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采用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派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学说,以张艺谋早期创作的五部电影为对象,结合其后期作品,立足女性情结、男性情结及童年情结三个维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造型特征,解读张艺谋电影作品中艺术情结的成因,认为张艺谋早期缺失性体验对其艺术创作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民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电影作品具有人物群体身份的民间性,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体现着典型的民间色彩,故事中民俗元素得到极致的渲染和全方位的展示。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出现了一系列风姿各异的疯癫形象.疯癫人物形象在如何叙事以及叙事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叙述视角的特殊性、叙述者的不可靠性以及叙述模式的反讽性等等都和作品中的疯癫人物形象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 90年代 ,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 ,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 ,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 ,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 ;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 ,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 ,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 ,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 ,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女作家,在她的创作思想、作品价值和文章人物特点中,发现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的状态可以用“失语者”这一视角来解读。同时,用福柯的权力与话语理论可以更深层次的探讨张爱玲笔下“失语者”形成的过程及原因。因此,尝试将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形象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深度结合,用“失语者”的视域深入探讨张爱玲笔下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塑造原因以及文中形象的文本价值和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电影诗化、人物形象塑造、作家思想感情的流露及剧作节奏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文坛上一对孪生兄弟白桦叶楠在电影创作上艺术风格的不同。作者认为,白桦叶楠都追求电影诗化,但表现形式不同,白桦往往赋予生活以浓烈的诗意,叶楠则善于挖掘并表现生活的底蕴,白桦笔下的人物形象雄奇壮丽,叶楠笔下的人物深沉凝重;白桦的作品,是激昂慷慨之情溢于言表,一泻无余,唯恐言之未尽,叶楠是蕴含深情于客观描绘之中,不动声色,惜墨如金,白桦的剧作节奏明朗轻快,像山鹰扇动坚强有力的翅膀搏击长空,叶楠的剧作节奏低迥委婉,有一种象海鸥飞行的轨迹。文章详细地分析了白桦叶楠创作风格的不同,并从作家的创作思想、写作方法及个人经历等诸多方面探讨了这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9.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同于生活中人物原型,是由于受作家塑造人物形象动机的影响、受作家生活经历影响、受作品情节拓展的影响和受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规律的影响所致。这亦是一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造型别具特色,意蕴深远,张艺谋、陈凯歌的作品是其中卓越的代表,本文论述了张艺谋作品造型中色彩张扬、气势宏大、诗情画意、民族味浓厚、风格化的声音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兄弟形象,将塑造兄弟形象的方法分为四种类型:同时并写、各自分写、一方重写和随笔带写.通过对兄弟形象塑造方法的探讨,力图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吴敬梓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2.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从逃离动机、逃离目的及逃离结果就霍尔登和哈克这两个人物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霍尔登和哈克皆是两个逃离社会的孩童,但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百年的变迁给人们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小说中的人物既是自成一界的特定符号,是性格人、命运人,存在人、意象人,是演绎存在之相、表达存在之惑的镜像意象,接通寄予着作者关于命运与存在的思考;也是自由无界泛化的"X",是显现"我"之"印象"的印象人,能于"我"之印象中悉见世界,是携带生命消息、息息相通的生命全息体。从而,一方面促成主题的复调,文本的敞开、叙事的解放;另一方面,全息也只是"我"的印象,是浩渺消息之一种,体现了作者认知的深刻与悖论。而其"反中心人物"的符号手法也造成人物身份的不确定,缺少心理细节与动作情节的细织密缀,而显得意念化静态化。人物是特定的符号?还是无限填充作者意念的X?或是"符号+X"的有机体?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先锋写作都应思考的界限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数不少并成系统的合音词是宁波方言词语的突出特征之一。从语音角度看,宁波方言合音词基本采用反切的方法但又有个别特殊变异;从语用角度分析,宁波方言的合音词均为日常生活口语的高频词,并且在其使用中又有紧密、松散及扩展等不同的体现合音程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女性文本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离家出走"者。面对苦难和冷漠的生存环境,他们断然逃亡了;逃亡是一种自救,期盼改善生活,然而逃亡也充满了无奈,没有人能全新地"重建"。这种逃亡者,与以前文学中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逃亡者不同,他们更真实地揭示了潜在的社会心理;如此写作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17.
曼斯菲尔德的《园会》是现代主义短篇小说的杰作之一,作者用自然的笔触去表达一种平淡却韵味深长的气氛,通过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少女劳拉从园会完美无缺的幸福中觉醒,认识到人生原本就不完美,快乐和悲伤,生命和死亡贯穿着整个生活。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中各种意象,场景都极富寓意,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引导人们对现实生活更真切的理解。主要从主题、人物、及重要的场景的象征意义来分析劳拉内心的变化历程以及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8.
《还乡》中和游苔莎和《边城》中的翠翠都有着鲜明的自然美、人性美和悲剧美.她们的美既有跨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共同特质,又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积淀,寄托了作家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通过这两个形象,哈代和沈从文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虑,构建出了各自理想中的现代人雏形和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论及中国大陆电影时,我们必然会提及第五代导演.然而"第五代"作为一个集体名词,显然是无法涵盖其每个成员的特点的,如黄建新.他作为第五代中的一个个例,始终关注着当代中国都市和都市人的生活,并且善于在琐碎平凡的场景中微言大义.在艺术手法上,黄建新是一个空间感很强的导演,常常用造型依托来寓意人生的哲理,加强影片的象征意味.对人物心理的透彻剖析,对人物心态丝丝入扣的把握是黄建新电影的又一重要特征.所有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黄建新电影.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尽管数量不多,但内容却非常丰富,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人物也涵盖了多个领域和阶层,而那些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各色小人物更是哈代短篇小说的亮点,他们性格各异,经历也不尽相同,生活在威赛克斯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演绎着他们简单而又曲折,平淡而又精彩的人生。本文就以这些小人物的悲喜人生为分析的对象,从四个方面探讨哈代短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