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一项重要权利,被追诉人可以对追诉人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刑事诉讼中采取了沉默权制度。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立法确立沉默权制度,以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而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却没有沉默权的相关规定,国内理论界要求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呼声很高,应借鉴西方司法制度中的好的做法与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司法资源,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3.
再谈沉默权     
沉默权是公民在受到国家刑事追究时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国家为保障该权利应履行的义务。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沉默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所以我国刑事诉讼中应建立完善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被视为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在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规定沉默权的条件,而且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能够防止不规定沉默权所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规则,我国存在三种观点,即赞同说、否定说和限制说。文章认为应当确立沉默权规则,并从诉讼价值角度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沉默权之设,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在人类诉讼制度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沉默权目前在中国虽然还是一项比较奢侈的权利,但建立它应该只是时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的价值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默权是由于刑事证据制度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合法与否而引发的一项权利,对沉默权的态度反映了一国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选择,在刑事诉讼所追求的两个相互冲突的价值,即自由价值和安全价值中,沉默权作为一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制度,体现了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沉默权价值的探讨,比较了我国和世界上有沉默权制度的国家在刑事诉讼价值选择上的不同,论述了有关沉默权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现实问题,展望了这一制度在我国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是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它是被告人的防御权、人格权,是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权;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没有沉默权的权利体系是不完备的权利体系.本文试图对沉默权若干基本理论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沉默权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学界目前关于沉默权的定义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文章详细研究了沉默权制度有效保障人权的价值,在承认建立沉默权制度可能会带来不利于打击犯罪的负作用的同时,介绍了西方缓解沉默权制度副作用的制度性消解机制;在反驳了否定论的主要理由和肯定论轻视沉默权制度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的倾向之后,主张我国不仅应当建立沉默权制度,而且应当同时建立消解沉默权制度副作用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制度作为一项国际公认的刑事司法和人权保障标准,其内容包括被告知权、律师帮助权、保持沉默权、不因行使沉默权而导致不利后果权、供述自愿权;其实质是反对自我归罪权;其理论基础是公民的宪法权利和无罪推定原则;其价值取向是追求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二者之间的平衡.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在于抑制刑讯逼供,防止冤假错案,完善刑诉制度,履行国际义务.要确立沉默权制度,必须转变观念,规定自白排除法则,完善配套制度,在侦查阶段废除"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但沉默权不是绝对的,它有可能导致放纵真正罪犯的结果,因此,必须对它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略论沉默权     
沉默权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而且涉及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走向。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学习和借鉴国外沉默权有关立法思想、司法制度及经验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2.
侦查讯问阶段的律师在场权作为扩大被追诉人辩护权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制度保障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律师在场权的固有特征和内在原理决定了其要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制约和限制。首先,在保障供述自愿性的意义上,沉默权是律师在场权的权利基础和逻辑前提,沉默权的缺失势必会影响其效能的发挥。其次,我国刑事审判前程序中裁判权缺失的诉讼格局影响着律师在场权的实施,刑事司法实践中侦查讯问的固有特征和律师的现实地位也阻碍着律师在场权遏制刑讯逼供的效能发挥。再次,巨大的口供依赖和口供补偿机制的匮乏,使律师在场权面临着被规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沉默权是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自然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否以法律形式确认沉默权并建立保证其实现的相应机制,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护状况和司法文明程度。中国目前尚未有关于沉默权的明确规定,不能不说是中国立法的一大缺陷。就中国是否应确立沉默权及如何确立沉默权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权概念是教育法学的两大基本范畴之一,然学界对教育权的法律属性、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逻辑关系及教育权的外延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主张或学说。对这些学说的认真梳理,是构建一个内涵、外延都较确定的教育权概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源于英美法系,分成两种形态: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不安抗辩权源于大陆法系,其功能与默示预期违约相似.两者既有重叠又互为独立,我国新<合同法>对两者都进行了继承.  相似文献   

16.
论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罪推定原则是西方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派生出三条规则: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嫌疑人、被指控人享有沉默权;有利被告。其核心内容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是否确认无罪推定原则是衡量刑事诉讼是否民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对物权行为及其独立性和无因性问题的认识,学界意见不一。文章从物权行为的概念、特征等基础理论入手,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及无因性进行了再探讨,认为物权行为及其独立性与无因性是纯粹的法技术的构造物,进而提出承认物权行为,而不承认其独立性和无因性的观点,以期对我国的物权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宪法第41条中的“控告权”不等同于、但包含了“行政诉权”的内涵。宪法中的行政诉权具有两种属性:一是作为公权利的“监督权”,二是作为私权利的侵权后的“救济权”。前者是政治性权利,也是实体性权利,后者是非政治性权利,是典型的程序性权利。这意味着人们长期把行政诉权仅仅作为一种救济权或程序性权利有失偏颇。为了规范行政诉权行使的秩序,行政诉讼法对宪法中的行政诉权在内容上进行了缩限,并在权利的外在形式上体现出程序性特征,但这不意味着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诉权所继受的权力属性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9.
论水权的定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给水权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全面分析了各个学派对水权的界定,并作了较详细的评述.作者认为水权作为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对水的权利,包括水物权和取水权两部分.水物权是物权性质的权利,包括资源水权和产品水权两类;取水权为准物权性质的权利,是资源水转化为产品水的前提.水权是以水物权和取水权为基础的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权利的总括.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法理论关于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值得商榷。所谓支配权,并非某种类型的民事权利,而是所有权利人对其民事权利范围的控制属性,物权具有支配性,债权也具有支配性。所谓请求权,都是权利人在其原有权遭受侵害后所享有的以恢复原有权的内涵利益为内容的救济权,独立的请求权是不存在的。抗辩权和形成权根本不是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应当区分为原有权和救济权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