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融生态概念的引入厘清了农村金融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分析农村金融的影响因素、评价农村金融的绩效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绝大部分是独立信息,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和计算得以充分表现出来。由15个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了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总体得分和排序情况。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经济基础、金融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普及程度、法制环境完善程度以及诚信文化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各级地方党政工作的主题,而金融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农村金融边缘化,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掣肘因素。文章主要就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缺陷严重地阻碍了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金融组织均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针对这些组织制度缺陷,应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系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农村金融生态功能系统等子系统的良性耦合,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实现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成本最低化,效益、功能最大化等目标,基于"点—线—面—体"多维度,挖掘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多元耦合的桎梏,尝试从耦合方式、耦合载体和耦合评估3个角度探索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多元耦合机制的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多元耦合机制的发展路径依赖包括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优化,环境优化,功能优化等优化策略。为确保多元耦合机制运行顺畅,必须注意对"基本点""脉络线""支撑面""保障体"的把握,以便更好地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促进良性农村金融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村金融生态多样性缺损、金融生态断裂,影响了金融生态整体功能的发挥,增加了金融生态系统风险,因此,必须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恢复金融生态的多样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实力;发展金融市场,培育农村资本市场,减少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风险;建立农业保险体制,加强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减少金融生态的外部性风险,从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良性农村金融生态,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农区农村金融存在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及自我排斥等问题,其中条件排斥、营销排斥以及自我排斥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担保抵押产品有限、政府行为过度作为与不作为并存等要素引起的。农村金融排斥不仅加剧城乡二元化,影响城镇化进程,而且会导致当地农村资金外流,制约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基于这一结论,提出了增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能力、提高借贷需求主体金融运用能力和组织程度以及厘清政府服务边界等方面破解传统农区农村金融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8.
武陵山区农村在金融生态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和社会中介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又面临经济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政府的主导地位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相关部门单位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等难点问题。因此,搞好武陵山区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的执行力,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明确部门单位职责,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所面临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完善、功能缺失,农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功能缺失等困境因素的分析;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动力支持,体制环境,外部条件和发展平台等视角,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内容等新农村建设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创新已经过渡到制度创新阶段。在制度创新体系中,组织创新较业务等其他创新层次更高。要进行组织创新,需要将合作金融机构做成农村金融的主体,加快民间金融的合法化进程,打通民间剩余资金的制度通道,强化监管创新,体现农村金融特色,通过制度建设保证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六个基本途径是:以改革发展推动和谐,以公平正义维护和谐,以安定有序保证和谐,以民主和法制孕育和谐,以环境和文化促进和谐,以党的先进性引领和谐。  相似文献   

12.
蔡玉胜  王晓波 《南都学坛》2005,25(6):110-112
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是以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为基础的“和谐教育”。人力资源的提升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普及,实现国民素质全面提高,进而推动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新型社会。人力资源的提升基础是高效、公平、全面的教育机会和过程。社区学院发展和完善的关键因素是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解决了社区学院与市场机制有效融合的“瓶颈”,中国未来的社区学院才能为建立人力资源大国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全部潜能。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统治到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是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追求社会和谐与善治,始终是我国治理变革的基本目标与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轮机构改革,目的都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惠及民众。然而,由于对“主体替代”模式的过度依赖,使治理的目标与路径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导致我国政府治理中出现诸多不和谐因素。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确立多中心治理理念,注重治理结构的均衡;必须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社会自主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和基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党和政府只有着力构筑以“四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先富与未富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普及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创新文化的精神品质,探讨了创新文化的当代意义,提出了传播与普及创新文化的三条基本路径,从而揭示了只有更好地普及创新文化,才能更有效地在全社会激发创新活力,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工在实现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社会分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这是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着社会结合的方式并促进着社会结构的优化。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分工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探讨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其本身具有深刻的内在思想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是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的“和”、“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借鉴,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新注释和作为执政党关于党建和执政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与发展预测,从社会发展基本过程的角度分析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低水平的小康向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经济快速发展的小康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小康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小康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地区不平衡发展的小康向地区平衡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从粗放型发展的小康向集约型发展的、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借助网络优势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可行性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进学校、进课堂、进宿舍,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在积极影响之外,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以校园网络建设为核心,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是目前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