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然主义”一辞含有强调准确表达自然的意思,所谓自然也包括人和人的作品,尤其是它们的看得见的表象和观察得见的行为。自然主义基本上是反对一切迷信主义和超验主义的,它企图用感觉证据和从这些证据按照逻辑所获得的推论,来描述和解释各方面的现象。“自然主义的美学”是和通常理解为准确表达的“自然主义”有些两样的。自然主义是美学作为一个科学或哲学的一个部门的特征;而不是艺术的一个特征。自然主义并不限于一种风格或艺术趣味,而是适用于美学的整个题材。美学上的自然主义是将哲学的自然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应用到艺术和美学上的材料和问题上来,并根据现象的特殊性质加以必要的改变和补充。自然主义的美学并不一定推崇或赞成自然主义的艺术。它往往尊重各种风格和各个艺求时期,认为这些都表现了不同环境下和不同文化发展阶段中的人类思想和感情。自然主义在本体论上倾向于唯物主义;在宇宙论上倾向于“机械论”;在认识论、逻辑和科学方法上,倾向于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人道主义的和入世的,而不是苦行和出世的。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门类,在其百年迅变的历史进程中以其多样化的影像特性呈现于荧屏之上。无论是古典主义中的真实质朴,抑或是当代影坛中的争奇斗艳,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其纪实性、表现性与奇观性的美学历程。文章以影视美学为视角,以影像对现实的记录再现、赋于意义的创造拼接以及对奇观电影的思考为切入点,对影像的猎奇性(纪实性)、表现性和奇观性这三个特性及其发展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已是一个事实,但艺术学不论是在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受到美学体系、美学思维以及门类艺术学的影响,这对于艺术学的研究和发展依旧构成干扰和威胁。艺术学研究对象的明确,实际上取决于对于"艺术一般"的正确理解,本文剖析了门类艺术学、美学、艺术学中"艺术"的不同内涵,从而明确了艺术学中的"艺术一般",由此达到明确艺术学研究对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简要论析了桑塔耶纳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他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对桑塔耶纳有关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美的定义)、审美分析(形式美问题、表现问题)乃至艺术分析等美学基本问题的阐释,本文均作了简要介绍与独到评析.本文认为,作为自然主义的美学家,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西方美学在20世纪前后的某种过渡性.一方面,他仍然注意到美的本质等美学的形而上问题,严肃地讨论美的定义问题,并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他又从自然主义的特定立场出发,大量地、具体地、详尽地、有时是相当芜杂甚至矛盾地阐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重要问题.他的学术思想,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具体观点对于我们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国当代重要的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手册》是他的最主要美学理论著作。他提出了艺术内在化于真理即哲学的美学思想。并通过重新建立诗歌、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与哲学的联系来阐释他的这一非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6.
门罗的科学美学是一种新自然主义美学。这种美学以艺术作为美学的生长点,反拨了思辨美学的抽象性和实验美学的机械性。但是,对实证科学的迷念使他的科学美学堕入了认识主义和实用主义,远离了美学的阿基米德点情感。这样,他的科学美学不但没有走向科学的立场,反而把美学的发展引向了歧途。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各艺术门类的相通之处正是艺术的底线所在。通过对文学、音乐和美术的相互关系的论证,作者从生命体验、诗意、乐感三个维度上界定了艺术的底线,并将此看成为对后现代美学取消主义的反驳。在艺术门类、东西方艺术、传统与现代之间,本文强调的是共同点。  相似文献   

8.
