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因子分析的地震灾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程度的评价和测度是进行地震应急和灾后重建的重要依据,如何快速评价地震灾害的程度成为决策的关键所在.文章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地震灾情统计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了以经济损失程度、人员损失程度和地震震级强度为主因子的地震灾情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灾害史料中,所有的省份都曾发生过5级或5级以上的地震,除了浙江和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甚至都发生6级以上地震。这便促使我们结合地震灾害的百年史料,重点探索地震致灾规律,呼唤国人新世纪的减震防灾意识。地震灾情纵览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1500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森林火灾风险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信息扩散理论,从森林火灾次数、受灾范围和致灾程度的角度对1998—2011年中国森林火灾风险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森林火灾次数选取一般与较大森林火灾次数、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及各自在森林火灾总次数中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动态趋势和风险概率分析。对受灾范围和致灾程度选取森林火灾损失率、受害率和损受比三个指标观察其动态变化并计算风险概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重大森林火灾次数和其在总次数中所占比例两指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较为一致;一般和较大森林火灾随着次数的累积,对森林的危害程度也会较大;森林火灾损失率和受害率的值都相对较高时,损受比不一定高;一年中森林火灾损失率、受害率、损受比的值在各自均值以上的概率都约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4.
对灾后企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安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恢复重建主要是指灾区在各方面援助下恢复其原有生命线与生产线系统的全过程,有时还包括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对加强防御未来灾害能力的过程,它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灾后恢复重建主要包括灾后灾情评估(特别是生产线与生命线破坏状况的诊断与评定)、恢复与重建规划和行动计划、工程建设设计与施工、组织管理与国际援助等方面的工作。灾后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企业的灾后重建将是决定震区经济彻底恢复的关键所在。本文拟就灾后企业恢复与重建的关键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地震灾害损失分布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978~2006年间我国发生的183起地震灾害事故为样本,选取地震损失额、每年发生地震次数为指标,建立我国地震灾害损失分布函数。针对地震损失额利用经验剩余函数值分析损失分布集中程度、初步估计损失分布函数,分组处理样本数据、拟合分布图像、参数估计、单个样本非参数检验,确定损失分布函数为对数正态分布;针对每年发生地震灾害次数初步估计分布函数,通过历史频率与理论概率比较判断拟合效果、确定分布函数为泊松分布。  相似文献   

6.
统计事业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的统计指标体系。据对各项统计调查制度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分组,单纯的统计指标,大约有5000个,加上复合分组,大约有四万个指标,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随着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运作及其功能的发挥,失业问题必然出现。因此,建立我国完整的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对此进行反映、监测和分析,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干预和控制,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劳动就业统计体系应由多个层次、互相关联的指标体系组成。笔者认为,主要应打四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的指标统计范围最宽,以后层次的指标统计范围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600多个城市,其中大部分省会城市的人口在600万以上,四个直辖市更是超过1000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城市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三产比重为33.2%,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的三产比重已分别达到61.6%、48.4%、45.5%和53.9%。城市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客观上要求统计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做相应的改革。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现行的城市统计制度尤其是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仍是沿用全国大一统的统计指标体系,无法反映…  相似文献   

9.
区域承灾力评价的协调度模型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区域承灾力是防灾减灾工作的起点。目前区域承灾力的评价主要以基于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为主,方法单一,评价结果主观性强,且不具有可比性。文章基于协调性思想,构建了区域承灾力评价的协调度模型,并以山东省承灾力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模型通过考察区域潜在损失与防御力之间变化的协调性,评价区域承灾力,评价结果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对于定量分析区域承灾力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统计的现代化管理,就是运用先进的统计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计算技术,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统计工作,进一步做到数字准确、资源丰富、信息灵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是指要使统计指标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科技各个领域的情况,使各种统计指标形成相互联系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是由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三部分组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条件、过程和成果,提供…  相似文献   

11.
邓冰 《统计研究》2005,22(4):75-2
经济普查是一项国情国力的综合调查 ,调查的对象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等相比 ,经济普查调查的范围更全、涉及的领域更广。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进行经济普查 ,得到的最终成果是经济普查数据资料。这些统计数据有 1 0 0 0余项指标 ,可谓非常全面和具体。如何开发应用这些原始数据资料 ,让经济普查数据更好、更方便地满足政府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求 ,服务于社会 ,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有关“如何开发与利用经济普查数据”方面的讨论很多 ,有人主张…  相似文献   

12.
范小玉 《统计研究》2006,23(11):20-23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成就显著:粮食生产走出低谷,林业、畜牧业、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开端。一、“十五”时期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2001年是“十五”计划第一年,这一年比较重要的农村政策是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村要素市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计划经济体…  相似文献   

13.
政府统计改革千头万绪,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来,以调查队的整合为标志的统计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国家统计、地方统计、部门统计三位一体的格局愈见清晰。在此之时,如能将统计标准化建设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抓住这一统计制度的细微之处做好“文章”,则是通往“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的快捷之路。一、统计标准和统计标准化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统计标准则是统计活动过程中用以衡量统计对象的准则。统计标准的内容其实十分广泛,不只是各种统计分类,统计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概念、范畴、目录、编码、表式,特别是统…  相似文献   

14.
王小童  高昌林 《统计研究》2009,26(3):97-101
  本文介绍创新调查分析领域比较流行的CDM模型的由来、结构及其在创新调查分析领域的应用,依据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指标对CDM模型进行了改进,尝试建立一个适合进行中国企业创新的微观实证研究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运用恒常条件相关(CCC)和动态条件相关估计方法(DCC),本文考察了中国金融经济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从1999年开始,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提高,金融经济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持续上升。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的引导效果进一步强化,金融经济周期在中国表现愈加明显。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平抑经济波动时,不能仅以真实经济指标作为参考,还应参考金融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6.
关于服务业统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灿 《统计研究》2009,26(1):40-44
 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但中国的服务业统计却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服务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藉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本文分析了目前服务业统计的问题症结及其解决思路,并澄清了有关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基本概念和整体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17.
雷钦礼 《统计研究》2006,23(1):56-61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之谜服务业即第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随着经济的增长,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逐步上升,并逐步成长为整个国民经济中份额最大的部门,通常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但是,对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许多学者却发现颇难用这一规律来解释。那么,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究竟与世界各国有什么不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首先,我们将中国服务业的产出比重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情况进行一下比较。表1给出了2000年中国和世界一些发展中的低中收入国家以及一些高收入发达国家兰次产业增加值比…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我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近年来关于支柱产业选择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学术界对支柱产业的界定还略有争议,但基本上都包含以下的一些特征:GDP在所有产业的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认为应达到5%);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效应,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若干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支柱产业是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这样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支柱产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问题,采用任何单一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而可以考虑集成多种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缅昆 《统计研究》2005,22(4):64-4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于 1 93 6年创立投入产出模型。由于这一模型在各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1 968年 ,联合国统计局将投入产出核算纳入SNA中 ,使其与国民收入核算一道 ,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入产出学领域内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试图在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使投入产出分析不仅用于中间产品的分析上 ,也不仅用于考察最终产品和总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上 ,而是能在更大的经济领域内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刘起运教授所发表的《结构式凯恩斯乘数模型研究》(《统计研…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我们认为对粮食安全的实质和评价问题的研究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因此,研究和制定新时期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十分重要。一、我国粮食安全特征和目标(一)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生产走出长期短缺的阴影,粮食供求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