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距今已 70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一系列滔天罪行。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极力掩盖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然而 ,事实胜于雄辩 ,日本帝国主义对松花江水系水电资源的开发是其侵华历史的铁证  相似文献   

2.
<正> 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二·九”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爱国学生为主体的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这一运动从酝酿到爆发,有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就“一二·九”运动的思想准备及其现实意义,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期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由于国民党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步步进逼,威胁华北。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  相似文献   

3.
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埃和米歇尔·布托尔是今天走运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一问世,批评界非但称赞为杰作,而且还把他们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现代小说进化中的一个转折点,说是“新的小说文学的成长”,是“新现实主义”的繁荣局面。罗兰·巴尔特曾经说,罗伯·格里埃的尝试,“其重要性不下于超现实主义之与现实”。让·保尔·沙特则发现娜塔丽·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使她超过了心理学主义而达  相似文献   

4.
日本移民对中国东北土地的掠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中国东北移民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作为一种主张和思潮,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中由来已久。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攫取的权益,向中国东北移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当时一方面受中国当局的抵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向中国东北移民问题,在日本政府中并没有形成国策,日本政府对此尚未全面倡导和组织。 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概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整个中国东北,为公然全面向中国东北移民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可以1936年7月日本政府确定“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为界限,分为试验移民期和大规模移民期两个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关东军和拓务省就多次研究,制订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和方案。关东军在1932年10月1日确定的“关于向满洲移民要纲案”中,明确提出了日本农业移民所具有的四项军事、政治作用,即规定“日本移民以在满洲国内扶植日本民族为指导以谋求远东文化之成就为重点”。就是说,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的统治力量,充实对苏作战的后备兵源,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活动和进行奴化宣传。此外还有一个目的,那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和1937年7月7日,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本土的军事事变,这是世界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两起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粗暴地挑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太平洋战场的帷幕,“七·七”事变则宣告了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这两个事变,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了完全不同或不尽相同的立场,现作一比较。 “九·一八”事变前,驻国民党政府对抗日毫无准备;事变后,蒋介石对日军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军部和外务省对“满蒙”的问题在处理方针上意见处于矛盾与统一中。日俄战争后日本推行“满蒙政策”的主要力量有两个:一是代表军方的关东军;二是代表政府的外务省,他们对“满蒙”的侵略方式与行动各有主张。“九·一八”事变后,在对待“满蒙”问题上,代表日本政府的外务省终于被日本的军方所征服。  相似文献   

7.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和波西·比西·雪莱(1792—1822)是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早就出版了它们的传记和诗选,但对于他们的政治观、社会观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存在某些误解①。拜伦生前虽比雪莱名声大,他们死后三十年(即1850年),后者却一直更受西方评论家的重视,评论他的专著很多②。关于雪莱的政治观甚至在其生前就有人评论过,认为他是改革家、预言家;而关于拜伦的文章均不是关于他的政治观、思想进步意义的,更没有“伟大的革命家”的提法。陈秋帆在其所译的日本鹤见祐辅著的《拜伦传》的前言里说,作者“冲淡了、歪曲了,甚至抹煞了拜伦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1964—1974年是巴西军政权统治的前期,它包括卡斯特洛·布朗库、科斯塔·席尔瓦和埃米略·加拉斯塔祖·梅迪西三届政府。在这期间,巴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68—1974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1%,被誉为战后继西德、日本之后的又一“经济奇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巴西经济发展的模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就这一时期巴西国内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以他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的作品,独树一帜,脍炙人口,成为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之一。近二十年来,日本作家星新一(1926年出生)从事短篇小说创作,(其中大量是超短篇小说)以他“短小、新奇”的作品大大开拓了日本文坛超短篇小说的新领域。欧·亨利与星新一,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他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的经历、创作的内容、运用的技巧各自不同,而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产生同样巨大的艺术魅力,震憾无数读  相似文献   