汤玛斯·门罗是今天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教育管理员;多年来他已经成为美国美学界的名人和组织者。本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综述了支配他一生的那些思想。它主要强调的虽则是艺术进化论,但这却是门罗的自然主义哲学的一个结果。门罗在这个见解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且把这个见解应用到他最感兴趣的领域内,即美学上。这本书证明门罗一生都忠于“科学美学”的思想,但也讨论了艺术的哲学。门罗着手证明“艺术里面曾经发生过一种大规模的递变过程,附带着适应、累积、由简而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囿于自然主义立场,把马克思美学自然主义化,既不能揭示出马克思美学的革命意义,又阻止了我们与马克思美学继续对话的可能性。而超越自然主义可谓是贯穿现象学始终的基本精神。本文认为,立足于现象学的崭新视野,对于重新解读马克思美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感性心理学”,暗含了对客观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双重批判,具有和现象学的超越自然主义立场沟通的可能性,显示出马克思美学的革命性和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傍征博引地论述了诗与绘画、音乐、雕塑等各种艺术之问的汇通与差异;接着,从当代美学的发展分析了各种艺术门类互相突破、互相取代,以扩大其表现能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审美诠释、审美意识和艺术审美取向等角度,分析战国秦瓦当艺术的文化审美意识。分析认为:战国秦瓦当艺术所投射出来的文化审美意识在内容上是多样的,在形式上是向外拓展的;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重在自然性,比前期瓦当审美意识更具社会性和精神性;不仅具有成熟而完整的审美意识结构,还具有丰富而成熟的文化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12.
抽象不仅是可感知的 ,而且是有一定内涵 ,表现为概括性的存在形式。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 ,积淀下了丰富多彩的抽象艺术形式 ,甚至可以说它们已形成了某种抽象程式 ,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而且在整个审美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抽象”与“具体”相对 ,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 ,其本意是指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性 ,即在事物中抽取其本质属性。这个最基本的概念 ,我以为无论对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都是合乎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13.
雅俗的审美心理比较及其审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俗的审美特性及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审美心理存在较大差异。雅的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感受相距较远,它对人的心灵有深层次影响;俗的审美心理则接近日常生活,其影响浮于人的精神表层。雅俗的审美心理既存在相通点,也有相悖之处。一般来说,二者在反映生命的本真状态及普世价值时是相通的,而在反映各自不同的其他价值时则往往相悖。其相悖性决定了审美者必然产生审美偏向。它给我们的审美启示是,根据雅俗的审美心理对人精神的不同影响来建立审美自觉,可使人们更好地把握这一自由性质的活动,促进精神健康与成长,并有效地引导文化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先锋”一词从诞生之日便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特征,当被引入艺术领域,其自身的特质与内涵同艺术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紧密集合,使先锋艺术以独特的品格和意味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先锋艺术成为审美现代性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激进表达形式,一种带有强烈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的形式,其在时间上的流动性、叛逆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在空间上的本土化、边缘化的特点,使其成为艺术发展与探索的方向性标志。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武术审美之“和谐”特征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荣  李高  陈冲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45-47,61
武术之美是东方的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中国武术具有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和价值,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倾注了极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文化意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传统武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和谐美、形神美进行研究,目的是为弘扬武术文化,更好、更快地推动武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早期人类不会审美,也没有审美的艺术。借助于审美发生,艺术才获得了审美属性。这一质变的决定性条件是人类智能的发展使早期人类的形状知觉力升华为现代人类的形式知觉力。只有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对事物及艺术的形式因素加以相对独立的认知并产生非功利的情感反应。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基本特征皆由这一过程及机制所决定。  相似文献   

17.
从延迟模仿的摹仿方式,原始的完整性思维制约下的正面律与散点透视,富有象征性意义的自由想象的形象,东方绘画是"线的艺术",东方艺术表现的是自由的想象的时空观念,东方绘画中色彩运用的特殊性等六个方面,论述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否在世界文化之林始终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内涵的深度及其影响力的强度,而且取决于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感情和态度,即是否能始终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审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成熟的标志。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用保守的固定不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东西。既要求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特点,又要求从世界的、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有益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待审美民族性的科学态度。要注重培育审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异项艺术的美感在于陌生化的呈现与区隔操作,前者吸引大众的关注,后者让大众暂时撇开现实因素,专注审美体验。此外,异项艺术的美感成为自我标出与他者收编运动的基础:为保持异项美感,异项艺术通过自我标出走上一条无止境的“先锋”之路,这一点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同时,异项艺术面临着商业与意识形态收编的双重压力,在被收编的过程中,异项艺术的内涵被剔除,并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