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情感体验是通过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相互作用产生内在音乐感受。只有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才起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情感的直接抒发和体验来达到审美目的。  相似文献   

2.
音乐技术论     
本文通过对音乐技术的定位和对音乐技术美学、音乐技术与音乐表达、音乐技术的当下话语、音乐技术的异化诸问题的论述,以新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技术,力求把握音乐技术与音乐表现的关系,以利于音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活动中,欣赏者的接受才是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生命的存在、延续和拓展都是靠接受者来完成和实现的。接受者作为审美对象的欣赏者,在音乐审美接受过程中通过参与并构建音乐形象来表达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论述虽然内容不多,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嵇康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的根本不同.《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实现社会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音乐通过与舞、诗结合产生社会影响和通过宣泄哀乐之情、引导神情趋于平和来实现影响人心与移风易俗;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审美愉悦的功能、养生的功能和移风易俗的功能.《声无哀乐论》关于音乐社会功能的理解对公民艺术素质培养的启示是:艺术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审美",基础是器乐教育,为此要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以实践为途径来实现.对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是:通过将音乐淫正的区分可以实现节制思想;人通过音乐融入自然之中,体悟和遵循自然的规律,并以自然的本性为依据来规范和提升自己的心态、精神和行为方式,使之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对音乐中感情的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建立在对音乐音响进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的对音乐情感的深入感知和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的分析和论述,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感知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音乐从形式——自律论到序列主义,既承接了19世纪欧洲传统音乐的发展,又是音乐走向20世纪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前因。因此,本文在这里通过梳理序列主义音乐的形成过程.来说明社会文化思潮更迭与音乐艺术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教育的。音乐通过自身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等来感染人 ,通过音乐的形象之美 ,培养人们感受和评价艺术作品之美、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目的。以自由、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音乐自身的魅力去唤醒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而音乐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诱人的特性。音乐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艺术 ,强制性的、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音乐教育目的的。寓音乐教育于具体…  相似文献   

8.
高校音乐教学中视听审美教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知、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艺术审美活动必须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来获得。21世纪高校音乐教师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情感"和"审美"教育上,这必将成为高等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音乐不能脱离情感,它总是通过某种渠道来表达作曲家的自我情感,音乐还可以趾高气扬地、最深刻地去表现人类的普遍情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音乐美学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功能:人类的情感是表现音乐的源泉,音乐能给人们心灵以最深刻的情绪与情感变化体验;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也是其获得自我确证的一种方式;电影音乐是通过影视艺术音画结合的途径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体验内心情绪及情感变化,在实现自我确证的同时,也实现了画面与音乐所表达情感的相互确证。因此,这也使电影音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族器乐“新潮” ,是中国现代音乐思潮的一个重要层面 ,它在 2 0世纪 80年代前期萌生。处于发端时期的中国民乐之“新潮” ,向世界展示了一批优秀之作 ,显示出作曲家认识到民族器乐体裁的重要性 ,在创作题材上大为开阔了。但是 ,某些“新潮”民乐作品的可听性不强而慢慢地远离了听众等现象 ,则需要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新潮”民乐应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提高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音乐史上"歌舞伎乐"的鼎盛时期,也是宫廷散乐由盛而衰的时期,通过对唐代散乐发展的考述,可以看出唐代宫廷散乐逐步走向民间.随着唐代散乐的走向民间以及乐棚、勾栏等表演场所的出现,对宋代市民音乐的出现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孔子十分重视音乐教育,视古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音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他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担当起古文道统的传承与延续。然其乐教思想亦有形而上之纬度,通过文献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其以乐体道和对精神家园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文献中出现的“节”字,基本意义为“节乐”与“和乐”,同时还兼有“乐章”与“乐器”之意.“节乐”是实现“和乐”的前提和条件,“和乐”是“节乐”的结果.“节”的这一基本意义与音乐美学中的“中声”、“和”等概念范畴共同指示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大致形成于春秋末期.“节”的音乐内涵实际上处于传统音乐美学的中心层面.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时立乐府之制与献赋之风有着内在的联系,乐制思想的象德缀淫与辞赋创作的欲讽反劝也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孔子倡导“思无邪”、反对“郑声淫”,是对乐制和诗教的要求,而从殷商的《桑林乐》到战国楚人的《好色赋》,正显示了继“郑声”而归“雅正”的思想演变。汉代乐府的内廷娱乐性质与象德缀淫思想的矛盾,辞赋创作欲讽反劝的矛盾,均在乐制的变迁中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6.
舒伯特之所以被称为“歌曲之王”一是因为他在歌曲创作上数量多,二是因为他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歌曲中表达出各位诗人的不同个性来。三是他使声乐和钢琴变得同等重要,钢琴的音乐形象和旋律的结合,使歌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两方面成为谁也分不开谁的统一体,这就是他首创的“艺术歌曲”。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部分,儒家通过《乐记》诠释了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儒家通过音乐教化世人改良政治的理念。但音乐本身的政治功能和教化效果在儒家的诠释中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不仅误导了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化,而且对音乐本身的发展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音乐的本质属性,将音乐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的影响关系厘清主次轻重,才能认识到音乐应当如何正确合理地发展,才能认识到国家政治应当如何理性平衡地运作。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制定和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纲领性文件。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阐述了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坚持以人为本,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商业的冲击,导致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新的破坏和生存危机。音乐界与文化界应该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正确引导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紧跟时代的节拍,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借鉴、吸收现代文化的多元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