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末农民起义军是否实行过“均田”政策?这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史学界正不断进行研究和讨论,达里我补充一项论证,供大家参考。有关李自成军实行均田的史料,大家都知道,记载最明确的是《罪惟录》,其中说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实行过“贵贱均田之制”,这说明了“均田”是一种制度;另外,大家根据《出劫纪略》中关于李自成“割富济贫”这条史料,又论证了农民军确实实行过均田制。但农民夺得土地以后又怎样呢?大家还未作进一步论证。关于这一点,我从《出劫纪略》另一篇记载中获得一点消息:  相似文献   

2.
33天桂山     
天桂山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古有“北武当”之称。据平山县志记载,明末,当朝皇帝崇帧派心腹太监林清德外出寻找避难之所,在天桂山兴建行宫。崇祯吊死煤山后林清德便逃到天桂山当了道士,改行宫为青龙观道院。经过近300年的修建和完善,天桂山不但具有大自然的秀丽天然,而且具有道家仙山圣地的庄严气势及神秘色彩,香火鼎盛,山上道士最多时达47人,至今已传十几代弟子。  相似文献   

3.
目前,好些文章都在谈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有无天命思想和怎样评价他的天命思想。我认为,探讨这个问题不仅对李自成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对我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也很有必要。本文想谈谈李自成与崇祯帝朱由检争夺天命的斗争,并涉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历代封建统治者总是大肆鼓吹封建迷信和天命观,假托天命,使君权神化。崇祯帝朱由检也毫不例外。即以他屡次颁布的诏书而论,总要宣扬他“祇膺天命”、“奉天承运”、“承天御宇”。但是,朱  相似文献   

4.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张献忠农民军,曾多次在安徽地区作战。了解这支农民军起义队伍在安徽活动情况及其影响,对于研究明末农民革命战争史是很有意义的。 攻克中都凤阳 适应明末农民大起义形势的发展需要,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在荣阳召开大会,同意了李自成提出的“宜分兵各随所向”①的意见,并作了分工。张献忠部的任务,是和高迎祥、李自成部引兵东进安徽。张献忠部自荥阳东下,直捣凤阳。  相似文献   

5.
<正> 王左挂、王子顺是明末农民起义中引人注目的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是两个人吗?对此,笔者最初并未怀疑。《明史》卷三百零九《李自成传》说:“(崇祯)三年,王左挂、王子顺、苗美等战屡败,乞降。”这里将王左挂和王子顺,明明白白地写作两个人。对明末农民起义研究极深的李文治先生,在其专著《晚明民变》中,也将王左挂和王子顺列为两人。与《明史》说法相同的文献资料,象《绥寇纪略》、《平寇志》、《明通鉴》、《怀陵流寇始终录》等书都是如此。但是,《国榷》与此不同。该书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六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注解说:“一名王之爵”。同卷崇祯三年正月记事在“王子顺”之下又注解  相似文献   

6.
晁中辰 《文史哲》2001,(5):97-103
崇祯帝不像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那样遭人唾骂 ,而是颇受同情和赞誉。他个人品质不坏 ,但这不是评价他的主要标准 ,主要在于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崇祯帝不知恤民 ,加征不断 ,逼迫千千万万老百姓背井离乡 ,饿死沟壑。崇祯时的大饥荒实际上是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崇祯帝用人多疑 ,赏罚颠倒 ,自作英明 ,委过臣下 ,终至亡国。身为亡国之君却赢得好名声 ,形成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崇祯帝汲汲邀誉 ;处死魏忠贤 ,获得了士大夫的同情和赞美 ;汉族士大夫把对满清的敌视化为对崇祯帝的怀念 ,清统治者借崇祯帝笼络民心  相似文献   

7.
<正>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降明问题?这不只关系到张献忠的历史评价,同时也将影响到对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其他方面一些问题的认识,实有再作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一、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的考察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反抗封建强暴的英雄,农民起义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他在历史上曾经两次投降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冬,“就抚”于明将洪承  相似文献   

8.
提起明末农民大起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可早在张献忠起义前一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军前两年的崇祯元年(1628),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就有被明朝统治者诬称为“流贼”、“流寇”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军队还曾攻破江西安远县城,建号称王,给朱明王朝以很大震动。  相似文献   

9.
清史家赵翼《陔余丛考》卷十七,《六朝重氏族》条有记如下: 纪僧真自寒官历至尉军府参军主簿。宋孝武帝尝目送之曰:人生何必计门户!纪僧真堂堂,贵人所不及也。其宠之如此。及僧真启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州武吏,他无所烦,惟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此事由江斅、谢籥,我不得措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命左右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帝曰: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七年版)按此事出自《南史·江夷传》所附《江斅传》?瓟履肝挝牡叟?孝武帝之姊妹淮阳长公主,孝武帝乃江斅之舅,以此,江斅幼时得为孝武所召见⑽湓杂镄蛔?谓“此小儿方当为名器”。斅后与孝武女临汝公主为婚切⑽涫苯瓟抡鄙倌辍6涡⑽湓谖唤鍪?454年—464年),在此期中,江斅尚不能掌握士籍,纪僧真断不能于此时往见,求作士大夫。且《传》中明言:“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此乃齐武帝,因之,纪僧真所请者为齐武帝。如《传》所云,纪被江斅斥退之后,  相似文献   

