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袁了凡(袁黄)以其《了凡四训》闻名于世,该书亦被当作训子家书。其实,了凡所作家训并非《了凡四训》,而是《训儿俗说》。作为王龙溪(王畿)的及门弟子,了凡在思想上是阳明后学的一分子,其人生轨迹属于典型的儒家士大夫,其日常修持及著述呈现三教汇通的思想特色。了凡家风淳朴,家学深厚,以儒为宗,兼收并蓄,强调道德主义,注重积德行善,具有出世情怀,对其人格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俗语中的佛教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瓶梅》中的俗语体现了很多佛教意识,如因果报应、积德行善、因缘等,另外还有负面的表现,以及二者当时对社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形成这个现象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等,以对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金瓶梅》这部旷世奇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裔慈善家李逢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德行善”─—我们这个民族的老人们常常念叨的德行,如今已有许多人不信,或者不那么坚信了。然而,在菲律宾─—那个由7107个岛屿组成的美丽岛国,一群漂洋过海的炎黄子孙,却把这个“德行”当作了一面旗帜,奉为他们在那个国家、那个社会安身立命的信仰。他们从单枪匹马地“积德行善”,到组织起来“积德行善”,早在120年前就挑起了行善仗义大旗,成立了“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如今,这个日益壮大、声名斐然的华人组织将“公所”改名为“总会”,并推选了第116届董事会,而这个董事会的烦头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大名鼎鼎的菲律宾…  相似文献   

4.
德高寿自长     
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世界级大慈善家特里萨修女,一生中曾照料过无数传染病人,她本人却百病不侵,健康长寿,享年87岁高龄。人们都说特里萨修女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她一生行善,品德高尚。此话不无道理。古今中外健康长寿者,多是仁爱慈善、乐于助人、豁达大度之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仁者寿”。意思是说以仁爱之心待人,积德行善,就能够键康长寿。一些社会学家更是推崇“行善养生健身”之说,将利于社会的善行看作是养生健身的“营养素”。行为医学认为,乐善好施、德高望重的人,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  相似文献   

5.
《源流》2008,(12)
今年初,在广东开平市人民会堂举办的慈善公益晚会上,达德小学的粤剧团、民歌队参与了演出,以积德行善献爱心为题,演唱了粤曲和开平民歌,深受有关领导好评。市文广新局谭局长还特意发来贺信,感谢该校在创建和谐校园上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大地,有一位被誉为“东方第一奇人”、“中国第一超人”的人.他的特异功能,早已通过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播放.名闻遐通。凡在“东方之子”中看过他神功的人无不为之折服、倾倒,为不己。从昨日到今天.他原本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他的名字和他的爱国之心,爱民之情: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积德行善.爱洒人间: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耳誉.以及短短七年便向社会、家乡和人民捐款八千多万圆,使他又跨入了“中国大慈善家”的行列。他是谁?他就是充满神秘傅奇色彩的著名社会活勤家、全国政协委员──天地…  相似文献   

7.
释家文化自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中国古桥建设中,释家文化中的积德行善、普渡众生、吉祥祈福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潮州湘子桥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古桥之一,其身上凝结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关于湘子桥与释家文化关系的分析研究对于说明释家文化对中国古桥的影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是藏语音译,意为“酸奶宴会”。每年藏历七月初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雪顿节最初为宗教节日,按藏传佛教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为僧人们的夏坐休沐期。在此期间,西藏格鲁派大小寺院的僧人只能在寺院里守持戒律,积德行善。不准外出活动,以免踏死小虫犯杀生之戒。夏坐  相似文献   

9.
在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文集》卷六十五“史评”类中,收有《历代世变》一文(原文略)。据现存资料,此文早在南宋编刻《三苏先生文粹》时已收载,明代毛九苞重编《东坡先生外集》、茅维编《苏文忠公全集》时亦加著录,袁黄、王世贞所编的历史教科书《纲鉴合编》,也在卷首《读纲鉴法》中载录此文,且与程颐、朱熹等理学名儒的读史方法并列。近年有学者分析苏轼史论,还特加征引,说其“将苏轼深湛的史学功力表露无遗”(张元《苏轼的史论》,载《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五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编印)。可是,此文真是苏轼所作吗?试辨之如下:剖…  相似文献   

10.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历来重视的是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实践思想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则以为:《老子》不仅首创了“不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强调因循个体的特征来成就个体,即“辅万物之自然”;而且重视积德,强调“不为而成”,以不争、知足的方法来达到自身在万物关系里与他人相和谐的强大,还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从修身到平天下的道德实践模式。这些对现实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