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汉语里有一组同时含有“鸡”和“狗”两种禽畜的成语,如:鸡飞狗跳、瓦鸡陶犬,姑且称之为“鸡狗”并现成语,很值得研究。 最早的“鸡狗”同现的成语是“鸡犬相闻”,语出《老子·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含蓄?含的本义是日含食物,不吞不吐。《说文》:“呼也”,“目有所衔也”。刘熙《释名·释饮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引申之,则有包含不露之意。蓄的本义是蓄积储藏。《说文》:“蓄,积也”。据此,则所谓含蓄,即包含不露,有所蓄积。含蓄的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应是包含不露的,在内容方面应是蓄积丰厚的。刘勰把含蓄性表述为一个“隐”字:“隐也者,文外重旨也。”“隐以复竟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乘潜发。譬交象之变互体,川读之韫珠玉也。”①刘勰指出了含蓄性的两个方面:一是有“重旨”、…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楚官即有“连尹”之号。《国语·晋语七》“连尹襄老”韦昭解:“连尹,楚官名。”但未进一步说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尹训正也。楚官多以尹为名。”《尔雅·释言》:“尹,正也。”此孔氏所本;《国语·齐语》“立五正”韦解:“正,长也。”是尹即首长之意。连尹之名,先见于《左传》和《国语》。对这一官称的解释,自汉至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左传正义》引汉儒服虔说:“连尹,射官,言射相连属也。”清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说: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常用“寿比南山”来给人祝寿。此语出自《诗经·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  相似文献   

5.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论语·先进》“夫子哂之”古今有各种解释: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曲礼》“笑不至矧”,郑玄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康有为《论语注》直接释为“大笑”。包咸注:“笑之”。新《辞源》有“微笑、讥笑、”两种解释。杨伯峻《论语词典·哂》释为“微笑”。这四种解释究竟哪一种对,我认为都值得推敲。我认为“夫子哂之”,既不是带褒义的“微笑”,也不是纯属贬义的“讥笑”。而是“微微冷笑一下”,略带贬义指责,又有关怀之意。试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7.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8.
谷谓泽谷、溪谷,与五谷之“ ”并见于先秦古籍,是两个不同的字。《尔雅正义》引孙炎曰:“谷之言 。■,生也。”这里的“ ”系“■”之假借,与乳、毓、育等字同义《尔雅义疏、释言》)。实际上“谷”的字源中即含生育之义(详后).无须转■(■)为解。《周礼·考工记·匠人》:“几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说文》:“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谷以真地貌特点,在先民的原始思维中,往往与女性生殖崇拜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对这一…  相似文献   

9.
通检钟嵘《诗品》,“兴”字出现九处,而从诗学范围来谈的则有七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斡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着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诗品序》)“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且辄书.内元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诗品》卷上)“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  不奇。”(《诗品》卷中)“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  相似文献   

10.
《“兰若生春夏”小释》一文(按,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云:“兰若生春夏”之“‘兰若’应当作为一个词组来看待,解释为‘美好芬芳的杜若’。‘兰’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修饰‘若’字,成为偏正关系的词组。”我觉得,这里把“兰”说成是“若”的修饰词是不妥的。古人常把名词的“兰”用作形容词,去修饰另一名词,而构成合成词组,如:兰亭、兰闺、兰室、兰章、兰言等等。但似乎还找不到一个同类修饰(偏正词组)的例子,即以“兰”修饰另一植物的例子。而只能见到同类并举(联合词组)的例子,如兰桂、兰蕙等(反义对举的如兰艾)。可见,“兰若”一词只适宜释为“兰”和“若”两种香草。兰,当是指兰花(也叫山兰、草兰、朵朵香),因其春季开花,故又叫春兰。春兰常和秋菊对举而言,如“春兰秋菊异时荣”(石贯《和主司王起》诗),“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楚辞·九歌·礼魂》)。可见,把“兰若生春夏”之“兰”释为春兰,是既符“生春夏”之意,也合落秋风之意的。古诗云:“兰若生春阳”,其“兰若”之“兰”也正是指的春兰。  相似文献   

