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反弹琵琶”形象渊源的探寻研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112窟“反弹琵琶”乐舞图像的解读,及敦煌壁画中琵琶功用的多元化发展得出:此种形象是舞伎反手持琵琶做出的舞蹈造型,琵琶在此是作为一种增添舞蹈魅力的舞蹈道具使用,并非“反弹”.  相似文献   

2.
李白与杜甫的咏画诗歌中描写过盛唐山水壁画风采。李杜所咏的山水壁画大多为无人物的纯山水画,说明盛唐时期的山水画已从人物画背景中脱胎而出。李杜所咏的山水壁画大都为带有隐逸色彩的名山胜景或海隅福地,这与盛唐文人们游心仕隐之间的人生观不无联系。盛唐山水壁画一扫晋宋纤弱画风,变体为劲墨挥洒的雄健画风。盛唐时期的山水壁画大都采用全景式构图原理,色彩方面则主要盛行青绿山水画法。  相似文献   

3.
克孜尔石窟     
《中文信息》2008,(5):109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石窟寺建筑及雕塑毁坏严重,仅一些壁画保存较好。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敦煌发现了一些西晋墓画.敦煌早期壁画的部分内容与敦煌墓画中的部分内容很相近;西晋墓画的一些内容直接进入了敦煌壁画;两者的联系还说明莫高窟当时所具有的中原风格,不但是传自中原的南北艺术融合的产物,也是传自西域、印度的佛教艺术风格与敦煌本地的汉晋艺术融合的产物.在空间上、在时间上、在艺术上两者都是近亲,敦煌西晋墓画是敦煌壁画的另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5.
敦煌历史上西夏曾两度攻占瓜沙二州。公元1068年,西夏再克瓜沙二州时,将原先瓜沙二州的统治中心由沙州迁移到瓜州。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西夏早期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绘制多延续晚唐五代和北宋的风格,属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发展到晚期民族艺术逐步成熟,在壁画的创造和审美方面越来越多地显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造:如对莫高窟中历代装饰纹样的借鉴与发展,对唐宋以来“水月观音”形象空灵静谧、超然物外的发展,对文殊普贤变中山水由陪衬向主体背景方向的发展,对传统神话取经故事的演绎与创造,对汉传与藏传佛教艺术的融汇和吸纳等等。除此之外,与敦煌以往的壁画相比较,西夏晚期经变画中界画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无论在空间的布局上还是在艺术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成为敦煌壁画发展史中重要的灿烂篇章。  相似文献   

6.
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对壁画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批壁画的时代上限在7世纪晚期,佛寺为唐代遗存。  相似文献   

7.
敦煌壁画以它无比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绚丽的艺术驰名世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是我国第一个长期临摹敦煌壁画,并将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发扬光大的专业画家。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莫高窟作了科学系统的编号;其二,对敦煌壁画作了系统研究,并将这一艺术珍宝向社会作了生动感人的宣传;其三,揭示了敦煌石窟画下藏画的奥秘;其四,推动了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凹凸画与印度古代绘画在"凹凸法"应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李进兴 《兰州学刊》2009,(9):211-213
西夏瓷器即指在其辖区内生产烧造的瓷器。关于西夏瓷器古文献中不见记载,有铭文纪年的瓷器更为罕见,使人们对其了解甚少,特别是其造型,众说不一,有的专家说源于山西的磁州窑或河北的定窑,也有的专家说源于陕西的耀州窑。文章力求通过对西夏文字的起源、敦煌莫高窟的西夏壁画、榆林石窟的西夏壁画和出土的西夏文物及瓷器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西夏瓷器的造型特征、渊源关系,从而对西夏瓷器的起源、造型,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顾炳枢 《西部观察》2003,(10):24-27
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艺术宝库,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时起,重新引起全世界人的关注.自然,保护好这份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成为一切爱好文化艺术有识之士的诚愿.于右任、张大干、常书鸿等人,均热诚献身于敦煌艺术保护和研究工作.然而早于上述几人走进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宣传敦煌艺术,并四处奔走、上下呼吁保护敦煌艺术的,还有一位热血义士,他就是中国著名长卷画大师、诨号"野人、奇人"的李丁陇.  相似文献   

