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早前革命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动与农业合作化的实现。该项政策上承土地改革运动,下启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短暂时间内完成从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经济过渡,不仅带来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转变,亦对整个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这一变革则一直是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重点课题,而对几十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脉络及其重要问题进行再梳理再总结,将有助于学界敏妙地把握该主题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 ,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概念 ,毛泽东的错误言论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 ;过渡时期的时间太短 ,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 ,1978年农村改革不是对 5 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 ;人们不应忘记毛泽东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两通突破”的战略决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这对于正确选择武汉改革与发展的长远方向和目标十分重要。本文拟对若干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议论作一分析,并就武汉改革的深化提出粗浅意见,就教于大家。一、“两通突破”决策的缘由及要旨近几年来,人们对“两通”突破的讨论和争议其焦点之一是对“两通”决策本身认识不一致,因此,回顾一下这一决策的全过程有助于我们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两通”。“两通”作为武汉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从酝酿到决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起步阶段。1979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在农村改革初见成效的同时,城市也在酝酿改革,城市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突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封闭、封锁和分割,变城市单一的生产基地为多功能经济中心,充分发挥城市大市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之后,并没有完结,人们的认识“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十分重要的一半,更重要的是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第二个飞跃。过去我们恰恰对认识论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研究不够。理性认识怎样向实践飞跃,需要通过那些过程或环节,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对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本身和人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今年“两会”期间,“三农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人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的热切、要求改革现状的强烈是少有的。因为人们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一问题震动着人们的心灵。人们从不同渠道所得到的对真实的农村现状的看法,不是数字或农村全面发展的乐观结论所能改变的。实事求是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农业问  相似文献   

6.
四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反复,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农业应选择走一条什么道路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铲除农村封建的生产关系,使农民真正翻身作主人,党和政府立即着手实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从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开始的,到1956年10月底,多数省市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但是,这项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正如邓小平同志谈到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经验教训时说:“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是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化,一两年一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很快又变化了。从初级合作化到普遍  相似文献   

7.
农业合作化运动失误的传统思想文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利因素对建国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重大偏差和失误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平均主义价值观所造成的追求人人完全平等、吃“大锅饭”现象;唯上心理所导致的个人崇拜;传统的“中庸”心态所导致的农民“随大流”的态度。这些原因与领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决策失误相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成功而本质上的无奈失败。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兴起了一个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群众运动。八亿农民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自觉地起来改进劳动组织和计酬办法,改革经营方式和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表现了高度的首创精神。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中一项重大的改革,其意义将是巨大而深远的。农业合作化的继续和发展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总的来说主流是好的。只是后期要求急了一点,步子快了一点,工作粗了一点。农业合作社还没有很好地巩固马上就又搞了人民公社化,集体经济更加“一大二公”。由于生产关系变革上的“左”,加上经济建设上的急躁冒进,使我国的农业生产一度受到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入世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的过程中 ,如何正确有效地管理乡村集体资产非常重要。在我国目前乡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过程中 ,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 ,如 :对改革的片面认识与指导问题 ;对改革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不善问题 ;集体资产流失的问题 ;立法滞后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对乡村集体资产的高效管理使之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途径在于改革、明晰产权、改善环境等。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三里湾》写成于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到来前夕的一九五五年。这是作家赵树理根据自己在山西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的生活体验所写成的一部反映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五十年代初期农村生活的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11.
试论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若干失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和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中国农村导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能否取得成效,不仅有赖于总体战略方向的正确,而且有赖于选择适当的时机,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多样的过渡形式,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由于受到“左”的认识的影响,急于求成,在完成社会转型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失误和不足。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考察和总结,则可以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为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探索.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从制度创新的意义上说,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的,发轫于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和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  相似文献   

13.
试析虚拟经济认识上的五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虚拟经济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这些偏差可以概括为五大误区:对“虚拟经济”概念范畴的界定存在一定偏差;对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的划分不清;对虚拟经济的本质把握不准,不能准确认识虚拟经济的“虚拟性”;误认为虚拟经济是金融资本运动的一种形态;虚拟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解释缺乏严密逻辑性与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已成为历史了.人们对合作化的争论,从五三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止,总算告一段落.然而对反映这一运动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等的争论却方兴未艾.在用“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指责《山乡巨变》成为陈迹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山乡巨变》又受到新的责难,邱岚同志撰文说:“《山乡巨变》……较之《三里湾》,它更向‘左’的方面走得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误区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适时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认识误区,有的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过是旧话重提,是一场政治运动或阶段性任务;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搞农村形象工程,它只是农村和农民的事情,可以通过“等靠要”来实现新农村目标,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开展,应当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和进行认真分析并加以澄清和矫正。  相似文献   

16.
近年各种“返乡记”记录了一些农村道德问题引起国人的关注与争论。理性思考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农村改革总体性成就的评价以及未来农村发展的指向。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理论视角,当前农村社会道德状况总体向好、主流积极;而当前农村存在的道德问题只是伴随农村社会发展进步而来的阵痛;农村变革发展在带来问题的同时也为问题的解决创造着必要条件;重构“集体”将是消解当前农村社会道德问题最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7.
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从4个方面体现和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一是探索新型农业合作化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三是优化市场和政府配置资源的分工配合关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四是注重分配公平,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同时,“三变”改革以确立农民主体地位、赋予农民财产权利、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主旨,坚守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具有理论发展与实践推广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进行的一次重要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广大农村妇女而言,它又是一场深刻且成效极为显著的妇女解放运动。以镇江专区为例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如何借助国家力量,从思想、组织和生产三个方面对乡村妇女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和思想动员。由此,广大农村妇女从家庭劳动领域进入集体劳动领域,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提高妇女卫生健康水平等妇女解放的目标在实际需求中得以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是毛泽东一生关注的大事。土地改革完成后,如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内有两种意见,一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另一种是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毛泽东主张后一种意见。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后,毛泽东阐述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为阐明农业轻重的关系;并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迅速掀起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高潮。他在农业合作化后不断变更所有制,造成“人民公社”的失误,但也是他较早发现失误并提出:队与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收入应有差别,要遵循价值法则,坚持按劳分配;要总结教训,寻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  相似文献   

20.
近来,报刊上发表文章,对“四人帮”攻击按劳分配的谬论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同时,也就有关按劳分配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按劳分配问题时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不要物质鼓励?物质鼓励是不是就是物质刺激?本文就这些问题发表一点意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又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它具有报酬的性质和鼓励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发挥按劳分配的这种作用,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需要弄清的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都需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求生产力的发展。靠什么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不同社会因性质不同而采取的手段不一样。例如:封建社会用功名利禄、发家致富来刺激人们为统治者效劳。资本主义社会靠的则是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