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9月19日上午,辽宁大学中文系高越峰教授应邀来我校中文系做《金瓶梅》研究专题报告。高越峰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金瓶梅》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报告中他首先介绍了《金瓶梅》的故事梗概和基本情节,然后重点讲了如何评价《金瓶梅》和《金瓶梅》的性描写两个问题。他把《金瓶梅》的社会意义概括成五个要点,认为这部作品十分复杂,良莠难分,而成就是主要的,精华胜于糟粕,糟粕之中亦包含了某些积极的成份。他认为,《金瓶梅》中大量的性描写固然是作品的糟  相似文献   

2.
黄霖 《社区》2009,(20):8-8
《金瓶梅》从明代刚在社会上流传起。就被人认定是一部“黄色小说”,有的人到今天尚谈《金》色变。《金瓶梅》是有一些“说淫话”的地方,赤裸裸地描写了性行为。但同时应该看到,在《金瓶梅》中多数的性描写是与暴露现实、深化主题、刻画人物、推进情节大有关系的。不妨就“五四”以后的一些代表人物的说法.来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充分肯定《金瓶梅》的认识价值与美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代反腐败中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的文本接受是"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金瓶梅》问世后至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排印前,袁宏道、袁中道诸人对于《金瓶梅》的接受情况。这段时间,读者对《金瓶梅》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的各种推测,对小说文本的称赞或毁谤,对小说的批评与棒杀等。自《金瓶梅》出版后,对其文本一直存在着赞扬和贬斥两种倾向,褒之者认为该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世情小说,毁之者则以"淫书"目之。但《金瓶梅》却没有因被贬抑而堙没,而是一直流传不衰,自20世纪初开始形成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4.
黄霖的《金瓶梅》研究"外学"与"内学"兼善,主要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是《金瓶梅》作者成书研究,二是《金瓶梅》社会价值研究。黄霖的主要代表性著作《金瓶梅考论》和《金瓶梅讲演录》为金学大厦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石。黄霖提出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说"是独具代表性的"一家之言",他提出的《金瓶梅》"反腐败经典说"也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的人物批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以《金瓶梅》刊刻时的序跋为代表的原始批评多滞留在小说名实的判断上;以张竹坡评语为代表的高峰批评则深入文本"脊髓",放射出理性的审美光芒;《金瓶梅》的人物现代批评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的纵深发展趋势。这三个阶段都是借人寓意的心态写真。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评点者打破小说线性叙事的传统,构筑了一个相对自足的《金瓶梅》话语阐释空间。叙事空间成为浓缩小说文本意蕴的符码,小说评点者的空间叙事建构,将各个叙事单元组合成相互渗透的意义之网,凸显中国小说理论强化文本细读之时的整体统摄眼光。以空间思维来读解小说文本和审视社会生活,《金瓶梅》评点者的空间意识展示了文本阐释空间的延展性知开放性,彰显了体悟小说文本意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书写为视角的明代奇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文本形态而言,明代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都有贯穿始终的城市书写,但在内容与笔法上,则有浓淡深浅之别。当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经历"城—都—市",即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经济中心的演进时,明代"三大奇书"恰与这种城市职能的演替对应和暗合,如果说《三国演义》突出"城",那么《水浒传》关注"都",而《金瓶梅》则是典型的"市"小说。由此,三大奇书建构了古代文学值得注意的三种人城关系模式:城与城的对抗、人与城的对抗以及城对人的操控。因为涵括了古往今来人城关系最尖锐、最典型的三种情形:以城池为目标的政治争夺、市民对都市强权的反叛、个体在城市中被"物化",所以,描写人与城市的冲突及其后果应是明代奇书的主题内涵之一。  相似文献   

8.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是文人创作还是艺人集体创怍,这是当前关于《金瓶悔》成书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将《金瓶梅》成书的素材来源考证清楚。为此笔者已写有《金瓶梅》抄引<水浒传>考探》、《<金瓶梅>抄引戏曲考探》等论文,本文则就《金瓶悔》抄引话本小说问题作一考探,并对《金瓶梅》的成书问题发表些浅见。  相似文献   