10.
改革的时代需要创新的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浪中 ,广西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跨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进展。作为这一跨越和突破的凝结——《研究·探索·实践——广西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集》 (以下简称《研究·探索·实践》)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在 2 0 0 2年 9月出版发行了。《研究·探索·实践》由校党委余谨书记任主编 ,李继兵副书记任副主编 ,是 42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们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和研究者 ,有的还长期从事“两课”教学 ,他们研究成果代表了广西大学当前…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为实现这项阴谋,日本关东军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军事部署。一、关东军对事变的策划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扩大,企图通过推行“大陆政策”,逐步实现其武力吞并“满洲”,进而吞并中国,以至称霸世界的梦想。1928年日本关东军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就是一次准备出兵占领东北的尝试,但由于诸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反日运动的高涨,日本政府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日本政治集团内部对侵略中国东北计划上的分岐,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揭露和掣肘,加上事件爆发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今,已经50多年了。然而,它何以会发生呢?又何以在1931年发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答案。比如: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致;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利用了欧美各国困扰于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无力他顾和蒋介石政权忙于“剿共”内战,无心顾及边患的“天赐良机”;这是日本“大陆政策”  相似文献   

13.
一曲“松花江上”,汇聚了多少好男儿的泪与血;“柳条湖”的爆炸声,撕裂了世界和平之梦。血与火的历史,必将有文字为证! 1986年8月,日本新时代社精装出版早川正译《“九·一八”事变史》,同年8至12月,日本《朝日新闻》日、晚两刊、《每日新闻》、《周刊读书人》等杂志先后发表专家学者文章,评介《“九·一八”事变史》。日本爱知大学江口圭一教授更据此书中观点,批洋  相似文献   

14.
第1期关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若干问题··””···一像感扭论马克思“全面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一”….““··一t.朱右保哲学、时代精神与时代—对“真正的哲 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命题的思 考·“””···”·””“·”””·”·“··““···“”·一···一王金福列宁的半国家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 家形态···“”···”··“···”·”“··“·一“···……朱国宁关于扩大再生产公式问题的思考···“····“一孙仲炎论20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发展·改革·稳定”与“四个坚持”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在“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中,“发展”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是三位中的第一阶段,发展是目的、是中心;“改革”是“发展”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它是三位中的第二阶段;“稳定”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前提、条件和保证,更是在中国“发展”、“改革”的目标和归宿,它是三位中的第三阶段.“发展·改革·稳定”是同一层次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概念,而“四个坚持”是决定“发展·改革·稳定”的发展方向、根本性质和终极目标.“发展·改革·稳定”这三位必须寓于“四个坚持”这一本体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史的断限一般指“九·一八”事变之后至日本战败投降,即1932年——1945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曾向东北进行了多种名目的移民活动。例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酪农移民、烟草业移民以及商工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人数最多.对东北的农业经济影响也最大,故本文仅就农业移民的研究情况作以述评。史料的发掘  相似文献   

17.
一标准规则的创始人是冯·纽曼(Von Neuma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他们在1928——1943年之间开创、发展了标准规则的基本理论。1943年公开发表了他们的观点(见冯·纽曼和摩根斯坦1944,第一版前言。)根据他俩创立的标准规则,每位试图获取最大效用的个体的行为是“理性的”。假定个体能够比较“具有固定概率事件的组合”(p12),为了获取最大的效用,个体将遵循一套“行为标准”,这些标准被定义为具有归因X、Y、Z  相似文献   

18.
语言文学 一九九O年论海外流亡时期的郭沫若······……张毓茂(1 .3)论中唐艳情诗的勃兴,·····,·····……张明非(1.8)欧、王散文风格之浅议·····,···……洪本健(1.13)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张玲(l .15)论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人······……王春泽(1.19)古汉语前置宾语加“之”与主谓结 构加“之”的区别·········……宫兆平(1.24)论太白诗“以情纬诗”的特殊性…胡兴萍(1.2了)谈移情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 ..............……,....········……项小玲(1 .30)江湖派诗的纤巧之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中国历史学家以“九·一八”或“七·七”作为二次大战起点的提法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二次大战开始日期应为1939年9月1日,尽管英法对德宣战是9月3日,理由是:9月1日希特勒入侵波兰之时,即已准备进行世界大战。文章还认为中国史学界从六十年代以来有意贬低苏联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本世纪一十年代日本对中国鸦片和吗啡走私机构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日中战争(1937——1945)、太平洋战争等侵略战争中,鸦片政策所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日本的鸦片政策始于其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所采用的鸦片专卖制度①。若以此为第一阶段,而将经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于本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现的日本对中国鸦片和吗啡走私机构的形成作为第二阶段,那末通过这个准备阶段,而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全面开展时期,则处于第三阶段。本文拟就“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中国鸦片政策产生的条件和本世纪一十年代日本对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