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构思想是德里达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它的内容主要有:解构、延异是事物结构的差异运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解构是一种普遍方法和策略,是防止虚无主义的有效手段;解构思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深刻揭示了事物结构的解构性质、解构方法和解构的实践路径,为后现代文化建设、应对文化霸权主义和其他极权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解构理论的杰出代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备受国内外学术界青睐。笔者认为,德里达解构理论归根结底围绕着三个一而展开:即一个问题,对本原问题的解构;一个思想,延异论思想;以及一个策略,解构策略。笔者旨在理清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脉络,并对其三要素之间关系进行论证,以期弥补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的缺陷,并为人们今后研究德里达解构思想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思想导论。 相似文献
3.
4.
德里达的解构翻译理论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德里达通过“延异”这一富有意味的书写活动和解构策略 ,对一切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挑战。翻译即“延异” ,它不可能有任何种类的确定性和单义性意义。翻译作为一种书写策略 ,它在抹擦去原有文本的基础上提供另一个书写文本 ,解构和重构在书写中分离 ,又在书写中相遇。任何翻译都是一种播撒、增补、嫁接和重写 ,它是一场没有终极的“自由游戏”。德里达的翻译理论有其深刻的启示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德里达原本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的影响却大于哲学界。尽管在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之间的差异多于相同,但德里达至少在三方面与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一是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点尤其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原先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暂时受挫感到失望,而德里达则和詹姆逊一样,却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因为它已经渗透进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若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考察德里达的学术思想,应该承认,德里达的思想更多地是被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所接纳。随着德里达的去世,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或曰"后理论时代",解构的一些主要原则成为一种经典的批评原则和研究方法。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相互抵牾同时又有一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德里达的专著《马克思的幽灵》。在书中,德里达试图在传统和当代的以及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之间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在德里达本人的认可和直接参与下,解构理论在美国批评界一度发展演变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批评流派,一批解构批评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糅为一体,在批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解构的魅力与魔力——评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里达用自己毕生的学术生涯,来拒斥西方中心主义,尊重"他者"文化,关切弱势人群和边缘人群,这一切都将成为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被永远保存.然而,德里达的学说复杂艰涩,歧义丛生,其中也有不少令人遗憾之处.反复阅读其文本,审视其立场,对未来东西方文化的建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高亚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48-5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潮流的重要代表 ,它对哲学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观点的新解释 ,据此可将西方哲学与文学的关系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高亚春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5):48-5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
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
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是以解构主义而著称于世的。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德里达是一个极端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文本唯心主义者,但也有人把他奉为思想深刻、具有卓越见识的“当代先知”。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及其动物伦理意识的重新解读,可以看出德里达的思想融解构性、继承性与探索性于一体的复杂特征,揭示出德里达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理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一面,以丰富人们对德里达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审美自律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重要观点,是审美现代性的标识.对这一宏大叙事,伊格尔顿以现象学方法、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为学理依据和解构策略,回到身体本身思考美学问题,指出在阶级社会中,审美是阶级主体塑造的实践方式;作为理论话语的美学必然具有意识形态的语境和深层指向,审美因而成为一种社会调控力量.这对我们研究审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霸权问题与主体性问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化霸权问题不仅是在主体性式微的背景下凸显的,其中也内在地蕴含了主体性问题,从主体性角度解构文化霸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主体性式微时代崛起的后殖民主义接过了后现代主义的衣钵,在质疑、讨伐主体主义的二元论、本质主义等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性批判的角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犀利的分析和无情的解构。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机制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另一条主线,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演进逻辑的产物。在文化经济一体化驱动下,文化产业通过渗透、转换和提升3个机制,走出一条解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文化博弈是冷战以来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冷战后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 ,全球文化博弈具有了新的特点 ,文化趋同和文化分裂同时进行 ,不同文化 (文明 )的冲突持续升温 ,“文化霸权”与反“文化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文化博弈的天平越来越向西方国家倾斜。如何在新形势下努力适应全球化潮流 ,积极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因素 ,同时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以解构理论为武器,反思并力图颠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一系列探讨政治、宗教和伦理问题的著作中,《马克思的幽灵》被看作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致敬之作。针对西方世界因苏东剧变而来的"马克思已死"的观念,德里达在该书中明确提出必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德里达不仅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政治哲学思想的新维度,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流氓国家"曾是号称"民主国家"的美国贴在其敌对国家身上的伦理标签.然而,德里达在其著作<流氓>中通过大量的例证和严格的定义认为,美国才是真正的"流氓国家".一个民主国家如何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民主和流氓为什么竟然可以相互转化?其原因在于,在传统的民主概念的核心处蕴含着民主自我戕害、自我毁灭的机制--"自体免疫过程".要想克服这一机制,把传统民主转换成"未来的民主",就必须彻底解构"自主性",把"他者"引入"自我"之中,把正义引到权利之外.<流氓>不仅论证了这种转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还在现实政治和伦理层面上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本文从一种独特的幽灵现象学的解读框架出发对德里达的思路重新进行了整理、阐发和评论. 相似文献
17.
理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性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政治理论。虽然理性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为推动国际政治理论走向成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但是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 ,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 ,与此相适应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 ,以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 ,在文艺理论领域内 ,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 ,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 ,在新的语境下 ,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 ,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解构指向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生生不息的、蕴含着极大颠覆性与创造性的内驱力。解构产生于结构成为结构的那一刻,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是对结构等级制秩序的颠覆。解构在解放他者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它不知疲倦地从一种结构奔向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性事件就是这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的关节点。解构特有的自由、民主精神使得解构主义美学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一种肯定的理论,同时它还是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