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一千五百多年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传统篇目。但在学习这篇优秀作品时,师生们常常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像刘兰芝这样一个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女子,为什么竟会遭受被遣的恶运呢?被遣是焦刘悲剧的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解释刘兰芝被遣的原因,就不能正确理解焦刘悲剧,从而也就不能正确理解这首长诗的深刻思想内涵。多年来人们不厌其烦地对这一问题作了种种探讨,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兰芝无子”说,二是“兰芝不顺焦母”说…  相似文献   

2.
一焦母中年孀居,从诗内描述可以推定。仲卿无父。兰芝言“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余冠英先生注释此处,云:“细看全诗,仲卿实在没有父亲。……‘公姥’是偏义复辞。”兰芝“十七为君妇”,仲卿年应相若。俩口子“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在一块生活大抵六载(古时计数常以乘积,二乘三为六)。焦母遣妇,仲卿和兰芝不过二十三、四岁而已。时尚早婚,女  相似文献   

3.
在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流传着所谓“刘兰芝自请遣归”说。说者多认为刘兰芝是不能忍受焦母折磨,自认为无法在焦家生活下去,在焦母没有公开提出驱遣的情况下,自请遣归的。表面上看,刘兰芝确乎说了“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话,“自请遣归”说似乎言之凿凿。但仔细研究,便可发现这种说法很成问题.从诗歌的描写看,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述诉后马上去找母亲。一见母亲便恳求不要赶走兰芝。显然是焦母提出驱赶在先。否则,焦仲卿没头没脑地哀求,岂不是搞错了对象?焦母呢?责怪儿子不理解她的苦心,并且当即向儿子交了底:“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临别小姑时所说的四句话“新妇初来时,小姑娘扶床。今日被驱遣,小站如我长”,颇让古今学者费解。因为根据诗中的叙述,兰芝“十七为君妇”,与仲卿“共事二三年”后即遭遣归,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二三年里,小姑是无法从“始扶床”时的四五岁小女孩突然长到和兰芝一般高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宋刻《玉台新咏》、陈府诗集》删去中间两句,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亦认之,这样就变成了“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然而,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造成了上下句语意突兀不畅。我认为这是由于‘叫\姑如我长”一句中有误…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     
【说明】这是一首民间诗歌,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的最伟大的诗篇,也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作者姓名已经无从查考。全诗长达一千七百多字,详尽地写出了一个封建家庭悲剧的全部经过。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个善良、美丽、能干、勤劳、有教养的女子。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夫妻爱情笃厚。仲卿的母亲却很苛刻,百般虐待兰芝。不到三年,兰芝就被逼返娘家。她和仲卿被迫分离,十分痛苦,但还希望过一些时候重复团圆,立誓互不相负。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高华德,崔薇圃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中国女子危害尤深,在这种“妇德”观的束缚下,中国女子被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之中,“上焉者,男子之玩物耳;中焉者,男子之仆耳;下焉者,恣睢折磨,凌虐...  相似文献   

