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付代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26-30
面对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传统产业压力与活力并存,新兴产业风险与生机同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是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中国经济结构"双峰逼近效应"的特征决定了产业协同的必要性,而西海岸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为其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西海岸经济新区产业协同应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海洋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寻求产业要素、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及产业制度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永祚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3,42(9):7-10
小康社会的实现是通过生活质量的提高来完成的。生活质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环境与个人主观评价的结合。改革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已经进入到追求生活质量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陕西居民生活质量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质量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陕西2000—2006年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对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近年采,陕西居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在逐渐提高,但城乡之间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在收入等指标上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南京市4所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调查,为提高硕士研究生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南京4所高校的630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生活质量量表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析调查。结果:硕士研究生的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专业及婚恋等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家庭经济收入对生活质量为正向预测(β=0.198,β=0.562);婚姻状况、性别、医学对生活质量为负向预测(β=-0.425,β=-0.237,β=-0.052)。结论:目前在校研究生的生活质量中等,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应该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收入、婚恋状况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全面了解江苏居民生活质量情况,以及不同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探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居民进行入户自填式GQOLI-74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1 806份,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江苏省居民总的生活质量得分为68.2分,苏中?苏南?苏北地区平均得分分别为69.0?69.6?66.3分(P < 0.05);城镇居民平均得分(70.0分)高于农村居民(67.1分,P < 0.05);男性?女性居民平均得分分别为68.6?67.7分(P > 0.05);居民文化程度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P < 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躯体不适感?自尊?婚姻与家庭?运动与感觉功能;负相关的因素有负性情感? 结论:不同地区?城乡之间?不同文化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间无差异,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青岛社会变迁中的城市化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水平”相互脱节的现象,青岛市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也存在着质量与水平不协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人口增长与建设规模不协调、市政建设与社会服务不协调等方面,制约青岛市城市化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地区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矛盾较突出、郊区城市化速度过快、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管理和市政建设投入不足等,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强化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城市人口的素质是提高青岛市城市化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7-76
本研究选取新型方向性指标,构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指数,利用坐标系内四象限评价法对江苏2005—2015年间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居民的收入状况在本质上得到了实质性改善;居民生活的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住房成本整体仍不断攀升;生活环境状况喜忧参半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状况也并未像官方公布的数字那样乐观。据此,江苏省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方向,应从居住成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入手。 相似文献
8.
唐丽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白城市城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全面的分析。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生活观、价值观、消费观,为白城居民构建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观念准备和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西安、广州两地的数所高校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对高校管理层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提出了一系列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文化观念、经济状况等对工作生活质量概念界定及评价产生影响的因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状况给出了工作生活质量的本土化定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组织与员工双方不同需要的剖析,分析了工作生活质量所涵盖的研究范围,并设计出了评价指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1.
西海岸在青岛市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必然选择。这就要求从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自然资源和能源等方面的整体角度出发,对西海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适时进行区划调整,立足未来对西海岸进行统筹规划,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西海岸进行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2.
童玉贤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本文从消费的角度剖析了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并着重分析了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对当前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极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都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51-55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焦点。了解认识我国西部公民的环保素质,对于发展西部,提高西部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不同工龄等人群的环保素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文化水平、经济差异、性别年龄及从事职业与其有关。因此,提高西部公民的环保素质,一是应从文化教育入手;二是加快发展西部经济;三是要求公民将所学到的环保常识与履行环保职责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蒋作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11-23
灾害旅游是挖掘灾害遗产资源、加快灾后复兴的有效途径。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是确保灾害旅游重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灾后新生旅游地汶川映秀镇和北川永昌镇为案例,从非对称影响视角入手,应用Tetra-class模型对灾后新生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属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质量属性对居民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模式涵盖Tetra-class模型的四种类型;生活质量属性绩效评价为居民总体满意度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构模型不仅包括生活质量属性绩效与总体满意度的关系,还揭示了各属性所对应的居民生活需求层次以及灾后美好生活政策供给层面,能够为特定情境化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估提供一般化视角。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建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设立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在加入众多控制变量后政策效应依然显著为正,基于PSM-DID估计方法的检验也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据此,建议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强化中心城市在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同时因地施策,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与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碧珍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52-57
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剖析了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潜在生产性服务需求大等优势,论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是海西区今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将是海西区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部门;也分析了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总体竞争力较弱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冷静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5,13
第四代港口处在了国际资源配置的中心位置,而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联动在内涵上突出了整合区域乃至全球各种经济资源的优势。青岛西海岸新区应借鉴世界上以第四代港口为基础的港城建设经验,围绕交通策略、产业策略、空间策略和生态策略等,加快推动以双港为核心的港城联动建设,为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陈小冰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40-43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构成的要素之一。具备艺术素质和组织、参与艺术活动对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艺术教育对文化素质、品行素质、鉴赏素质、能力素质等都具有拓展性,并具有丰富文化修养、陶冶性情身心、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多种能力等综合素质教育作用。面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和大学生素质状况,加强和重视艺术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刘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2):67-70
30年代初梁实秋从文化中心的上海来到相对边缘的青岛。他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四年所进行的教学、翻译及其他学术活动,表面看来是"逃避"或"败下阵来",其实是他重新认识现实,重新认识自己,重建文学自由话语的积累和准备。沉潜四年之后,梁终于做出再次回归新文化中心的选择。这体现了30年代中国一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真实———想超脱终又不甘心的精神矛盾。所以青岛四年对于我们研究梁实秋也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