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进步及与之适应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经济腾飞所必要的能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当前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其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的特点及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旨在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应用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当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这一看法并不准确。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系统论述和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来看,实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必须从完善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法治进程几个方面选择综合性改革路径;应当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以实行党内民主改革为关键,首先从外围突破,为促进党内民主改革、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条件。综合性改革路径选择与渐进式改革战略相结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民主政治顺利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沙健孙 《中华魂》2004,(9):12-13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并非一开始就是完善的,一些具体制度及其制度的具体环节上还存在着若干缺陷和弊端。因此,应当通过改革,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在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中,系统地论述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动因、发展模式以及创新路径是促进新时代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坚守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基础,以推进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为制度保障.通过政治社会化培育公民的本位意识,是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广泛深人思考并做出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这一思想以制度改革为其鲜明特色,既是对传统的政治制度禁区的突破,又是对"文革"教训及制度弊端的深刻反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行方向.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推进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总方向等方 面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指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 系,是邓小平总结党在长时期内领导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学习、坚持、运用、发展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对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民主、法制、稳定、人本.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等四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邓小平十分重视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他认为基层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保证.他还根据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具体条件,提出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民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职工代表大会制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方面提出了新思想;在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推出了新的举措;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面赋予了新的内容.邓小平在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政权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较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的民主政治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而不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民主;民主不仅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集中制、人民政协、党内民主、基层民主制度,等等。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他指出:要重视民主政治教育,要强调基础性建设,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重视法制建设,还要强调加强和完善党内外监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边疆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地理空间,此外还具有地理、文化、经济等附加属性。在不同国家形态下,边疆观念会随着某种边疆属性的凸显而发生相应调整。民族国家时代,受主权体制、地缘政治和国际体系影响,政治性边疆观开始兴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国家发生了重要转变,西方国家适时更新了边疆理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性的边疆观却仍在延续,并难以兼容于民族国家语境和全球化形势。面对这种境遇,中国须建立一种由主权疆域和超主权疆域组成的双重疆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个圈层结构的边疆范畴,从而形成自己的边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陈文新 《东方论坛》2008,(3):114-117,124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政治资源的不同配置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就当今时局和"依宪治国""法治国家"话语而言,中国的政治宪法问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政治宪法学要有所回应,就要先厘清政治宪法学阵营内部的主题逻辑。政治宪法理论有两种,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和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前者又称为政治立宪主义。政治立宪主义以英国的立宪历程及其宪法学为学理的渊源主流,兼采美、法、德、日等各国的自由立宪学说;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和日本二战战败以前一度都很有市场,其代表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宪法理论和当今中国推动宪法学"价值中立"的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之间的论争本来是宪法学方法论之争,但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跟立宪主义的价值之争扭结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在解开中国宪法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争的交错叠合之后,中国政治宪法学就名正言顺地归宗到政治立宪主义,研究古今之变之后的现代中国从"生存的法则"到"自由的法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范畴 ,客观地蕴涵着应当正确地对待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问题。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权威产生的合理性、运行的合理性以及与人民关系的合理性。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赖于政治改革。政治改革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政治法治化和公开化、政治高效化和清廉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以实现其利益和主张,但是在没有政治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政治混乱甚至是暴力革命,而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吸纳和同化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既扩大中产阶级政治参与又保证政治稳定的目标,必须发挥政党的作用。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在中间阶层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合法性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政治合法性的实质是统治与认同、自愿服从的关系,是政治稳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出现合法性危机的时候,各国为了重塑合法性,进而实现政治稳定,要通过实现绩效统治、规范政治制度、形成共同的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权力合法性、建立法律合法性、采取协商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制度建设,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批判地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可更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9.
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政治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目前的政治关系状况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企关系等还不是很和谐,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比较低,这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促进政治和谐和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政治现象,其发展状况对该国的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理性而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政治体系的稳定,盲目而无序的政治参与会造成政治体系的动荡。因此,推动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政治安定局面,需要做到:一、加强我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二、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政治素质;三、实现政治参与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四、塑造公民良好的政治参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