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初期国民党战略防御方向的错误选择房卫青抗日战争初期,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但是,为什么抗战爆发后仅一年多的时间,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半个中国相继沦陷,国民党正面战场遭到惨重的失败?目前史学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  相似文献   

2.
论抗日战争中的江西正面战场李国强半个世纪前的抗日战争,是中日之间的一场殊死的战争。就江西而言,抗战八年,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但更多的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日抗战。今天,全面客观地回顾当年江西正面战场的艰苦历程,实事求是地总结其历史经验,正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3.
自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中期抗战。在这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发展,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抗战中期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特点加以归纳总结,并对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得失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4.
自武汉失守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中期抗战。在这一阶段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战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发展,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抗战中期的国民党战场的作战特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归纳总结,并对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的得失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广东正面战场是抗战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奉行“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策略,连续发动有限度的出击,并策应相邻其他战场,牵制日本南进的军事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二次粤北会战,构成了广东正面战场的核心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使广东正面战场出现了重大失误,广州会战、第三次粤北会战及赣南战役等,皆遭惨败。抗战末期,粤军的消极抗日竟演变为逃跑主义,完全不能承担起战略大反攻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1944年底发生在贵州境内的黔南之战,对于中国正面战场,既是大溃败后的插曲,又是战略反攻的标志.因此,对黔南之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正面战场从战略相持阶段的大溃败向战略反攻阶段胜利转化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 一九四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二月,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进攻,国民党军丧师失地,出现第二次大溃退。日军的这次进攻在抗日战争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往在对抗日战争作阶段划分时,却没有对日军的这次进攻给予恰当的估价。传统的三阶段论(即把抗日战争划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无视日军这次进攻的战略意义,把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划作中国进行战略反攻阶段的一部分。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程乃胜《抗日战争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见《安徽史学》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从而把抗日战争实际上分成了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这一划分,虽然正确地指出了在上述日军进攻期间,不存在所谓中国方面的战略反攻,但是,它没有看到日军的这次进攻已经打破了战略相持的局面,而仍然将这一时期的抗日战争划入战略相持阶段。笔者以为。一九四四年四月至一九四五年二月日军进攻期间的抗日战  相似文献   

8.
我国史学界历来把抗日战争划分为防御、相持和反攻三个阶段,本文认为这种划分有失偏颇,根据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应该是五个阶段.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出现过两次战略大撤退,造成了抗日战争两个防御阶段的事实,随着两个防御阶段的结束,抗日战争很自然地出现了两个相持阶段.不同的是,第一个相持阶段因日军的进攻而再次转入防御,第二个相持阶段则迎来了对日大反攻.抗日战争五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的客观进程决定的,不是人为划分的.它真实反映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9.
武汉保卫战(又称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华中重镇——武汉,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是一场守土卫国、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正义防御战;同时,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大、动用兵力最多、会战时间最长、作战地域最广、日军损失最重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虽然由于国民党当局坚持片而抗战的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而最终未能守住武汉,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消耗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挫败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使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过渡到战略相持阶段,对中华民族的自由与独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为期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终以日寇的无条件投降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伟大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为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国民党的军队也进行了浴血奋战,其功绩是值得肯定和颂扬的。1抗战不久,中国形成了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抗日是努力的,曾进行过平津、淞沪、晋北、徐州战役以及武汉保卫战,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一些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为国家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牺牲。他们抵抗…  相似文献   

11.
上高会战述评邹耕生1941年春天,在江西北部上高地区进行的上高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胜仗。国民党方面称为“上高会战”,日军称为“锦江作战”或“邪阳扫荡战”,对这一战役,国民党作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报道,并就其战果、战略战术、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非嫡系部队参战人数和作用考辨傅玉能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唯一取得胜利的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非蒋嫡系的国民党参战人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为整个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本文仅就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非嫡采部队参战人数...  相似文献   

13.
台儿庄战役与李宗仁的军事指挥艺术徐金城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继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又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坚持抗战所表演的最为精彩最为壮烈的一幕,是日本侵略者遭到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失败"。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所...  相似文献   

14.
已故国民党要员王陆一的《战区巡察报告撮陈》(以下简称《报告》),反映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正面战场随枣会战的真实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王氏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发现、栽培、提携的后起之秀,其政治见解、道德文章甚至书法风格深受于公影响,故王以行草体撰写的战区巡察报告,也是研究于派书法的第一手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西南大后方基地战略思想的产生及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提出并实行的建立西南战略基地的重大战略举措,乃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团结抗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正面战场得以坚持下来、抗战最终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这一战略设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实行的,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抗战期间国民党方面的表现,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力量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对阻止日军进攻西北、西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所决定 ,并且由于对游击战争认识的偏差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最终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有所减轻,国民政府喘息之余,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经济战略,由原来抗战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抗战建国的经济体制,经济重心也从主要依靠外援转移至确立自给自足的方略,以奠定战后经济复兴及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整不尽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在山东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张业赏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两个相互配合的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但在敌后战场上,也有一些国民党军队和行政系统存在和活动。本文拟就国民党在山东敌后战场的概况、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撰写的一篇重要著作,发表于1940年1月在延安创刊的《中国文化》杂志上。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处于关键的、最为困难和最为复杂的相持阶段,国内外局势和国内阶级关系都在发生剧烈变化。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广州、武汉,逐渐停止正面战场上的战略进攻,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则加强政治诱降,并在其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英、美等国为着自己的利益力求在一定条件下牺牲中国以同日本妥协。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统治集团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极力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  相似文献   

20.
川军作为旧中国的地方实力派军队,虽然在一系列的内战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抗战时期,他们从民族利益和自己的生存出发,大多数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推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实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