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BE”使用不足是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中介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BE缺失也是学习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二者互为因果。BE在英语中应用广泛,涉及众多语法规则,因而有关BE的使用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习得项目。借助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的数据对中国学生在写作中的BE缺失现象进行研究,意图发现缺失的规律和模式,找出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改进二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Halliday指出语法隐喻是书面语的核心。通过对语法隐喻和中国学习者英语作文质量关系所作的一次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语法隐喻的发展是二语学习者书面语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二,跟母语习得者一样,概念语法隐喻也是二语学习者书面语产出的核心表现;三,概念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对书面语产出质量产生正面影响,此影响大于人际语法隐喻的负面影响;四,学习者尤其是低水平学习者语域意识混淆。  相似文献   

3.
Be型被动句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文章通过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OLEC)和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的口笔语对比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没能清楚地认识到汉英语言习惯的差异,并且在Be型被动句的习得上深受汉语习惯影响,形成一系列的中间语特点。  相似文献   

4.
语法是语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虚拟语气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的3P语法教学法效果较差,任务型教学模式被认为是能提高学生中介语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探究了语法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测试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接受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虚拟语气的课堂教学后在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方面对虚拟语气的掌握优于接受传统语法教学法的学生,期望本研充能对教师在日常语法教学中设计和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话语标记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本族语者语料库(Lucy)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之间的对比分析,重点是对两库中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类别、频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旨在研究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中使用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加快中介语学习者向目标语靠拢.研究结果表明,较之英国大学生,中国学习者在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上呈现出过度、滥用的现象,具有口语化、简单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语料库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增强语副词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该类词既有使用过多又有使用过少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他们过多使用了增强语副词,而且过多使用的词主要集中在more,very,much和too四个词上。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的词汇量较小和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此外,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增强语副词的能力随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高水平学习者所使用的增强语副词范围更广,使用增强语副词的能力更接近于本族语者。  相似文献   

7.
以55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溯性访谈方式调查分析中国外语学习者在闭读中注意、忽视语块的各种原因,以及注意、忽视语块与二语水平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阅读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倾向于注意常见的、老师强调过的语块;对于文本中的陌生语块,他们倾向于用语法规则对其进行解构分析语义,而非把语块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处理;此外,学习者二语水平与语块识别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连接词作为语篇衔接的一种手段,在英语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少用、误用连接词的现象却很严重。通过对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和英国本族语语料库(FLOB)中的连接词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各自连接词的使用特点及其原因,从而为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总结性话语标记语与英语本族语者在使用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已经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及英语国家语料库(BNC)及相关的问卷调查体现出来。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学习者在写作中存在过度使用,过少使用及误用总结性话语标记语的情况。母语负迁移及顺应性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学习者在使用总结性话语标记语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教学中加强对总结性话语标记语的显性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用英语进行交际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操练使学习者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规则。鉴于英语学习本身的“低可研究性、高实践性” ,并结合“语言是词汇的语法化”这一词汇法的观点 ,作者从流利获得模式之一的成例模式出发 ,讨论了成例在完善具有特殊学习资源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汉英过渡语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