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杜因艺术节埃及海滨城市马特鲁于今年10月上旬举办了首届贝杜因艺术节,文化部长法鲁克主持了开幕式,卡塔尔、约旦、突尼斯、利此亚、阿曼等阿拉伯国家派代表团参加了这次艺术节。参加这次艺术节的还有阿斯旺、西奈、马特鲁等具有贝杜因风格的埃及省市代表队。  相似文献   

2.
1986年11月在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首都大马士革举行的阿拉伯第10届戏剧艺术节,虽然早已降下了帷幕,然而它在现代阿拉伯戏剧史上,却是一次空前的盛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届艺术节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个戏剧代表团参加.这16个国家和地区是:埃及、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约旦、叙利亚、伊  相似文献   

3.
现代埃及的民间文化既包含了7000年的文化底蕴,又创造了—种埃及本民族新的文化特质.介绍与研究埃及民间艺术,有助于我们了解埃及人的传统的审美意识、民族气质和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进一步增进与阿拉伯民族的交流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公元八世纪,出现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把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都包括在内.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广泛吸收融合当时被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由此诞生了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阿拉伯新文化.阿拉伯新文化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阿拉伯文学艺术的兴盛,《一千零一  相似文献   

5.
信息量的增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从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新闻媒介的发展程度就可以判断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近代以来,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阿拉伯世界的新闻媒介获得了极大发展,在民族斗争、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拉伯新闻媒介的特点阿拉伯新闻媒介的诞生是同西方文化的输入联系在一起的.1798年8月,拿破仑在埃及出版了埃及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埃及信使报》,该报4版,每4天出1期,主要刊载政治新闻.两个月后,他又为有志于考古研究和埃及文学史的学者和官员创办了《埃及年代》杂志.  相似文献   

6.
文学消息     
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决定设立国际性奖项——尼罗河大奖,以奖励世界优秀的阿拉伯艺术家和东方学家。目前正在  相似文献   

7.
在民族文化艺术中,文学是核心,是脊梁.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先后推出了国家文学荣誉奖,实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定期评奖.在这方面,埃及起步较早.埃及——阿拉伯文学的沃土为鼓励文学创作和评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埃及语言学会就设立了小说创作奖,可惜后来中断了.1958年起,埃及正式设立国家文学荣誉奖,当年塔哈·侯赛因首先获得该奖,次年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嘎德得奖,1960年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获此殊荣,1968年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被推上领奖台.此奖一年一度,从未中断,得奖者以诗人和小说家居多,也有少数剧作家和大学教授.按章程规定,得奖人一般应为健在者,但也授予过刚刚去世的作家,因为有的作家生前硕果累累,但错过了机会,对此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予以追认.埃及是阿拉伯文学的沃土,在阿拉伯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自当首推埃及人.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01年.多少年来,阿拉伯文化机构先后推荐过埃及的塔哈·侯赛因、阿拔斯·迈哈穆德·阿  相似文献   

8.
地中海国家民间音乐艺术节为了加强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文化联系,埃及文化部决定于近年内在塞得港举办首届地中海国家民间音乐艺术节。为了迎接艺术节的到来,塞得港市政府正在作积极准备。目前正在实施中的三个市政项目,一个国际文化中心、一条环形公路及一个规模宏大的游艇码头。阿赫那顿及其一神教埃及驻维也纳使馆文化参赞哈齐姆博士应维也纳阿拉伯文化俱乐部的邀请,作了题为《阿赫那顿及其一神教运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详细论述并评价了阿赫那顿的《阿  相似文献   

9.
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和思想家.他的著述丰富,是多产作家.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哲学等都有精深研究,成为一代文宗,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由一个盲童成长为一流的埃及作家、阿拉伯文豪,这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实属鲜见.就其全部经历和创作来看,他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起了桥梁作用.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埃及文化启蒙运动中,在创建埃及乃至阿拉伯新文学运动中,在为使创作反映现实、形成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埃及现代派"的活动中,以及在创立新的阿拉伯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阿关系有史以来从未中断,一直很融洽,未曾发生过任何矛盾和分歧。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来到中国,以宽容的宗教和公平的贸易体现了友善和互利的精神,与中国人融为一家,并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一句“求知不怕远在中国”的阿拉伯格言则表明了中国是文明的国度,知识的宝库。 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埃及总统纳赛尔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之间的会晤又揭开了中阿关系的新篇章,从此中国与阿拉伯各国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中阿建交的联合声明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双方关系均建立在和平共处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基础之上。此后中国历届政府也一贯坚持周恩来总理于1964年访问开罗期间所宣布的处理中阿关系的五项原则,即:1.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2.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奉行的中立不结盟政策;3.中国支持阿拉伯人民为赢得统一而选择的道路;4.中国支持阿拉伯各国以和平方式消除分歧,不干涉阿拉伯内部的争端;5.中国尊重阿拉伯各国的独立和主权,不干涉其内政。 对于阿拉伯各国的解放事业,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积极的立场,并竭尽全力地支持阿拉伯的民族独立,树立了世界各国人民精诚合作的光辉典范。1956年10月三国入侵埃及时,中国宣布,数千名志愿者随时准备奔赴埃及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