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立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最大的现实,他的社会公正思想着重体现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理想目标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社会公正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统一、平等与效率的高度统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作为人的规定性的劳动"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劳动正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对资产阶级正义观进行批判,对背离劳动正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及其雇佣劳动制度进行揭露,对未来社会劳动正义加以描述,其中每一部分都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制度公正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正义思想主旨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公正观的非正义性和权利平等的虚伪性,揭露劳动非正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架构公正的社会制度以赋予劳动者权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全世界普通劳动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从经济伦理、政治哲学等维度,结合现实问题,多视角地展开了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维度来建构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这对于科学认识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推动和谐公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巨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用辩证的思维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公正观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正观既是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价值判断。在明确大学生社会公正观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公正观概念范畴和问题视域的理论界定,采用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对福建省四所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随机匿名抽样调查,从公正认知、公正原则、公正行为三方面探析其社会公正观的基本状况,并对大学生理性社会公正观的培育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当代社会矛盾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为重视和合理地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公正和公正观属于价值范畴,需要深入到价值哲学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为我们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分析制度与公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当代社会矛盾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为重视和合理地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公正和公正观属于价值范畴,需要深入到价值哲学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为我们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分析制度与公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有本质区别。实践证明,公平公正仍然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目标。达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是逐步消除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主要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厘清公平、正义、公正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相关的学术研究是重要的.以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存在"平等—差别—公平"公平—正义—公正"等诸多逻辑圆圈.公平正义的逻辑起点与终点都是自由,它的内涵与进步永远是历史性的,我们对人类特别是中国的公平正义的未来应当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在基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收入的合理分配、共同富裕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公正观。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符合中国国情,对构建当代中国科学的社会公正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员工和顾客感知的结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在分析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管理学界对公平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性理论模型,分析员工感知组织公平性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报复行为影响,以及顾客感知服务公平性对顾客志愿行为和顾客不良行为影响关系,并对员工感知的组织公平性对顾客感知的服务公平性以及员工行为和顾客行为的传递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的理念是不断发展的,高级的社会形态要比较低级的社会形态更具有现实的公正性。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公正是机会的公正。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3.
针对社会公平问题,运用比较分析、事实和理论相结合等方法,从人类社会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并从宏观视野提出,要促进社会公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协调好公平与效率、发展与改革、差距与均衡、近期与长期等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学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和社会空间两个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处理社会分层、收入差距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应该是机会公正、程序公正、结果公正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全体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社会空间属于重大的社会资源。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空间成为社会各利益群体激烈争夺的焦点领域,特别凸显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分化,许多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利益纠纷都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旧是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格局。在城镇,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实行苏联式的完备的国家保险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先力求做到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全国统一"、"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而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执行标准可以因地而异,城乡有别。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趋向统一。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坚持了正义主体一国之内或个人或社会的假设,而弗雷泽则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式微,正义主体的一国范围现实存疑,为此她提出所有人受制约原则作为正义主体身份获得的依据。该原则有着强烈的现实适应性与理性张力,对于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清醒头脑,维护主权国家政治话语权和人民利益,提升国家形象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表征理论是科学主义心理学陷入困境、心理学研究多元取向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应将心理现象置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加以研究,强调群体共享的社会认知结构对群体交往产生的影响,它回归了人本主义研究传统。文章通过对社会表征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的梳理,进一步揭示它的人本主义回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策讨论和政策制定活动都是由价值和理念所支撑的,因此,这些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策分析层面,更应从价值理念的层面展开。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社会正义三个价值理念出发对退休人员继续缴纳医保费用这一政策提议展开讨论,说明退休人员缴纳医保费用这一提议既有违公平、公正原则,又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且无益于解决医保费用缺口问题。由此,通过对于这一政策的价值分析,强调价值理念在社会政策分析中所具有的功用,从而拓展社会政策研究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9.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准则和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平正义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公平正义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视域下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发展为源动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以共享发展为基本理念,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以改革创新为助推剂,构建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有力保障;拓展国际视野,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