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2.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3.
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5.
“前提批判”与“问题反思”表征着两种不同的哲学立场,同时也构成当代哲学不同的出场路径。“前提批判”是以形态学立场为前提、以重构形态为旨趣的话语行为。它遮蔽了一个真实的基础:一切真正的哲学都起源于问题,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才是哲学走向深处的真正语境。虽然形态建构一直是哲学话语体系的存在方式,但是它始终是对实践问题的哲学解答方式,问题与形态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并具有根本性质。马克思哲学革命提出的“反思的问题学”指涉实践论和“问题学”立场,强调哲学本质上是问答逻辑。坚持以“改变世界”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反思批判“问题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问题”,才能达到哲学形态的前提,进而才能构建合理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6.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学术交流》2006,23(11):5-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成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重卢卡奇而轻葛兰西研究的局面,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远未被发掘出来。以往的研究和评价或者满足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作定性研究,以判定其实践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为旨归;或者把葛兰西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以探寻葛兰西实践哲学对后继者的影响为目的。但是,上述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葛兰西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解读、从哲学理解范式根本转换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作的全新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实践论和唯物论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重要标志。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但它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只有这样理解 ,才能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5,(3):25-31
让-雅克·勒赛克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尝试建构一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语言观的基础上,勒赛克尔也对德勒兹语言哲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德勒兹独特的解域化语言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坚持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政治语用学的语言哲学思想预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主流语言哲学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理论活力,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哲学理论;学习和吸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从具体哲学问题入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把哲学变成民族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分析和解决的“总问题”,是资本占有劳动与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大众形态、学术形态和政治形态三种有机统一的基本形态。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以后的发展史中,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和命运。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可概括为:大众形态得以倡导,但尚未完全实现;学术形态强劲,但疏离政治和大众的倾向较为明显;政治形态突出,但需进一步得到学理支持和大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结构,而且要营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其大众形态、学术形态与政治形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法哲学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法哲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及至当代,发展到其极致,流派纷呈,名家荟萃,著述甚丰,理论精深。然盛极而衰,在西方法哲学蓬勃发展的图景之后,人们似乎已感知了一种危机,一种全面的危机。笔者拟以复兴、繁荣、困境三个阶段来摹画当代西方法哲学值得深思的理论发展历程,关注和研习各阶段的理论发展特征及主要流派的发展进程,以思考当代西方法哲学的理论走向和发展前景,为我国法学理论的创建与更新提供一点思路,文章分为回顾、前瞻和启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5.
前提批判与问题反思表征着两种不同的哲学立场,同时也构成当代哲学不同的出场路径。前提批判是以形态学立场为前提、以重构形态为旨趣的话语行为。它遮蔽了一个真实的基础:一切真正的哲学都起源于问题,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才是哲学走向深处的真正语境。虽然形态建构一直是哲学话语体系的存在方式,但是它始终是对实践问题的哲学解答方式,问题与形态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并具有根本性质。马克思哲学革命提出的反思的问题学指涉实践论和问题学立场,强调哲学本质上是问答逻辑。坚持以改变世界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反思批判问题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问题,才能达到哲学形态的前提,进而才能构建合理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提示了种种可能的思路,但它与政治实践相脱离的这一根本缺陷,以及其内部的张力和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用中国传统哲学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民族形式”;建构中国马克思学绝不能忽视实践对文本的任何一种“重读”,对哲学体系的任何一种“重建”,在根本上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所激发的。  相似文献   

17.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实践,需要并将催生思想的变革和哲学的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8.
作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位“引人注目”的理论家,伊里因科夫在辩证法和认识论研究上提供了创造性的成果.但因其“在列宁《哲学笔记》指导下”开展的研究工作包含着对于传统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挑战,在苏联国内和西方学界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论.回到伊里因科夫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观念东西”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杂而可贵的理论创新,及其对于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奠基性作用.得益于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反思和深化,伊里因科夫的理论研究也构成了今天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重要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9.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强调应该立足于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断裂点,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他们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为一种以“实践”和“历史”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他们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哲学理论问题,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2000~200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方面延续了前两年的共同课题,即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程的反思、总结和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前景的展望;另一方面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方法和形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