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后,它生发出的两个问题引起了争议: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柳青设置和塑造徐改霞形象的意图.前者主要发生于研究者之间,规模宏大,成果丰硕.后者除了发生于研究者之间,还发生于受众之间,不成气候,迄无成说.……  相似文献   

2.
深入群众斗争生活问题,生活对于一个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这是柳青几十年来谈得最多也最充分的问题。这里,我们仅就同作家的生活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即作家的对象化问题,谈谈已故作家柳青的理论和实践。 作家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对象化和艺术创造中的对象化,是柳青艺术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他对于生活是创作源泉的深刻而全面理解的集中表现。柳青认为,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的对象化和艺术创造中的对象化,是作家生活深度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马关条约签订九十周年。史学界关于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之间的关系和评价问题,众说纷纭。本文拟就有的研究者所提的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说进行探讨、辨析。  相似文献   

4.
塑造典型形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和最高目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作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的柳青的创作则不难看出 ,虽然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形象塑造的理论的把握是基本准确的 ,但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原因 ,他在运用这种理论来塑造人物形象时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失误。这就使他的作品中的人物 ,特别是精心加以塑造的梁生宝形象没有真正达到典型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张戒《岁寒堂诗话》在诗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它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多数研究者都简单地把张戒作为“言志为本”说的倡导者,而忽略了张戒对儒家诗学理论的创新。张戒论诗的创新之点,是在传统“诗言志”和“文气论”的基础上,把二者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意气”说,并由此打通了传统诗学“志”与“情”之间不可逾越的道德屏障。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品质.但在不经意间暴露其蔑视传统文化却未免粗鄙的私欲、本性.柳青"修辞立其诚",粱生宝形象有温暖人性内容;浩然不能直面丰富人性的现实,萧长春形象没有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正> 对《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之间的关系,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大都持“神魔一体”的观点。他们认为神佛与妖魔都是作者讽刺揶揄、批判揭露的反面形象。有的研究者曾断言:“神与魔实在是一体并存,本质上完全是相同的”,绝不能把《西游记》“理解为‘神与魔的矛盾和斗争’的作品”。①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的优秀的著名作家柳青同志去世了。这是我国革命文艺事业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柳青同志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努力深入和学习工衣兵,表现工农兵,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探讨柳青的创作及其发展,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毛主席指出,必须“把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呈现问题愈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众传媒如何呈现老年形象会直接影响到大众的老年观,影响老年人对自身的态度以及非老年人对老年群体的态度,并对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多种效应.加强对大众传媒对老年形象的研究,促进大众传媒着重呈现积极的老年形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柳青的《创业史》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作家和作品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新世纪以来,关于柳青的赞誉又不绝于耳,那么柳青及其《创业史》的精神资源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深挚的恋土情结、奋发精神以及艺术上的创新意识.这种内在的精神遗传已经贯穿于以后的陕西作家群中.  相似文献   

11.
政府形象建设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是影响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政府的基本形象应是精干、廉洁和高效。良好的政府形象借助诸多形式得以展现,其中传播是主要手段,它使政府和公众之间有可能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沟通缩短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者和教育研究活动的推动力量,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着理解文本的“读者”角色,阐释作为“读者”的教育研究者角色、内涵和素养对深入理解教育研究者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研究活动中,教育研究者的角色表现为突出主体创造的传统面向和走向关系思维的“读者”形象。解释学视域下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文本的读者,是思考和解释的学习者。教育研究者的“读者”素养可以通过心理移情、语言表达、批判反思和视域融合等方式来提升。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家柳青坚持用典型理论来塑造人物形象,而作为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陈忠实在遵循典型理论的前提下注重吸收和运用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塑造出了生活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物形象,从而实现了对柳青典型理论和创作的升华、超越及其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观念十分丰富。前人关于刘勰文体论的讨论有多种不同意见,但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徐复观的体裁、体要和体貌三次元的理论是有益的,有的研究者对他观点的批评更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刘勰文体观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系统化。刘勰的文体论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文体解散"而发的,具有现实意义。刘勰对于文体问题作了历史的逻辑的梳理,指出了文体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刘勰的文体论具有体制、体要、体性和体貌四层次或四个序列,并且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一部杰出作品的诞生,是个人心血的结晶,也是伟大时代的产物.在这方面,柳青的《创业史》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柳青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更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作家,尽管他的文学素养很好,生活底子很厚,艺术技巧很高,但是,为了写作《创业史》,他还是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准备.在所有的创作准备中,柳青同志始终把生活的准备放在首位.他说:"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  相似文献   

16.
与茅盾的《子夜》类似,柳青的《创业史》也是讲述一场运动——农业合作化的史诗性作品,为此他举家迁往长安县皇甫村落户十四年,参与了皇甫村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这样的生活积累,加上柳青的个人才华,使得《创业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能略去的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对当代西方艺术界"自然古典主义"运动的两个基本原理的反思与批评,信息理论研究认为可能就在无意义的混沌与枯燥的秩序之间——多样与单一之间、复杂与简单之间、变化与稳定之间、文字引语与丰富的编辑编码和归纳之间——存在着美的"甜蜜部位"。生命过程的遗传(艺术史)、变异(性个体世界的个性和创造性)和选择(同事的评价)三要素的结合,就产生了美。美是表征人类的丰富性和独创性的伟大符号。形象表现是通向创新和原创的核心路径,艺术传统学科是一个活生生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世界的创造力的持续呈现。现代主义的抽象派理论以及后现代理论的形象观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李帅 《理论界》2022,(12):95-101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擅长运用反差手法打破人物刻板印象,武将形象因此往往得以呈现有别于史书记载的可爱活泼诙谐的特质,这一点在《说岳全传》牛皋身上有集中体现。本文以反差视角审视牛皋,发现他的可爱特点一方面源于外部环境与人物自身行为抉择之间的反差,另一方面源于人物身份地位和言谈举止的反差。进而提出,有“反差”未必就能达到可爱效果,书写过程还需牢牢把握两个关键原则:一是要注意突出人物行动的利他性和道德感;二是要在相关情节处理上强化喜剧色彩,淡化悲剧色彩。以结构主义观之,此种反差书写策略具有多重艺术效果,不仅为牛皋形象增色,也助力了岳飞形象的构建,有效充盈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柳青的<创业史>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作品,由于它们各自所反映的宏大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追求而都被视为史诗性作品.然而,如果以史诗性作品的标准对这两部长篇小说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则不难看出,<白鹿原>的文化底蕴要比<创业史>更为宽广和深厚,因而,史诗品格也就更为鲜明和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由于极左观念的束缚,突出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往往不是从丰富的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单一的政治视角出发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模式;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超越了时代和政治的局限,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广阔历史视野来观察、描写生活,从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度的历史真实与丰富的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李晓卫 《兰州学刊》2011,(12):170-176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作家,陈忠实和柳青的创作在对作品倾向性的理解和表现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柳青尊奉紧密配合现实政治的倾向观,重视对作品思想性直接、鲜明的表现;陈忠实则没有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去表现作品的倾向性,而是通过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和客观描写,渗透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和现实矛盾的独特思考,使作品的倾向性得到了自然的呈现,从而体现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