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最难控制的就是一个贪字,而当一个人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贪心就更难以控制。收藏作为人的一种嗜好,可能还是一种很上瘾的嗜好,和所有的嗜好一样,欲望在其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贪心往往是欲望的发动机。它可以让人把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幻想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7,(12):14-15
我所见到的最为普遍最具毁灭性的心理趋向,就是专注于我们想要得到的而非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到底拥有多少似乎并不重要;我们只是一味地扩展我们的欲望单,而这使我们永远不会满足。“这一欲望得到满足后我就会幸福”——这种心态在该欲望真的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通常心理学家是这样理解动机过程的:当欲望(以往多称为驱力,本文为欲望)升高时,痛苦情绪随着增大;当欲望降低时,痛苦减少,同时伴随着快乐情绪发生。事实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在有机体的动机中,不是欲望、痛苦和快乐三者结合在一起;而是欲望与痛苦、欲望与快乐分别结合在一起的。动机是人和动物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实现目的的机制。疑问动机和指令动机这两种动机对解释人类的思维、意志及随意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动机目的一级级逐步实现,最后达到最上一级动机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哈利内心黑暗的一面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虽然作者罗琳将哈利内心黑暗的一面归结于伏地魔的控制,其实真正的黑暗源于人物内心,人人内心都有黑暗一面,都有“本我”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控制需要“超我”监督和指挥“自我”来控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5.
人生一世,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实现人的创值,也就是要多为社会做贡献,以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然而,人同时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充满了欲望的生物体,不时勃发着生命的冲动。于是,有人认为,作为感性存在萨欲望只会有碍于人的价值实现。其实不然,通过对欲望及其与人的价值实现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将会看到欲望对人的价值实现是具有私极价值的。一所谓欲望,就是指当生命有机体处于缺乏状态时,对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客观存在产生的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虽然人的欲望与动物的欲望存在着根本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丝毫掩盖不了由其自然…  相似文献   

6.
今夜微醺     
美丫 《人生与伴侣》2008,(11):12-13
1.温情邂逅 情至半酣,酒至微醺。是我喜欢的一句话。 喜欢这句话的时候,我已是个饮酒的女子。所谓饮,并非是酒吧里的“秀”,亦不是红酒、果酒之类,是指真正的白酒。也并非嗜好,却偶尔贪杯。  相似文献   

7.
我对于女人的认识,开始于肤浅的表象姿态,比如女人与烟.这种流于口腹的嗜好,即承载了女人的物欲,也隐喻了她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和系统论,指出电影创造过程是一个四维反馈系统的创造过程,分析了电影四维反馈系统创造过程差的涵义,并指出这种创造过程差具有顺差和逆差,它们存在于视觉欲望差、创造欲望差、文化欲望差等三个层面中。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电影艺术创造具有极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小平 《社区》2013,(23):62-63
小儿子喜欢烹饪、街舞,一度说不要上大学了。大儿子遇到不喜欢的人和事就要顶撞。忍住,我放弃家长式强权的欲望,平等地跟他们交流。因为我面对的是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孩子,必须尊重他们。我对他们最大的期待,是他们快乐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增长的。原始人的欲望是相当低的,他们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维持生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的欲望也发展了。享受的需要就是在生存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且这种享受不仅仅只局限在物质上,还有精神的、文化的,以致发展到人的最高级需要,即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实现自我的欲望。然而有些思想家认为这种欲望的发展会导致社会淳朴风气的败坏和人的堕落,主张尽量减少或压抑这种欲望。老子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07,(2)
结婚之前,我的嗜好挺多,抽烟、喝酒、玩牌,偶尔还和一帮兄弟出去鬼混。结婚之后,经过老婆大刀阔斧地“严厉整顿”,我的嗜好被砍掉不少。刚开始,老婆还准许我抽点烟、喝点酒。可上个月,她突然宣布,以后不许我喝酒、抽烟,说是抽烟伤肺、喝酒伤胃,要帮我慢慢戒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拉康理论研究《裸体吃中餐》中鲁比主体确立过程,认为人独有的认同欲望使鲁比的主体确立,但由于欲望是对他者的欲望,所以这种欲望使得鲁比主体确立的过程也是其主体分裂离异的过程———这是人成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3.
遇见他时是我一生中最没有生存欲望的时候,白天睡觉夜晚上网打拖拉机,想着把自己累死了就算了。网上认识的他对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充满了苦恼,充满了对性的渴望,可是我对一切都已没有兴趣。  相似文献   

14.
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望,只要这种欲望被激发出来,将产生无穷的动力。为了提高习作指导效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互动”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参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演、说、写、评,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锦句     
《人生与伴侣》2014,(5):54-54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颓败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与你白头到死。  相似文献   

16.
乐奀 《今日南国》2014,(5):24-24
“人君生当谨嗜好”。中国古代皇帝乃一朝天子,往往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都有同样的爱好:女人美色、打打杀杀、施行酷刑。但有的皇帝的爱好就莫名其妙,极其怪异。今天要说的是帝王爷们女人、打杀之外的特殊嗜好。  相似文献   

17.
霍桑的《红字》表现了清教传统思想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人要抑制自己的个性,限制人们的各种欲望,这种禁欲主义是消除人们一切烦恼、无聊、痛苦的根本途径,倡导人们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实际是对人的精神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  相似文献   

18.
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特别是早期先锋作品中,人物时常作为一个符号在命运的牢笼里争扎,总是逃脱不掉循环轮回、难逃劫数的命运,于是作家便用人的荒诞、死亡、欲望、命运等主题书写了一个个绝望的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作品里试图寻找对宿命的抗争方式,但发现人怎么抗争也争不过命运。在这种”屈服”下,余华积极地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在存在中去发现”生”的意义,用”存在”和宿命进行抗争。可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当下社会,终于发现:原来欲望,才是小说中人物走不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不是4745     
忘了究竟是哪位社会学家的提醒,他说即便是在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无法摆脱面对面交流的欲望。确实,看看每年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就知道这种欲望究竟有多么的强烈。飞机的发明以及越来越廉价的票额让这种欲望更加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20.
刘晓燕 《21世纪》2010,(12):32-33
现在,全球更多中产阶段的生活压力偏大,诚如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一首名为《中产阶级》的歌中描述的:“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