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郁 《21世纪》2008,(7):20-22
当你开车的时候,GPS定位导航系统为你指路;当某一处交通要道拥堵,智能监控会进行车辆调动;当你到一个陌生城市旅行,一张便携旅游导航图令你轻松熟悉环境……这些便利的服务在十年前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对于中国导航电子地图生产企业——易图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勋来讲,那曾经也是一个模糊而陌生的领域,但是这个门外汉毅然决然一脚踏进来,十年来从没有动摇过。  相似文献   

2.
指路     
《社区》2012,(21):F0003-F0003
初到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问路时还遭遇爱搭不理,即使这座城市再怎么漂亮.估计都会让人觉得没有人情味;再者.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别说外地人.就连在本地住了几十年的人对很多地方也会变得陌生起来。  相似文献   

3.
李辉 《社区》2010,(23):10-11
布拉格,对中国人来讲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这个城市和卡夫卡、哈谢克、米兰·昆德拉等名作家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我们熟悉这个城市的文本基础。但遥远的捷克,这个古老的城市却又很陌生。  相似文献   

4.
82岁的谢亮老人作为“指路大王”已有10年了。10年前,带着一张折叠小桌、几本自制的指路手册、一壶水,谢亮老人在北京东直门长途汽车站路口西北角,立起了“义务指路”的牌子。东直门是北京重要的交通集散地,很多人容易在这里“找不着北”。  相似文献   

5.
亲近陌生     
有时候,会忽然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完全没有计划,只在某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坐上一辆大巴,像发送邮件一样把自己发送到一个陌生城市。唯一熟悉的,是城市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如果没有人指路.很难找到安徽会馆.而最要命的是.能认识那地儿、能给指路的人也已经很少了。一路询问过去.仅有后孙公园小学门口小卖部的大叔一人说出了方位。曾经名动京师的徽班舞台,已被人遗忘.与近在咫尺的琉璃厂和湖广会馆形成极大反差。  相似文献   

7.
滇南民族地区散落的指路碑,缘何在岔路口孤独地矗立?指路碑的缘起和民俗学意义何在?文章通过对指路碑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行爬梳,探究了指路碑的民俗学要义,并分析了指路碑的教育指向。  相似文献   

8.
薛立永 《社区》2012,(6):45
在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总有一位头戴一顶绣有"志愿北京"字样的红色棒球帽的老人出现在这里,热情地为身边的问路人指路。他就是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首都文明奖章获得者、首都十大公德人物、82岁的谢亮。有人做过统计,10余年来,谢亮每天平均约为1500人义务指路,重大节假日人多时每天连续不断地要为三四千人指路。最忙的时候,平均每6秒钟他就接待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指路”现象。“指路”是指明远祖发祥地的意思,大致包括指路经、送魂、迁徙史诗、历史符号、谱牒、民族称谓等内容。在指路现象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出各族群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思想中牢记族源、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如果在一个陌生城市遇到熟悉的人,你会有怎样感觉?没错,惊喜、亲切,会很信任他。那麽如果发现一家和家门口相同的店铺呢?感觉应该也是一样的——亲切并不由自主地对它产生信任感。 事实是,我们在一个陌生城市乃至陌生国度遇到熟人的概率几乎是零,而见到一家熟悉店铺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飞速发展的连锁业使人们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发现熟悉的“身影”甚至家乡的味道。记得一位作家曾撰文感叹,无论她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只要在某个街角发现星巴克那熟悉的灯火和熟悉的香味,便有了家的感觉。没错,对於消费者来讲,连锁的魅力也许就是这种熟…  相似文献   

11.
彝文《指路经》既是彝族历史源流、宗教文化的重要典籍,又是一部艺术品位较高的文学作品。目前国内的学者对《指路经》的研究只侧重于历史方面,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彝文《指路经》朴素、简洁、自然而优美流畅的文学语言及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迷失的幸福     
如果你也曾经在陌生的城市迷失过,你会知识那种迷失的魅力。反正你是陌生的,反正你要离开。  相似文献   

13.
怕死的权利     
央视曾经播出一个节目,说是一位大伯在北京城挂起牌子,专门为不熟悉京城的人们义务指路。这节目好是好,可惜它放在了社会公德系列报道的栏目中了。山东大学一位教授为此大声疾呼:错了,错了,义务指路不是公德是私德。  相似文献   

14.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我想我们现在过的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虽然两个人口袋里只有100元钱。你和我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两手空空。我说:"我们就这样在一起吧。"你抱着我,紧紧地。  相似文献   

15.
[摘要]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问题,在学术界特别是作为民族认同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就这个问题学者们从政治、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以彝族丧葬文化为媒介,试图找出形成彝族民族情感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具体体现在彝族经典《指路经》中,并且都与彝族的祖界地兹兹普乌、始祖阿普笃慕、六祖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根据笔者在四川大凉山以及云南的部分彝族地区进行的有关彝族的丧葬仪礼的田野调查的成果,以流传于各地的彝族经典《指路经》为文本,来弄清有关经典《指路经》的祖界/祖先迁徙原点的言说以及送灵、招魂路线的言说内容,并且联系《指路经》中的地名路线,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研究《指路经》对彝族归属集团意识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江南名城——常州,人们对于她并不陌生。过去常州人引以为荣的灯芯绒、农业机械、亚细亚影城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既有新科电器、变压器、数控机床,又有天目湖、中华恐龙园的自然、人文景观,更有蒸蒸日上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所有这些都让人感到,常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常州正在焕发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脸     
朱文娟 《百姓生活》2010,(12):15-15
跟随匆匆人流挤进地铁后,无处可落的视线往往会不经意地掠过此人或彼人的脸。 这些彼此陌生,却不得不在逼仄空间里紧凑在一起的脸,无论精致还是粗糙,都带着城市繁忙的烙印。看那些精心保养化了妆的面孔,皮肤细腻到不见毛孔,已失去了天然的润泽。  相似文献   

18.
遇到《可乐》时,我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情绪低落。《可乐》给了我信心,改变了我对人生的态度。那天,我一个人在这座陌生城市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感情和工作的双重打击,使我的内心很受伤。不知不觉,我走进一家书店。  相似文献   

19.
锦平老师     
正窗外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我一个人待在屋里,思绪回到了高中时光。似乎我是一个特别怀旧的人,虽然高中毕业已经一年多了,但还是时常想起那段学习生活以及老师和同学,更时常想起我的恩师——陈锦平老师。我从一个小县城考到市区的高中,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第一次寄宿在学校,这一切对我来说无比陌生,也很不适应。锦平老师教我数学,她温柔亲切,给我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刚进高中,我的成绩不是很好,再加上远离家乡带来的种种  相似文献   

20.
认真说来“五四”时期的大多知识者虽生活于都市之中(或北京,或上海,或其它城市),但他们对于都市文化是颇为陌生的。这陌生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来自乡间的知识者并不曾有过城市生活这样的个体生命史;其二,走人都市之后,又因同都市生活的不适应,不协调,始终同城市处于一种十分隔膜的状态中。这样,自然很难谈得上认真地、冷静地比较研究城市文化与其它文化的异同、优劣。对于中国城市文化反思的任务,历史地落在老舍这样的现代作家身上。虽为满人但自幼生长于北平的老舍,深深地感受并体悟着古老的北平文化。作为以D年帝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