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文化自觉视角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文化自觉度认知的状况,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养文化自觉的核心,深度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载体。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高校对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传播意识,以强烈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创新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煌 《中华魂》2012,(15):11-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对文化的自觉、自信,这是前提和基础。没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会沦为空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向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态度,培育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厚底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文化传承与创新切入,用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固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让大学生在人类共有的文化精髓的滋养下成长;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以教兴文,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发源地,需要将全球化视角作为大学文化自觉培育的着眼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自觉培育的着力点,将育人为本作为大学文化自觉培育的落脚点,将文化创新作为大学文化自觉培育的推动力,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建设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培育大学创新文化;构建和谐崇高的大学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人;努力构建大学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培养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全校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重视网络文化新阵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是指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与自觉实践.习近平将"文化自信"阐释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也是最为深层次的自信,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首先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主要包括建立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等.其次阐述了提升文化自信的根本凭藉,主要体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泉源,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最后阐明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经,即思想引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同时,深入研究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对澄清各种历史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谐文化的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谐文化的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文化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 ,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局限性 ,阐明了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 ,繁荣建筑创作 ,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语言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的诸多问题,从而指出,教材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才可以既学到语言知识也学到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4.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却与延安文艺以来的“大众文艺”大相径庭,既不是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电视大众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技术传播共同制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从"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各自概念的产生、多种界定以及性质的多种理解上,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关系,为"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理解理清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7.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耻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草遭践踏、火烧、吃食和刈割仍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卑微的象征,又是生命力强的典范。草是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的生活资料与生存环境,常用于形容原始的生活状态与低级的生存质量,也用于形容粗俗的行为或态度,因此常用于谦辞。绿草能造就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萋萋绿草能强化离愁,映衬出破败凄凉。人们从草的生态习性上领悟出"寸草春晖"等哲理,也在草身上寄予各种美好的希望,包括驻颜、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等人生终极希望。  相似文献   

20.
异域文化向本土文化的回归——解释人类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特征。指出以异域文化奇观为研究旨趣的写作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价值,人类学必然寻求解释学的策略,以本土文化的重新阐释为其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