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话语做生态文化的话语分析,总能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如关爱生命的至高情怀、"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以及"人"之所以存在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这些丰富的生态伦理话语资源,对于我们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侯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24-25
话语分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特色,理应具备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的生态伦理都蕴含着对生态关切的伦理情怀,潜藏着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的学术冲动。采取话语分析跨文化范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两者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丰富话语分析的文化视野,为文学伦理提供新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对话研究有益于在相互参照、辉映中发现对方的思想亮点,有利于中西生态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为中西本土化生态伦理学提供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和可操作性经验,有利于建立富有张力的、多元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5.
范竹增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4):24-29
以文化与伦理相互制约立论,从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揭示传统伦理道德及其学说的发生、形成及其在传统文化中扩张和稳定性的根源;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结构,从不同侧面阐述传统伦理道德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整合的特点,揭示伦理道德及其学说在传统文化中扩张的道路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看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南文渊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70-75
当代生态伦理学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都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代生态伦理学是高度发展了的工业文明的产物 ,而藏族生态伦理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施的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藏族生态伦理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是保护当前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姚蕊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微观主体在市场运作中存在普遍性的商业伦理失范问题。阻碍构建现代商业伦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包括"农本工商末"的思想、重义轻利及亲缘文化等。在构建现代商业伦理进程中,必须改造社会文化,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商业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8.
盛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24-27
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丰富的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思想成分,又存在着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9.
儒学伦理传统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
从天人合一的和谐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使命四个方面简单阐述了儒学伦理传统的核心价值,并认为儒学伦理传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源泉和根基。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建构对内足以形成一种凝聚力,对外足以形成一种吸引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蔡艺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崇德尊礼、贵中尚和"、"重义轻利、诚信守诺"、"形神相亲、表里相济"的思想观念潜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意蕴.深入发掘传统体育文化和谐意蕴的潜在价值,努力做到古为今用,对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遏止竞技体育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小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63-67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学价值体系的基础,而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既是生态文学的主要特征,也是生态文学价值体系中基本的生态伦理要素。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不仅具有浓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和文明批判精神以及美好的生态理想设计,而且也蕴含着一定的生态预警思想,为我国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土壤,是十分可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冯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毋庸置疑 ,2 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元文化的并存 ,世界文化结构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换 ,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依照人类社会与时代的新要求作进一步的整合。尽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就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 ,然而众说纷纷 ,对其认识与研究也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层面出发 ,以面向未来的历史眼光考察其现实状况 ,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其现代价值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 ,以利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94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体育伦理思想,其重义轻利、仁者爱人、反求诸己等理念对遏制当下竞技体育中诸如打假球、滥用违禁药物、贿赂裁判等偏离体育伦理的异化行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体育伦理思想的精华,重新塑造竞技体育的伦理。 相似文献
14.
刘东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29-35
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回顾分析了此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三大导因,包括:源于消费者的超前消费与过度消费;金融产品的设计者与投资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整个金融市场参与者普遍的道德缺失和经济伦理缺陷。通过对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思想的简要回顾,本文认为,为了建立防范金融危机之微观机制,有必要重估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思想在预防未来可能的经济危机中的三大现代价值,即:适度弘扬中国传统的理性消费观,提前防范过度消费的泡沫;发掘中国传统商业思想中的危机思想与风险意识;弘扬中国传统义利观,防范个体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房登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119-122
传统伦理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型的必要性主要来自于传统伦理自身发展特征及其在社会现实发展中的作用 ,传统伦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当今良好的人文环境决定了转型的可能性。要实现这种转型必须遵循传统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与普同性统一、渐进性与突变性统一的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先进伦理文化的建设和整个社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秦红增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2):48-51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伦观、个体内外和谐的修养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1):91-93
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价值,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人们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日益淡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科学辨识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8.
刘慧莲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数不胜数,是一笔值得充分发掘的巨大文化遗产。有学者指出,我国当代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问题。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但是优秀的伦理文化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内容及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首先就要对优秀的伦理文化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文章就一些伦理的某些文化现象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闻界近几年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人们在忧虑、困惑的同时,大多从新闻道德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提出了种种方案和对策。其实,媒介道德建设只靠道德规范的完善与落实是不够的,还要靠记者个体德性的养成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自觉,只有逐步实现规范和德性的双重到位,才能摆脱媒介伦理的困境。而中国传统的记者德性伦理所提倡的公平正直、责任意识、维护真实刚毅不屈、坚持真理始终不渝、独立不倚、诚实、勤勉、廉洁、纯洁等种种品德,有助于我们认识记者的德性培养在新闻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促进当今新闻道德规范的充实与改进,还可以为当代记者的德性修养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高云梯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2(3):93-96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人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几千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传统,锻造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人物及其精神品格,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资源。建构21世纪伦理学,必须立足国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社全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