10.
“可欲之谓善”的命师出自《孟子·尽心下》。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因浩生不害之问从  相似文献   

11.
明末农民战争,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农民王二首杀知县张山耀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64年),前后经历了十八个年头,终于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已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对此,已有不少专著和文章论及,憾在对与明末农民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崇祯元年的固原兵变,却很少论及,或者一笔带过。本文想就崇祯元年固原兵变与明末农民起义谈些浅见,请同志们指正。一、固原在明代陕西三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离骚》:“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天问》:“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又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身矢)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身矢)。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爱谋。(?)羿之(身矢)革,而交吞揆之?”历来以不辨“羿”、“夷羿”,对屈赋原文众说纷纭。或把“羿”、“夷羿”视为同一人,曰:“羿,有穷之君,善射。”“夷,羿氏也。①或注曰:“夷羿,夏时东夷族的首领,名羿。他曾夺取夏后相的帝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华中、华南地区的抗租运动和“奴变”,而对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中国,对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对比日本的情况,虽然成果远为丰硕,但其中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却占其大半,而对于曾经称雄一方的张献忠,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张献忠研究未得开展的一大原因,是崇祯十七年到顺治三年期间张献忠占据四川这一问题,没有得出定论。因而对如何评价张献忠及其历史地位,就很困难。张献忠占据四川,前后总共不过两年多时间,却出现了不少很难索解、甚至堪称“奇闻”  相似文献   

14.
董楚平同志《论农民战争中平均主义与封建特权主义》一文(见《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中有谓:李自成“直到离北京的前一天,即四月二十八日才匆匆称帝”。这也就是说,李自成是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称帝,四月二十九日退出北京的。此说可能出自钱■所撰《甲申传信录》。但是,钱■所记李自成称帝及出京日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高亨同志的《诗经今注》,把《郑风·狡童》“不与我食兮”释为“不和我在一起吃饭”,把《陈风·株林》“朝食于株”释为“吃早饭”,似觉不甚妥当,实有商榷之必要。《诗经·陈风·株林》“朝食于株”,是谓陈灵公与夏姬相淫于林,非是吃早饭的意思。闻一多先生指出:“这诗的本意是灵公淫于夏姬,古今无异说。我以为‘朝食’二字即指通淫”。“朝食”二字即通淫之意,在屈原的《天问》里已有见证。《天问》中的“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鼌饱?”其“鼌饱”二字即是通淫之意。王逸注日:“言禹治水道娶者,忧无继嗣耳。何特与众人同嗜欲,苟欲饱快一朝之情乎。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聂石樵《楚辞新注》云:“鼌,即朝。饱,与上文‘继’不协韵,可能是‘食’的错字。朝食,是古代人关于男女会合的隐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史记·殷本纪》和《书序》,可知《尚书》中《商书》部份排列在第一篇便是《帝告》。它原是商代历史中时代顶早的一篇资料,性质自属重要。可惜《帝告》原文,早已亡佚。至今钩稽探索,从事研讨,似亦不为无益。《帝告》之“告”字即“喾”字。王国维谓“商人之古帝王喾,或作夋者,则又夔之讹。”这话  相似文献   

17.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18.
封建社会的农民曾经以平均主义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主义反复进行过搏斗,但平均主义最终不能战胜封建主义。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农民宁要封建主义而不欢迎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给农民造成的“危害”甚于封建主义呢?这涉及到对封建社会农民革命斗争的估价问题,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3):95-101
"明末"系指以天启、崇祯为主的一段时期,在相关的研究中,往往将对此一时段诗学的探讨囊括在"晚明"、"明清之际"或"明末清初"的论述中。但不同的时间界定背后隐藏着特定的研究范式,由于缺乏必要的独立视角,"明末"诗学的意义始终未能得到全面而深入地揭示,这就需要跳出现有的研究模式,立足"明末"本身来展开论述,"晚明"研究也能在此过程中得以推进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者所编《中文大辞典》(第十八册)“江北”词条下云:“长江以北也。”且引《国语·吴语》:“吴王起师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为例证,谓《国语》中“江”指长江实误。三国吴韦昭注曰:“江,松江,去吴五十里。”此段文字记载的是越未胜吴后再次灭吴之事,其“江”非指长江。《国语·越语下》有关于此事相应的较详记载,云:“(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