11.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以汉书·艺文志》)但是,孔子聚徒讲学数十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性记乳子世家》),而忧语》全书不过一万五千言,显然不是他“应答弟子、时人”的全部言论。检诸历代要籍,确有不少孔子之语而为《论语》所未载者。于是,南北朝以降,历代多有纂辑散见于各要籍中的孔子言论的有识之士。有所成就者,如梁武帝萧衍之《孔子正言》、唐王勃之《次论语》,来杨简之铁圣大训》、薛据之《孔子集语》,明李武之《论语外编》、潘土达之《增订论语外编…  相似文献   

12.
[土地] 神名。《论衡·讥日篇》:“如土地之神,不能原人之意,苟恶人动扰之,则虽择日,何益哉!”按此为作为神之“土地”一词之较早见于载籍者也。清翟灏《通俗编》(无不宜斋本)卷十九引《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是社  相似文献   

13.
马晓年 《家庭科技》2011,(12):18-19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日:“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14.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以“群龙无首”比喻一群人中没有一个领头的人或没有统一领导的情况或局面,含有贬义。这一成语出自《周易·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原来是褒义的。此语涵义的变化,明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及社会历史观的变化。这句话的本义是群龙出现而没有首领,吉。参看郑玄注:“六爻皆体乾(一作龙),群龙之象也。舜既受道(一作禅),禹与稷、契、咎繇之属并存于朝。”《后汉书·郎(岂页)传》:“昔唐尧在上,群龙为用。李贤注:群龙,喻贤臣也。”王弼注:“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朱子本义:“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代不少古文字研究者认为“薄”字可作“语助”用,如刘淇《助字辨略》说:“诗国风‘薄言采之’毛传云:‘薄,辞也’。……愚案:‘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言薄言,皆是发语之辞。”杨树达《词诠》则把“薄”定为“语首助词”。新《辞海·语词分册》在训释“薄”的词义时也列了“作语助”一条。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呢?下面想就我们研究的结果,谈一些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薄”字金文作(?),《金文诂林》卷十二引容庚《金文编》说:“(?),从干,经典通作薄。虢季子白盘:(?)伐(?)(?),即《诗·六月》‘薄伐(?)狁’”。许慎《说文·(?)部》说:“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溥声,傍各切。”段注:“林木相  相似文献   

17.
《史记·游侠列传》云:“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北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解末句之“若”为“及”、“或”,译为“恰好象有天助似的,每逢他十分窘迫紧急的时候,总经常能逃脱,或是遇到朝廷大赦”。“脱若”不应当这样解释。脱,不是逃脱,而是轻快貌。“脱”的本义为肉离骨,《尔雅·释器》:“肉曰脱之。”邢(曰丙)疏引李巡曰:“肉去其骨曰脱。”由此引申出轻快义。《公羊传·昭公十九年》:“乐正子春(人名)之视疾也,复加一饭,则脱然愈。”脱然愈,谓疾病迅速痊愈。《淮南于·精神训》:“则脱然而喜矣。”注:“脱,舒也。”脱然,轻快之义在上古常见,不赘举例。若,也不当训为“及”、“或”,而是语末助同,为形容词或副词之语尾,用同“欣然”之“然”(依《词诠》)。《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郑玄笺:“沃若,犹沃沃然。”沃若,即沃然。  相似文献   

18.
黄晓晴 《船山学刊》2024,(2):117-128
“用心若镜”是理解《庄子》心灵境界论的重要语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通过回溯注庄史上诸家之说,结合《庄子》全书对心灵境界的相关论述,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切入点,可知“用心若镜”的目的在于标榜如镜之心,揭示如镜之心具有“静”“明”“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的佐证,如镜之心的三个特点呈现出递进关系:如镜之心因“静”而“明”、因“明”而“虚”。以“用心若镜”上下文贯通理解为前提,结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的论述,阐述了障蔽如镜之心的诸多因素,探究了呈露如镜之心的工夫,如“坐忘”“心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质言之,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研究视角,可管窥《庄子》至人心灵境界的内涵,揭示出“镜”之喻像在《庄子》乃至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周易》成词例说徐传武王国维有《与友人论待书中成语书》,对于《诗经》、《尚书》之成语,多所发正。但王氏“成语”,失之庞杂。姜昆武认为:“在目前的汉语语词研究中把四字句熟语称为成语,这是很恰当而科学的,因为大体它是一个其实的语句。但自宋以来,有人把诸如...  相似文献   

20.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