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继第五期开设“2007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并发表四篇2007儿童研究年度述评后,本期将继续刊出儿童法律、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媒介、儿童食品与用品五个研究领域的年度述评。其中浙江师范大学戴建庭的论文从五个方面对2007年度国内儿童法律问题的研究概貌进行了描述和评价,并就2008年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预测。宁波工程学院陈恩黎的论文通过针对特定理论文本的细读与剖析,从复魅/祛魅、前现代/后现代两组矛盾切入,对2007年度的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具有理论深度的解读。浙江师范大学钱淑英的论文从音乐、影视和动画三个方面,对2007年度国内儿童艺术研究的总体面貌进行了描述。浙江师范大学刘宣文、张英萍的论文对2007年度国内儿童媒介研究现状分别展开了质和量的分析,并指出了目前国内儿童媒介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浙江师范大学赵霞的论文从政策法规和学术研究两个层面,就2007年度国内儿童食品、用品安全事业和发展研究的推进作出了概括、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刊在2014年将延续过去几年来的学术传统,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相关学者就2013年度中国儿童研究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点评。本辑刊发的3篇论文分别就2013年度中国儿童文化理论、儿童社会学、儿童政策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2012年延续过去几年来的学术传统,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相关学者就2011年度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点评,本辑刊发的3篇论文将分别就2011年度中国儿童政策、儿童传播学、儿童艺术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期承续上一期“2012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继续刊出2012年度儿童社会学、儿童传播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述评文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儿童研究在多学科领域的辐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研究旨向,以及多元文化的观点交融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从2007年始,我们一直持续努力,旨在以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视角对每年度儿童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提取和累积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的精髓,引发对中国儿童研究未来走向的思考。本年度,本刊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就2010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各领域的学术进展以及相关儿童研究现状展开研讨,并分两期选登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年度学术评论,以飨读者。本期分别就2010年度中国儿童政策、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四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刊在2010年将延续过去两年来的学术传统,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联合组织相关学者就2009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各领域取得的学术进展展开研讨并撰写相关的年度述评文字。本刊将分两辑先后选登部分述评文字。本辑刊发的3篇论文分别就2009年度中国儿童社会学、儿童政策、儿童文化理论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儿童研究在多学科领域的辐射、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研究旨向,以及多元文化的观点交融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从2007年始,我们一直持续努力,旨在以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视角对每年度儿童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提取和累积中国儿童文化研究的精髓,引发对中国儿童研究未来走向的思考。本年度,本刊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就2010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各领域的学术进展以及相关儿童研究现状展开研讨,并分两期选登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年度学术评论,以飨读者。本期分别就2010年度中国儿童政策、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四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回顾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学等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儿童观与儿童研究也更加丰富和深化.2007年的"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可以说在平稳的发展中闪耀着亮点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儿童与家庭、青少年犯罪、儿童保护、儿童福利、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等领域有着持续的关注和思考,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政府和社会对儿童现实处境的关注,也引发出一些新的儿童话题,例如虐童、儿童性侵、儿童自杀以及“星二代”等,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予以严格而系统的解析。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儿童成长所呈现的历史特质和文化容量都向当代儿童文化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近年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儿童和儿童文化发展现实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中国儿童文化研究领域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从2009年1月开始,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相关学者就2008年度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各领域的学术进展展开了研讨。本刊将分两期选登其中一部分重要的年度学术评论文字,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几篇论文,分别就2008年度中国儿童政策、儿童社会学、儿童艺术、儿童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期将承续上期“20113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围绕儿童文化理论、儿童传播学、儿童艺术学、儿童文学相关学科领域,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思考这些领域儿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2.
本期将承续上期2010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围绕儿童文化理论、儿童传播学、儿童艺术学、儿童文学相关学科领域,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思考这些领域儿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儿童心理学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批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紧跟国际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步伐,结合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以下就2007年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做一个简单的述评。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度中国儿童社会学研究集中表现为三个主题: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未成年人保护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与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儿童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相比,本年度的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拓展性。  相似文献   

15.
穿行于教育思想的丛林,在教育的年轮中梳理儿童教育研究的学术脉络,为的是推进儿童教育研究和儿童的发展。2007年度中国儿童教育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基础教育与义务教育研究,涉及基础教育改革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体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期将承续上一期"2008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围绕儿童心理、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媒介与儿童发展以及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等领域,从特定的观察视角,就2008年度上述领域以及儿童流行文化等热点话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方卫平、刘宣文教授主编的《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于2008年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综观2008年度儿童艺术研究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与2007年度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动漫产业和儿童影视方面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合计近300篇)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而在儿童戏剧、儿童广告、玩具游戏、音乐绘画四个领域,则存在着研究成果数量(合计不足30篇)和质量上的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上的结构性失衡,令人喜忧参半。以下将简要评述2008年度儿童艺术研究在这几个领域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19.
广义的“儿童学”是指以一切与儿童的生存、发展及其内外世界相联的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儿童”、“童年”、“成长”等内涵始终处于不断的历史变动和建构过程中,在一个尚不算长的时间段内,“儿童学”的范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拓展。从上个世纪初到今天,东西方的儿童研究经历了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鲜明的跨学科、跨文化特征的学科面貌与研究模式。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以“儿童学”为专题论述对象的学术著作,但却未能在国内儿童研究界引起广泛、及时的学术回应和承继开拓。在儿童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显的今天,儿童学的学科建设也应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为了推动我国儿童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专门组织了“儿童学学科建设笔谈”。本期发表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的文章,从“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探究计划”和“童年哲学”三方面内容探讨了“儿童哲学”作为儿童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的主要内涵;东北师范大学严仲连博士的文章从国内儿童学如何实现学科重建的视角切入,探讨了儿童学建设所应具备的开放特征及其在重建过程中所必须坚持与继承的民族立场和学科传统;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教授等的文章则在国外儿童学研究现状、趋势介绍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于我国儿童学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化对儿童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综观2009年关于儿童文化的理论研究,可发现其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儿童精神特质研究、儿童观与儿童哲学研究、童年与青春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