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期新文学,即人的文学的理论与创作活动,是五四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整体思潮运动的关键性部分。现代人道主义者对理想的人的发现,成为初期新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并在周氏兄弟引领下,引发人间性的发现创作热潮。理想的人的发现包括四个层面,五四人的文学家均做出了新的文学表现:首先将人看作人,却又发现当今国人均非人道主义理想所要求之人,不过,人道主义人性观认定非人皆可改造成为理想之人,于是五四人的文学家着重表现了在人类爱的感召下个体精神觉醒的爱的奇迹,鲁迅、周作人、叶绍钧、谢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均做出成功的文学表现,并创造出新的文学主题与形态。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3.
论“五四”新文学中个性解放主义者的悲剧焦素娥,陈政“五四”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个性大觉醒、大解放和大发扬的时代。但是由于以混灭人的个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封建宗法专制主义力量的异常强大,以及个性解放主义者缺乏韧性的战斗精神和被庸俗生活所侵蚀,使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4.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学充分世界化只是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本位的文学。因此,中国新文学的母体不在西方,而在中国本土。  相似文献   

6.
以传统观点审视,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期理所当然应始于五四时期,似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天经地义该从这里起步。但是若对中国文学的演变进程加以纵向考察,便会发现晚清文学改良已放射出中国新文学的黎明曙光,古代文学的旧殿堂已开始全面解体,具有“现代型”特征的新文学正在同传统文学的痛苦诀别中艰难地发孕着,从文学观念到创作实践都蕴含着新文学“现代型”的一些基本素质,初步展示出中国文学朝着“现代化”力向迈进的历史趋势。因此,新文学的黎明期应该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开始,考察新文学“现代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中国人民都深切哀悼这面在文化战线上引导我们前进的光辉旗帜。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曾经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些时代巨人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自然辩证法·导言》)郭沫若和鲁迅一样,就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用笔和剑同时进行战斗的、顶天立地的文化巨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女神》到《科学的春天》,他的笔,始终与革命密切相连;他的心,始终和人民相通;他的活动,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合拍。无论是革命的高潮、低潮和转变时期,他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擂着革命的战鼓,合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他是我们时代的产儿、时代的证人和时代的卓越代表。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和身后留下的好几十部涉及到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的传家宝。这一精神与"三个代表"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五四"精神之爱国主义与"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三个代表"的实践主体相一致,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与"三个代表"的内在本质相一致。当代中国青年应该在大力实践"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9.
我们已经落定的思维模式是这样评价”五四”的 :”五四”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广泛的、不妥协的革命姿态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是对“五四”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评价。发生于 80多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戊戌、辛亥之后对现代化的再一次艰难尝试。从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立宪 ,应该说是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而现代化的关键在人 ,本文拟从“人”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五四"精神是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奋斗与牺牲精神互相渗透、互相贯通而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距今86年了,但"五四"精神焕发出的时代光彩,对当代青年仍富有教育和启发意义。让"五四"精神发扬光大,是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前夕,我院召开了以“‘五四’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师生和校友近五十人。在热烈的气氛中,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了一些别有见地和发人深思的观点。现将讨论会的发言综述如下。 一、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与探究 哲学系硕士生周勤勤认为,“五四”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它反映了时代的呼声和要求,把握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应注入新的内涵。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跨世纪青年发扬“五四”精神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五四”语境中的中国新文学承载着自觉而沉重的启蒙使命与道德理想。在新文学者中,有坚持启蒙的独立思想者,有呼吁民主的激进思想者,有赞美革命理想的左翼文人,有将人性作为神庙的自由文人,却无一例外地以理想开始,以悲剧告终。一百年前,鲁迅向中国诗人发出了“精神界之战士”的召唤;一百年后,鲁迅的召唤能否魂兮归来,这需要每一个“现在”的人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把我国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场划时代的革命运动,首先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反映出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五四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把我国历史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场划时代的革命运动,首先是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反映出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五四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文学:在先锋性与大众化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这个题目,其实我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北大作过一次讲座。当时我正在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想探讨几个文学史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五四”文学运动的先锋性问题。上次来讲的时候,我的思考还很不成熟,是诚心向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请教的,同学们的提问对我深有启发,回去后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文论史上,一提到崇高理论,人们往往会与古罗马的朗加纳斯联系起来,并认为西方崇高理论源于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殊不知,在西方,美学意义上的崇高概念在18世纪以后才得以流行,后世美学家柏克、康德等人关于崇高的论述与朗加纳斯《论崇高》中所说的崇高有着很大的差异,应该说,朗加纳斯的《论崇高》是从作品本身以及作者方面论述如何创造出崇高风格,而柏克、康德等后世美学家关注的则是外在于人的事物何以引起欣赏者的“崇高感”.西方崇高理论并非是一脉相承,而是经历了从“文学风格”到“审美体验”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9.
<正> 文学是什么?这一简单却又玄奥的问题,曾困惑过多少睿智之士,引起过多少热心者的讨论、争鸣。假如要在这众多的关于文学的定义、界说中寻出一个最简明、科学的答案,我以为,无疑应当是高尔基那句著名的话:文学是人学。这的确是一个富于见地的论断。在全部的意识形态中,恐怕再没有象文学这样全面地表现人的生活了。文学上的每一种发展都包含着一种对人的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解,都反映着人的社会历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这一事实为中外文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对当代文艺中“崇高”的反思:失落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高在艺术领域中历来都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但在当代由于种种原因崇高遭受了被冷落的境遇.崇高的实质是人的心灵超越,它既是人性发展的自然需要,也是人性走向最终的自由与完善的必需元素,是人永远不可缺少的精神一维.当代艺术应该走出"躲避崇高"和"虚"与"伪"崇高的误区,重塑当代的崇高美,使崇高的精神深入人心,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