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琴 《人才瞭望》2016,(6):204-204
张之洞作为清朝晚期政坛上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一身成就无数,也饱受争议。世人提到张之洞,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张之洞一生的政治成就,但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史学家的眼中容易被忽视。基于此,从张之洞教育思想的表现以及评价来论述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洪梅 《人才瞭望》2014,(10):47-47
清朝后期,梁启超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当时,张之洞在清政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王朝颓势,对张之洞寄予极大的希望。梁启超到广州后,张之洞差人将一上联送给梁启超。联文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相似文献   

3.
如何巩固已经获得的权力,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问。一旦登上权力顶峰却不知守权、固权之术的话,就很可能爬得越高而摔得越重,尤其在封建专制时代,甚至连性命都难以保全。古往今来,由一介布衣登上权力高峰的人并不少见。但是能够以高超的技巧巩固自己权力和地位的人相对却少得多,而张之洞则正是这少数人当中的佼佼者。 身处权力场的张之洞深谙固权之道——寻找强有力的靠山掌握高层动向:并且自练内功,从军事上谋求自强……  相似文献   

4.
文友 《人才瞭望》2014,(6):82-82
清末,张之洞督军湖北,有个穷书生不满当时贪官污吏的作威作福,想找个机会骂一骂,出出怨气。于是,写了一条上联,寄给张之洞,要张对下联。其联云:之字路偏要你走,张之洞及其幕僚看后,冥思苦想多日,仍无法对出,最后不得不求教于那位穷书生。书生寄来的下联竟是明明白白嘲笑他的:洞中怪且奈我何。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前人多以南皮、广雅、香帅相称,死后谥号张文襄公.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府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探花).随后,长期就任于翰林院等闲职衙门(其间外放湖北学政与四川学政).1882年初,46岁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张之洞为官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长达20余年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担任了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并两次署理两江总督.这期间,张之洞举办了大量的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领袖.1907年,古稀之年的张之洞进京入阁拜相,领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登上仕途的最高峰.两年之后,张之洞病逝,从而成就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坐标.  相似文献   

6.
李端 《人才瞭望》2012,(12):102-102
张之洞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官场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发展,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洋务运动的后殿。可以说,张之洞凭借着超强的长远眼光和开明的思想,为近代的思想意识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那个政治动荡、险恶非常的清末政治官场上,光是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即慈禧太后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就闹得整个朝廷分为两大派别,  相似文献   

7.
方莉 《人才瞭望》2013,(3):66-67
晚清时期,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了全面危机。危难之际,张之洞竭力选拔、培养、荐举和使用人才,以求通过人才达到拯救危机的目的。分析和研究张之洞的人才观,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张之洞生于风云变幻、国难当头的时代,虽然一生官运亨通,但仍然忧国忧民。为了摆脱各种危机,实现强国富民,他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培养、选拔、荐举和使用人才是他这种努力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8.
平利 《人才瞭望》2017,(14):29-30
张之洞作为清朝末年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活动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注重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面,又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在张之洞诞辰180周年之际,研究探讨张之洞的人才培养观,对于当代高校创新办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启示,对当代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读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生平经历时,看到一段介绍:1879年(光绪五年),张之洞补国子监司业,补授詹事府左春坊中允,转司经局洗马.读到这里,不经心生疑窦,洗马到底是个什么官呢?其实,洗马是执掌图籍的文官,官级为三品,俸禄为六百石(一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斤,六百石就是七万两千斤).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晚清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他既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活动家。由于深受儒家学说"人治"思想的影响以及出于解决时代  相似文献   

11.
蔡建文 《人才瞭望》2016,(17):86-86
晚清名臣张之洞,之所以能在险恶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其为官之道,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值得后世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古代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自隋朝开创到清朝末期废除,绵延1300余年。古代科举制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隋朝初制,唐朝完备,宋朝发展,明朝鼎盛,清朝衰败。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书请罢废科举,清政府当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同时宣布自1906年始所有级别的科举考试一律停止。自此,科举制寿终正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是晚清的中兴名臣,洋务派的著名首领,一生中兴过教,治过军,主办过洋务,做过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在其所从事的每一个领域,都卓有政绩。虽然从阶级本质上说,张属于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对封建朝廷忠心耿耿,对人民起义进行过血腥镇压,是腐朽的清政府  相似文献   

14.
一个高明的领导,不但会与下属一起分享功劳,有时还会故意把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功劳推开让给下属。试问:从此以后,还有哪个下属不肯全心全意替他卖命?这绝对是最高级的用人术。身为上司有必要将自己的功劳让给部属。或许你会认为这样损失太大而不愿意。但若本身实力雄厚,足以建功立业,即使想吃亏也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不懂得为自己“评功摆好”,即使肚子里有货色也是枉然。要实干,更要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贴金术的核心技术有如下几点:①闪光不太经常,却能总有新鲜才华示人,让人觉得你是不可多得的宝贝。②有粉向脸上抹,平时便多找机会均等,看似不经意地露一手,或敢于说一鸣惊人之语。③得不到的东西既然最  相似文献   

16.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2,(10):6-7,22
中国现代化思潮,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以英国为先锋.以坚船利炮、鸦片和其他商品轰开我国国门,在西学东浙、以夷制夷、救亡图存、东西交往日渐频繁下,各色人等对现代化的议论甚器尘上。到李鸿章和张之洞虽开始创办了一些工矿;但中国现代化在封建皇朝体制内运行。阻力重重,无法发展。辛亥革命之后。直到蒋介石专政。名义上虽在共和民国体制内,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强大,外有列强环伺、侵略,即就孙中山以旧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17.
张謇四十二岁考上贡士,门师拼了老命为他争个状元。点了翰林的张謇,不喜欢当京官。当京官的好处是人脉广泛,升转较快,也不太忙,坏处则是上面官太多,不得扬眉吐气,而且,做不得什么实事。当然,戊戌之后,帝党失势,张謇在朝中没了奥援,这京官就更没甚滋味了。因此,他自从1894年报丁忧回南通后,就一直请长假,不肯再回京当那个清闲的翰林院修撰。张謇丁忧期间,张之洞奏派三位在籍文官于本乡设立商务局,酌办实业。三人中,陆润庠与张謇都是状元,一时间"状元办厂"哄传天下。  相似文献   

18.
从“踏痰就口”说到谄谀之术苟淼凡事都要讲究策路,谄谀之术当不例外,最好是“犹抱琵琵半遮面”,玫讦对手是“马屁精”必得搞臭之而后快,以造成“他人以拍亡,而吾独以拍马昌”的局面为最佳。反之,如果时机未到.就急于求成,只会把事情弄糟。南北朝鸠摩罗什译的《杂...  相似文献   

19.
盖祥震 《人才开发》2000,(12):14-14
信心,为人处世的精神支柱。有信心的人,会藐视困难,努力奋斗;有信心的人,会抓住机遇,顺利发展;有信心的人,会受人赏识,左右逢源。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实践也证明,信心十足的人,往往是竞争的折桂者。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的五种课型中,识字教学是一种枯燥而又毫无乐趣的课型。每次当我们讨论起识字教学的时候也是感觉干涩、乏味。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二会字有400个,四会字有100个,第二册中的二会字有550个,四会字有250个,识字量较大,人教版是实行多认少写的原则,从而为以后学生独立阅读打好基础。针对现状如何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成了我们共同的心结。针对以上特点,在我设计识字教学时,始终让学生在趣味中识字,感受到每一堂识字课都是一次快乐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