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风尚等大环境的迅速变迁,以及高校教育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小环境的深刻改变,客观上使一些高校教师在职业认同、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处理等方面程度不同地陷入了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自身思想价值观念的调适是应对这些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的内在因素和根本方式,但社会大环境的合理优化以及高校教育模式、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的改进与完善,也是不可忽略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2.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强国富民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与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要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近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正日益向民生倾斜,呈现了“税收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因果性,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还要在关乎民生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重大问题上改革相应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总体进步和广大人民挣脱贫困和人身依附的角度提出 ,社会转型在价值判断上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维度 ,并认为就中国的发展而言 ,贵族精英式的、单纯的精神审美标准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5.
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对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异化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谩骂和批判,而是应该努力发掘科技的人文价值,努力寻找科技人文价值的实现路径,使科技真、善、美的价值品性为人类社会造福,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终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位于最高层次,是衡量和判断一切价值手段或价值标准的标准。它在理论上凸显了共同富裕这一最终价值目标的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实践上对解决现阶段贫富分化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迫使中国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模式实现社会转型,阶级斗争与暴力革命铸造了中国政治新格局并形成了革命的价值观。文革失误是革命价值观念在封建主义思想强烈影响下的严重扭曲。改革开放完成了对文革失误的拨乱反正,使革命的价值观转变为发展的价值观,但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变革,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科学发展观不仅使发展从以物为本转向了以人为本,而且带动了价值观念上的突破与更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伟大复兴的意义与价值,与以往的历史转型相衔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性升华。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时期价值冲突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因而应当积极地探索调适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以求缓和冲突,控制和避免价值冲突的消极作用,而充分发挥价值冲突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阶段,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不仅必要,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保障个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在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的同时,他们开展了以儒家文化价值为核心、面向世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文化建设工作,并在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这对亚洲国家的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不同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任务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发展的脉络可以归结为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等四个不断演进的阶段。从“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政善生活”、到“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最后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属”,逐渐完善。其共同点在于人民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危机促使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生态危机的加剧导致政治危机,并加速了生态政治理论的发展.生态政治本质上就是民生政治,因此,要解决当下的民生问题,就必须走构建生态型政府、促进生态民生化和追求民生生态化的生态政治之路.这正是生态政治民生本质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与民生是当前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发展视野下找准民生定位,对于确定辽宁“十二五”规划的思路与取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以发展概念的演变为理论依据,在分析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指出“十二五”的阶段特征,并从这一特征出发,结合世界经验提出民生的特定意义,进而分析辽宁存在的问题,认为在辽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中,应转变过去只重视经济发展的理念,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使其成为“十二五”社会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和香港有着几千年来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继承,但是近100多年来两地不同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导致两地在民生福利的基本理论、价值原则和实践运行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中国内地奉行的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民生建设模式,民生迅速改善;香港在回归之前采取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福利模式,1997年香港特区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借鉴和融入内地民生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福利模式并推进了民生发展。本文通过对内地和香港特区民生福利理论与实践演变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两地在民生福利理念和实践中的优势和劣势,探讨香港特区福利体系对内地民生福利建设的启示,推动内地民生福利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生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热点问题,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过程中普遍关注、利益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它表现为高等教育在满足民生需求中的矛盾冲突。明晰民生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热点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社会共生论对社会研究具有的理论及实际操作价值,从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概念操作化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阐述了运用社会共生的视角开展社会研究的问题。分析认为,社会共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存在,各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主体、资源与约束条件三要素入手,用社会共生论进行理论还原;对社会共生现象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对共生关系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及五个相一致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五个相一致要求,因此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定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五个相一致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城乡关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其内容包括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中阶级、阶层及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的关系或国民经济几大部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可采取合作、协同、冲突、对抗或对立以及统治、领导与服从、被领导等多种形式。不同时期的城乡关系往往有不同的社会内容。从社会的视角明晰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内容。可以为理解和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社会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将其改造成为社会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在批判地继承他们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提出了“系统一生活世界”双层社会分析结构,并诊断出现代危机根本问题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他的这一理论拓宽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