7.
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再认识杨利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始于人”是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题,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这一思想被奉为圭臬,似乎已成千古不易之理。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南唐六军与侍卫诸军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南唐禁军的史料少而零散,笔者披沙捡金,广为搜集,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考述。吴在杨行密、杨渥统治时期,以话道都统之名义统御诸将,其时尚无禁军之制。武义元年(919),杨隆演即吴国王位,始改系军为禁军。吴国禁军有侍卫诸军与诸卫之别。徐知法将受吴样,吴宗室杨不服,逃出和州,欲结宿将周本起事,“侍卫军使郭杀妻子于和州”。①顺义四年(924)八月,“遣右威卫将军雷现献新茶于唐”。六年二月,“遣右骁卫将军苏虔献金花、银器、锦绮于唐”。②可证其是。但有关吴国六军的记载却不见于史书,不知是史书漏载,还是原本就无设…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悲剧观超越了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而直指人的生命本质,其悲悯的是在终极意义上人的渺小及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焦母是一个悲剧人物。她钟爱儿子,发展成“恋子情结”;她同时也是阴狠可怕,有着置仇人于死地的果决;她的结局又是悲惨的,确实让人同情。最让人叹息的是,她愈努力,灾难就愈严重,悲剧也就愈加速降临。人是如此可怜的动物。焦母其实也只是“狭之笼”中挣不脱的一只可怕、可怜、可叹的鸟儿。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杜诗研究者对《无家别》中“终身两酸嘶”的解释,意见不一。前代注杜名家仇兆鳌以为“两”字指从军者母子二人,说:“‘两酸嘶’,谓母子饮恨。”杨伦以为“酸嘶”的是从军者自已,他在此句下引黄生注曰:“诗言‘内顾’,无妻也,‘永痛’,无母也。母亡妻去,曲尽无家之惨”,显然是释“两”字为无妻、无母这两件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二千多年,其间王朝更迭,兴盛衰落。在历代皇帝的“家天下”统治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工这一问题,曾出现过两种现象:一种是“外重内轻”;一种是“内重外轻。”这两种现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自有什么特点,与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对此谈一点看法。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央与地方权力分工上表现出的“外重内轻”现象是:中央给予地方很大权力,使之能独立统管地方的军、政、财大权,结果形成“尾大不掉”,不再听中央的调遣,乃至形成封建地方割据。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发展时期。当时科举科目众多,但最被人们看重的是进士一门。时人把考中的进士誉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焚香礼进士,设幕待明经”之语,足见登科进士的地位之高。安徽在唐代考取进士科的情况如何?过去鲜见论述,实为安徽教育史上的一个空白。现仅依据有关资料,拟分淮北、淮南、皖南三区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曲终奏雅,是中国文学史上较为常见的文学现象,尤其在悲剧性作品中,曲终奏雅的直接后果便是国人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其方式主要有梦圆式、仙化式、复仇式、再生式、冥判式、敕赐式、调和式等。《孔雀东南飞》,这首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正是综合了调和式与仙化式而呈现“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作品,其特征就在于结尾的“合葬”与“中有双飞鸟”。对此,笔者不揣浅陋,探讨如下。《孔雀东南飞》写的是:东汉建安末年,少妇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虽然相亲相爱,却因婆婆嫌恶而被休;二人本欲暂避焦母锋芒,再从长计议,不料刘兄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贤妻良母观及其与日本良妻贤母观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贤妻与良母 ,曾经是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典范。近代以来 ,由于受日本“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开始出现了“贤妻良母”的新概念。然而 ,由于中日两国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 ,中国的“贤妻良母”与日本的“良妻贤母”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贤妻良母———日本良妻贤母观对中国的“逆输入”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 ,女性的身份只是在家庭 :未嫁为女 ,既嫁为妻 ,生子为母。男人社会希望女性成为好妻子与好母亲 ,故对妻职与母职的要求与规范也随之产生。早在秦汉时期 ,就已经有了“贤母”、“良妻”等概念 ,如《战国策·赵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分期是从总体上把握历史体系的有效方法,近代以来史学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作过长期探讨,而至今仍聚讼纷纭。当下流行的历史分期,将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秦至清两千余年称“封建社会”,有悖“封建”本义,且与社会性状全然不同的西欧中世纪封建制、日本中世及近世幕藩制混为一谈。而在此种泛化封建观出现以前及之后,曾有中国学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君主专制全盛之时代”、“霸朝”、“统一的郡县帝国时期”等等;欧美日本学者也多将先秦称“封建社会”,将秦至清称“家产官僚制”社会、“官僚主义”社会等,均不赞成以“封建社会”指称秦至清两千多年。其实,秦汉至明清去封建渐远,称“封建社会”名不副实。这两千年间贯穿性三制度是: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故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称之。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前,土地庙堂在中华大地到处可见。土地在黎庶心目中,是神灵的“基层干部”,由他保佑一方的人寿年丰,受到极其虔诚的礼拜。近几年来,在被文明遗忘的角落,土地庙宇又悄然在田边地角建起。小小的庙堂内端坐着土地公和土地奶奶。由此可见,这尊神低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扎根极深。但是,学人对其探研很少,许多问题含混不清。譬如,这尊地扮的性别就有点儿模棱两可。笔者拟讨论土地神的性别衍变,兼及其他。土地作为苍茫大地之神,本来该是女性,所谓“皇天后土”。丁山先生经过探索,曾指出:“社稷之神称为后土,后稷,她们应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并不断被解读的“古老难题”。以前人们大都局限于历史学学科,从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社会整体结构等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进行解读。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于“韦伯命题”的探讨触及到了这一“古老难题”的实质。本文受韦伯思想的启发,立足于社会学学科,从制度和社会信任角度对这一“古老难题”做新的解读,认为正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支撑的、强大而高度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的生生不息,才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几千年而不崩溃。  相似文献   

18.
思想遗产研究的两个理论问题和孔子思想的评价韩敬关于应不应该对孔子及其思想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孔子及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一步步抬高,“一直到了吓人的高度”,“有了‘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阔得可怕的头衔。”(鲁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要保持吏治清廉,除了要注意官德建设、制度建设,使为官者“不想贪”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使之处于经常、严密的监督之中,使之“不能贪”、“不敢贪”。注重官吏监督,是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古代廉政建设有其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中国古代廉政建设同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中国古代对廉政问题的做法和思考,对当代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是重视法的,也制订了不少成文法。但是有法不一定就是实行“法治”。第一,秦始皇有法不依,等于无法;第二,在先秦时,法治是以法家学说为指导的,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与法家学说颇多不合,他通过烧书打击诸子之学的同时,法家学说也受到了严重打击,第三,实行法治的最理想的人选应是法家,但在秦的朝廷中,秦始皇并未任用这些人,他们在秦的命运不佳,像韩非入秦即被关入监狱,最后被药死,遭遇更为悲惨,第四,秦始皇是从“百家争鸣”的时代生活过来的,治政不主一家,而是几家并用,是个实用主义者;第五,封建社会里的法是治民的工具,不能治统治者自己,这既缺乏公正性,也失去了法的普遍意义和作用。再说,中国人民受儒家思想教化很深,自称“礼义之邦”,讲究伦理、道德、良知、人情等,而这些往往是法所干预不了的。这就决定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根本不具备法治的条件,不可能实行法治,秦代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