11.
《中文信息》2008,(5):111-116
薄荷片推荐:敦煌.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家的圣地.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在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石窟长约160O米.高50米.重重叠叠.密如蜂房。它保留了前后历经1000多年的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的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以菱格画最为著名。菱格画题材多源自宗教,其画面元素亦常与宗教教义联系。菱格画的独特形式在克孜尔地区繁荣,除宗教因素外,也应与该地区偏爱菱形格的传统有关。菱形格在其他地区也被广泛运用,并有较丰富的遗存。菱形构图画面,其突出优势之一是利于石窟壁画的大面积绘制,以满足宗教传播需要。克孜尔石窟菱格画独特面貌的形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创始者 ,都是自然的最早讴歌者。他们也都是在两晋六朝玄学语境中建构自己的诗学话语。但由于各自出身与经历的不同 ,他们对玄学精神采取了不同的把握方式 ,表现于诗歌作品 ,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达到不同的境界。陶渊明一生酷爱山水 (还有酒 ) ,但他却未能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几乎没有一篇是纯粹描写自然山水的 ,这正是因为自然山水对他而言并非“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是生存环境 ,即“田园”;谢灵运能够成为山水诗的创始人 ,是因为自然山水在他眼中是审美客体 ,是描摹刻画的对象。“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区别根本上不是对象不同 ,而是态度不同 ,是进入对象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西部山水诗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山水诗以描写中国西部山水为主要题材。若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贬谪新疆伊犁为分界线,其前期外出试差写西南山水与后期谪戍伊犁写西北山水,由于心境、环境等皆大不同,因此诗的意蕴、情调亦自有变化,但其一贯标举的“风骨”则无大异。虽然其山水诗艺术造诣不能与近代初期的山水诗人代表龚自珍、魏源相比肩,却自有其感染力,并弥补了龚、魏山水诗未及西南与新疆山水题材的不足,于近代初期山水诗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新绛东岳稷益庙的明代壁画,题材内容相对其他寺观壁画有其特殊性,它是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晋南民俗为题材的;其人物类型多样,形象生动,有帝王、官吏、侍女、武将、神仙鬼卒、农夫等;它的艺术魅力还体现于以实景式构图表现的宏大场景、精致的水墨山水、极具表现力的线条,以及典雅的画面设色等。  相似文献   

16.
<正> 宋代山水游记是宋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发展了游记散文的优秀传统,开拓了新境域,获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游记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山水游记创作蔚为盛观,其作家作品数量之众多,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先秦两汉时期,史论、政论散文取得辉煌成就,但专以山水自然类为摹写对象的散文作品尚未产生。虽然在一些作品中对自然山水有过生动的描述,如《山海经·西山经》描绘西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疆米兰遗址出土的“有翼天使”壁画的题材、风格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同时,在对中外学者不同学术观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有翼天使”壁画是佛教题材,但它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这证明文化交流是双向和有取舍的。  相似文献   

18.
库伦一号辽墓是吉林省博物馆1972年6月在哲盟库伦旗发掘的一座辽代晚期壁画墓。这是一座贵族墓葬。该墓保存了大量精彩完好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技巧高超,规模宏伟,为历来辽墓出土壁画所罕见。从绘画风格上看,与唐宋的写实主义画风一脉相承。它是我们研究辽代社会习俗和艺术传统技法的难得的珍贵资料。壁画根据不同内容分绘在墓门、天井和墓道的墙壁上。墓门两侧绘门神,彩凤、祥云等。天井两侧绘山水、竹林仙鹤、湖石牡丹,男仆女侍。在墓道两侧的巨幅壁面上则绘墓主人“出行”和“归来”图。出行图全长22米,描写墓主人出行前的场面。  相似文献   

19.
<老残游记>中"山水之游"的审美艺术诉求,首先表现在作品本身描述山水景物独特的艺术彰显和非凡的艺术追求,开放的胸襟、磅礴的意象、声光色等自然元素的渗入,充分展示出作品独有的审美艺术境界;同时,"山水之游"作为<老残游记>的一部分,作者又倾力驾驭,巧妙地将山水景物描写与整部作品情节的发展、结构的韵律、人物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乌盟凉城县崞县窑乡后德胜村附近的深山沟中,发现一座元代蒙古贵族壁画墓。墓中壁画内容繁富,色彩艳丽,其中许多内容是首次发现。 元朝时期蒙古贵族的墓葬都是极其秘密的,史称“秘葬”,是当今考古界苦苦寻觅的重要文物。这座秘葬墓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的秘葬形式。特别是墓主人与家人在一起宴坎的“宴居图”壁画,极其真实地再现了元朝蒙古贵族的生活及其面貌特征和服饰。壁画所绘各种山水草木,神怪异兽以及野生动物,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