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分别从城邦的正义和灵魂的正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正义本身。而对于为什么当且仅当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说清楚正义问题,柏拉图并没有给出恰当的解释。同时,柏拉图也从城邦的正义想当然地过渡到了灵魂的正义,并进行了类比,认为两者结构相似、各个部分能够一一对应。这在逻辑论证的有效性上是值得怀疑的。这种类比本身也有不少的问题,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就哲学的严谨性上可以说问题很大。另外这种类比过后也会出现一些"剩余",而这些在某些偏僻的角落里为柏拉图意识到了,但是却给忽略掉了。  相似文献   

2.
“主义”制度与正义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制度沿着正义方向的演进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基于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正义是以人的自由与平等为目标,不断发展的,正义之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制度作出与之相应的变革。人是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现实统一体,基于此,正义可以分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这两种正义总是共存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共同作用,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生成及其运动,是不断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正义思想史上,"以伦理学、价值观为主题的古代正义论"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他在对古希腊传统的正义观念进行继承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其正义论证模式是典型的目的论,其正义实质内容是内在的德性圆满,其正义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群体本位(城邦公益)。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后,正义问题特别是全球正义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市场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戴维·米勒也转向了全球正义研究.米勒的全球正义理论包括:一是全球正义不等于全球平等主义,它维护民族国家的政治自主和世界的多样性;二是每个民族担负的后果责任与继承性责任是全球正义不可或缺的方面,它要求每个民族要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所作所为负责;三是全球正义不排斥民族的补救责任,其中以基本人权为底限.正确分析和把握米勒的全球正义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奴隶社会出现不公平和非正义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公平和正义追寻。社会主义的存在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这一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然要以公平和正义作为根基。公平和正义对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都将有巨大的推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时期,准确把握、理解公平和正义的科学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顺利构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程序正义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罗尔斯将程序正义分为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三种不同类型,以程序正义、尤其是纯粹的程序正义作为正义原则证成与实现的基础,使程序正义取得决定实体正义的优先地位。但在后正义论时期,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发生了"去程序化"转向,从单纯重视程序正义转向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对正义和社会正义不加区分地混同使用,这无疑影响了对正义的深入理解。在厘清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可为对正义展开深入的讨论提供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正义是人们对社会正义的抽象,而社会正义是正义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与体现。  相似文献   

8.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思考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构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正义关系,关心的是荒野、湿地、国家公园和濒危物种的安全。后者则是有色人种、少数族裔和蓝领工人阶级等弱势环境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关注的是“小微环境”也即人们“工作、生活和玩耍”的地方免遭环境不正义行为的侵害。用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观照印度环境运动的正义指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议题。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型国家之一,印度同样面临着生态恶化的巨大挑战,但由此催生的本土环境运动却呈现出别样的旨趣和特征。这体现在它既不能等同于生态正义,也不能被简单划归于环境正义,毋宁说是二者的奇妙混合体。对印度环境运动正义向度的考察有助于甄别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和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义作为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基础.西方正义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中世纪,不断完善于当代.西方正义观念深深的影响了西方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西方的政府运作,经济政策和福利政策,都体现着正义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西方的正义观念进行现实阐释,并在体制上对该观念进行建构,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法律似乎与生俱来地与正义联系在一起,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正义是永恒的,而正义的内容常变.然后考察不同生产方式下的不同的正义变化,并主要分析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应然正义.最后以此构建中国在当前历史时期符合正义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伴随着希腊-马其顿人扩张,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拉开序幕.希腊-马其顿人对城市的热衷,不仅使中东原有城市繁荣发展,一批新城市也在中东拔地而起;不仅出现了“国际性”都市,而且在城市文明中出现自治、新城市形态、市政和民间组织等新元素;城市的建立不仅确保了扩张战争胜利的果实,促进了城市贸易发展、经济繁荣,而且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大融合、大创新.希腊化时期城市化运动缩短了昨天与今天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得意的一部悲剧性小说,苔丝是其笔下最优秀的悲剧女性形象,被认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反传统的先驱。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很多,文章从苔丝本人、苔丝之母和安琪儿的性格缺陷分析出发,探讨苔丝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沿海沿江区域存在明显的城市化现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的研究成果甚少,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市化很不发达,加之那一时期中国政治长期动荡不堪,从而造成城市化统计数据的缺失或不完善,因而给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在创作后期,奥斯丁意识到了海洋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加入了大量海洋元素,《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中之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的洞察和批判。综合奥斯丁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经历与小说中关于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描述,可以解读18-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重要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和海洋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事业中分别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奥斯丁本人对工业革命和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17至18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由此导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接触跟当下的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跟当下学界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一脉相承。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今跨文化对话的起点,当今的跨文化对话,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继续。明清间两种文化传统在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所面临的问题,在当今的文化交往中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基于此,仔细审察、反思这段历史,对于今天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比较文化研究,都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少数知识女性开始初步觉醒。单士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积极倡导妇女解放思想的先驱之一,她较早提出新女子教育观,鼓励妇女参政议政、参与社交,反对缠足等妇女解放恩想。尤为珍贵的是她处处身体力行自己的主张,切实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单士厘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给当时思想界带来了“新风”,打破了妇女解放运动长期被男性所主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天下》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人所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英文文化期刊,致力向英语世界自主传播儒家学说,摆脱西方传教士译介儒家经典的宗教性解读与理解的宗教色彩,多角度传播、阐释儒家学说,既有中国学者以20世纪心理学为基础对儒家圣人形象的"还原"努力,也有西方学者从中西思想比较入手,对中国儒家学说所做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下半期儒学研究之先声,推动多元化儒学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18.
维多利亚时代的道格森在寻找以作家确立自己在世界的位置的过程中,创造了刘易斯.卡洛尔,卡洛尔创造了英语儿童文学中的经典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小说中,强烈的好奇带着爱丽斯逃离不能满足自己的这个世界。但在奇境中,对真相和秩序的追寻只能是假象。小说不仅开启了儿童文学的新时代,颠覆了维多利亚人的阅读经验,自1865年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它更召唤着无数读者掉进卡洛尔生活的"奇境",刘易斯.卡洛尔这个名字,变成了一个象征符号,变成了人们在世界、在自身的虚无中试图抓住的这种或那种渴望。  相似文献   

19.
王蓓 《东方论坛》2011,(6):14-17,119
19世纪后期,工伤赔偿问题成为困扰英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劳工问题。经过多方的长期争论和社会改革家的持续努力,1897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一个体现无过错赔偿原则、保护雇工利益的工伤赔偿法案。这一法案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了工厂主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及政府保护弱者的责任和义务,对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及解决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都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形式,伪作在18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不仅承接新古典主义的摹仿理念,同时以丰富的想象为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18世纪初,萨曼纳扎以假冒台湾人身份创作了《台湾历史地理见闻》一书,其中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述引起了极大争议。透过这部伪作,学界不仅可以勾勒出17一18世纪我国台湾形象在欧洲特剐是英国的形成历史,从一个侧面探讨启蒙时期英国对异域的想象和虚构,而且由于该伪作在所处时代的轰动效应,也可以分析《台湾历史地理见闻》对斯威夫特这位文学大家的影响,进一步考证《格列佛游记》等作品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