10.
鲁迅虽称《金瓶梅》为“人情小说”或“世情书”,但他也指出此书“著此一家, 骂尽诸色”的特点。若就“人情——世情”小说内部深入研究,则从题材及其叙事结构而言 ,《金瓶梅》还可以而且应当称之为“家庭小说”。它影响后世衍出《林兰香》、《醒世姻 缘传》、《红楼梦》、《歧路灯》诸书,构成家庭小说的系列,其规律往往是后来者从前作 反面取材或立意而成新创。这是《周易》之所谓“通变”的体现,在小说史上是普遍的现象 。在承认《金瓶梅》为“人情小说”或“世情小说”代表作的前提下,明清小说分类中应把 《金瓶梅》——《红楼梦》一脉如实称为“家庭小说”。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占居重要地位,众多评论者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给予全方位的解读。在评论中存在着大量将其与其他各类作品作比较的现象,其范围涉及诗赋、史传、戏曲以及小说等等,通过比较论述论者表达了自己对《金瓶梅》的阅读体验及价值评判。这些对比论述不乏中肯的评价,但也存在溢美或贬抑等有失客观的情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前人对于《金瓶梅》的审美感悟,以期对《金瓶梅》的丰富蕴涵与文学地位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吴晗先生对“王世贞说”的否定不能成立。王世贞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人已确证《金瓶梅》是王世贞的“中年笔”。从《金瓶梅》“指斥时事”、抄本之源、小说中的吴语、王世贞的学识等考察,作者当为王世贞。大名士与非大名士(中下层文人)共同参与了《金瓶梅》的创作。《金瓶梅》是王世贞及其门人的联合创作。“联合创作说”具有强有力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的笔记丛谈,便已带有研究《金瓶梅》的意味。崇祯本上的评点,尤其是《第一奇书》张竹坡的评点、文龙的评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金瓶梅》研究。虽然现代意义上的《金瓶梅》研究,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明清时期的《金瓶梅》研究,具有发凡起例、启导引进之功。  相似文献   

14.
清代李绿园的《歧路灯》明显地表现出对《金瓶梅》的模仿 ,并在此基础上有超越的迹象。其模仿主要体现在 :创作动机上以道学心肠来教诲人生 ;题材选取上以家庭生活为核心 ;情节组织上一是以主人公“少年失怙”失却教养来演示人物性格的堕落 ,二是以兄弟结义为机制。其超越主要体现在作者思想境界、人生境界、审美价值观念和情节描述上的健康心态以及用笔俭省和插叙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红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就没有方向;当然,"金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同样没有方向。"红学史"著述已见规模,"金学史"著述有待跟进。红学史常见的写法基本上是或"通史"写法,或"专题史"写法,尚未看到这种"以学人为主线,逐一立案考述"为旨趣的红学史著。于是,《红学学案》的撰述则立意出新,试图写出"似旧而新"的"学案体"或"学案性质"的红学史著述,以"学人"为主线建构红学史著述新体例、新格局。庶几可不拘格套,另辟蹊径,换一种眼光看红学。《金学学案》可谓《红学学案》写作模式的全方位地移植,即《红学学案》的学术理念、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以及整体构想等都对《金学学案》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倡导道德的情爱伦理和互助友爱的人际伦理。它的道德观是通过批判“酒色财气”呈现出来的。《金瓶梅》道德观的出场形态在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情爱的虚无本质,呈现在对偷情、婚姻的反思上,体现情性小说的出场形态;二是冷酷的人情世态,展示在对世俗、社会秩序的批判上,蕴涵现实主义小说的出场形态;三是德性的生活,体现在对欲望放纵、道德沦丧的批判上,彰显道德小说的出场形态。  相似文献   

18.
鲁迅美术思想是其整体文化思想的一部分 ,它的核心是肯定美术的积极的社会功利作用 ,治美术以改造国民的精神。改造国民性思想是其形成的根源。它的两条基本精神是 :提倡大众美术和倡导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美术思想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 ,对今天的美术创作依然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反映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品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是靠文字充分体现出来的。万历版《金瓶梅词话》和崇祯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两个版本的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到底哪个是原版,关键还得从文本入手,通过版本文字的对比论证,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金瓶梅》伊始,将版本文字的对比研究同步延伸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各种名著的后版本对原版都做了无谓的文字删改甚至是篡改,这些文字主要体现在借音字、俗写字和方言口语等方面。借音字在《金瓶梅》等名著文本中具有使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借音字的诸多文字篡改,是批书者任意妄为造成的。如果让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更规范更趋完美,就应该弥补这块缺失,借音字这个环节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我们提倡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的"回归文本",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归版本,二是回归文字,三是深入解读。而借音字则是破解古典小说文字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借音字说"为回归名著文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圣洁人格理想的不懈追求》把朱自清的创作思想简单地等同于时代的影响,把朱自清丰富复杂的感情简单地等同于朱自清的人格,把另外作品的意义简单地等同于《荷塘月色》的意义;对《荷塘月色》的解读恰恰离开了《荷塘月色》的文本形式。朱自清的荷花意象像女性那样的美丽,表现了荷花意象是美人的原型性象征;《荷塘月色》的创作动因来源于朱自清潜意识中的“情结”;采莲诗的运用和荷花的描写构成一种对应的结构,是朱自清潜意识的表现形式:荷花意象是美人的象征,而采莲诗则隐喻了对美人的爱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