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愈古文文起八代之衰,从而成为后世文人为文取法的首选对象.明代八股文繁盛,在诸多为科考服务的古文选本中,韩文由于切合初学八股的需要,亦成为众选本青睐的对象.文章试图蒐罗明代选韩文的古文选本,从中亦可窥见明人接受韩文之一角.  相似文献   

2.
黄强 《晋阳学刊》2005,(4):94-98
明清时期的"以时文为古文"即"以八股文为古文".其理论概括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八股文写作要素有助于古文,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技巧;二是从"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为古文树立了征圣宗经的榜样;三是从功能和价值判断出发,认为时文有害于古文,降低了古文的品位.对三种不同的理论指向应给予辨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孙彦 《船山学刊》2013,(4):148-151
明代唐宋派领袖唐顺之不仅以古文创作享誉文坛,亦是明代最为著名的时文大家之一。作为明代“以古文为时文”的开创者,其时文创作善于借鉴古文散体单行的文体形式以及错综变幻的篇章结撰之法,对明代时文的八股既有体式发起了巨大冲击,开创了明代时文写作的新局面,为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繁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时文写作提供借鉴。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有助于提高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生徒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还有助于丰富时文理论,促进古文的发展与传播。一些书院进而以经是文学的源头为依据,凸显经书研读在"以古文为时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试图纠正清廷的科举目的与士人的应举意图之间所出现的错位现象,真正发挥书院传道讲学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宋娟 《北方论丛》2005,(2):62-65
古文运动与科举制度的出现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从宋代起古文渐渐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唐宋八大家"的出现正反映着古文与科举的这种双重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08,(4):136-140
八股文和古文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在八股文定型的过程中,明代台阁文人起着重要作用,而台阁体古文是继承唐宋古文而来的;正、嘉年间唐宋派强调"以古文为时文",其目的在挑战台阁文人主导的古文和八股文;明末清初,八股文与古文的历史被人为地改写,台阁诸人的影响逐渐式微,归有光的作用被凸显出来.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八股文与古文谱系.八股文与古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八股化的古文,对明清的文学以及文化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袁枚对于古文创作主张取法乎上 ,复古拒今 ,以北宋以前的古文为圭臬 ,批判南宋以后古文为误于南宋理学、前明时文以及清代考据。于古文艺术则要求具有独创精神 ,讲究结构曲折跌宕 ,语言活泼、典雅、有文采 ,与其性灵说诗论精神相通  相似文献   

8.
南宋六种古文选本《古文关键》《崇古文诀》《文章正宗》《妙绝古今》《古文集成》《文章轨范》,秉持与程式化的应试“时文”不同的文章理念,选编历代散体文章中的名篇,唐代主要选韩、柳文,宋代以欧、苏、曾、王之文和理学家文章为主。这些选本和批语直接酝酿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史概念,确认了一批经典作家和作品,表述了南宋文章家对文章之立意、结构、文势、“曲折变态”之法、“活法圆转”的理解和提倡。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5):97-104
清代文章学批评以好谈文法为特点,且文法内涵范畴包罗宽泛,立足高远,视角宏观。虽然文章之学发展之清人手中几近乎极致,但其中很多文章学观点,无论是抽象理论还是具体操作,无论是古文时文的相济为用还是积学养气,无论是文成法立还是死法变活等种种理论建构与发展,都可以上推至宋代的文章学建构之中。其间,章学诚作为清代文史理论研究与建构集大成者,正可作为绾合自宋至清文法论发展演变脉络的代表人物,并可从中寻绎出其间的传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10.
程勇 《齐鲁学刊》2005,(2):66-70
在古文经学家推崇的各类经传中,《周礼》与《左传》集中表达了合乎礼治原则的理想政教制度的构想, 古文经学的文论叙述也便于其中得以安置,并获得具体规定。《周礼》的意义偏重于对文学的制度性安置,核心在 于"乐"的政教功能;《左传》的意义则偏重于文法的具体规定,其实质即如何在书写中寄寓王道理想。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观建基于古文、口语、方言、欧化语的取舍、调和与建构之上,他的散文语言由明白实用的功利性走向雅致审美性,由日常语言转化为文学语言,阐述了现代散文语言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通过现代散文语言观的建构,周作人完成了他自己"对于国语的希望",即"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使中国现代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不但保持了中国传统散文言近旨远、韵味无穷的审美内涵,同时具有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唐宋古文理论中,文道观居于核心地位,对于道之含义的理解,一方面以儒家的圣人之道为基础,另一方面对儒、释、道各家的态度明显不同。两宋时,唐代文道观的基本思想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回归,使唐宋古文运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但由于接受语境的变化,历经演进,原有的文道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和转折。  相似文献   

13.
为文尚"气"古已有之,但"文气"在散文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至韩、柳等古文家出始广为人知.韩愈因"气盛言宜"而遍悟文体,将诗赋之情趣风神纳于应用文之中,创造出名为"古文"的各种成体的短篇散文.柳宗元主张"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以"志"为气之帅,"神"为气之精,运用比喻和寓言写了大量书愤明志的杂文,以及不少令人读之悠然神远的山水游记.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郭丹 《晋阳学刊》2013,(6):30-33
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起自先秦,其特点一是百花齐放,众体皆备;二是文史哲不分家;三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先秦史传散文,包含赋颂、祝盟、铭箴、诔碑、哀吊、谐(隐)、史传、论说、檄移、章表、对问、书记以及叙事、小说各体;诸子散文,则包含语录体、寓言体、议论体、说唱体、对问体甚至诗体散文.诸子散文中的叶韵,与其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故章学诚指出:“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是为的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骈并用;二是诗文互渗。中国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发端于晚清域外游记,但过去的文学史家只关注重大的事件、外在的口号之于散文文体变革的意义,却忽视了可能引起文体裂变的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混沌一片,因而是更曲折潜在的隐性因素。文章还考察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指出新文体散文仍属于旧文学的范畴。一方面,梁启超将我国杂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缺点发挥到极致;另方面,他启迪了中国散文的新变,促成了现代散文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范知欧 《学术探索》2010,(4):134-139
于慎行是晚明文坛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作家,其文章理论能够不为门户宗派的藩篱所囿,自成一家言,在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于慎行是一位曾受"七子"影响的过来人,与复古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因而得以入室操戈,对七子派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展开了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目击晚明文坛流弊,主张正文体,而以宗经和务学为其疗治之方,已隐开明清之际汲古返经的文论主张的先绪。他论文以虚,标举"神会",主张"文以神化"。  相似文献   

17.
公共管理指国家、政府及社会组织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古代也存在公共管理。我国璀璨的古代文化酝酿出诸如谏议制、基层自治、宰相制和科举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在对我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的发展,对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孟伟 《北方论丛》2015,(1):42-47
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和评点活动极为兴盛。从编选来看,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是古文选本编选的最终目的;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是古文选本编选的重要宗旨;古文选本的选家普遍具有教师身份,选本具有便于初学的特点。从评点来看,清代古文选本的评点符号具有特定的形态及涵义;评语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历史背景与思想内容的阐释,对文章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文章的鉴赏品评。清代古文选本的文学批评意义主要表现为,古文选本表达了对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认同;对于认识清代古文宗尚有一定意义;促进了清代古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汉赋是两汉文学主流,创作的繁荣带动了汉赋批评的兴起。汉人赋论尽管只是汉赋研究的起步,却已具备比较鲜明的特征:依经立义的批评标准;全面细致的批评内容;准确精到的批评结论。两汉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价值的理论收获之一,对后世的汉赋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