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重构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新闻传播体系中,政府新闻发言人理应扮演着政府政务信息发布者、政府诉求代言者和政府危机公关者的角色。然而,从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具体实践来看,还不时存在着新闻发言人角色缺位、错位和越位等角色迷失的现象。因此,必须结合正在积极推进的政务、党务信息公开,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党”的现实国情,尽快实现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从新闻执政到公共服务的角色重构。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新闻执政”媒介,已经参与到政府的“新闻执政”战略中,提高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水平和绩效.党和政府对互联网的重视推动了网络技术在我国“新闻执政”领域的应用,当前,应当在吸取国外利用网络进行“新闻执政”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舆论引导模式、危机传播模式、舆情监管模式、政府公关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推进新时代的“新闻执政”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公共关系从一开始就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从实务界到学界,关于新闻与公共关系二者应该互斥还是合作的争论持续了多年.然而,从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看,随着现代社会组织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记者和媒体对作为消息源的组织依赖也日益加深,公共新闻学理论和现代公关理念的渐行渐近,使新闻与公共关系的合作成为必然.新闻与公共关系都是社会的润滑剂.告知真相、建构社会,正在成为新闻和公共关系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依然占据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播音主体的角色定位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社会发展、媒体功能相适应,同时又要与节目定位相统一。通过总结新闻播报的播、说、评、演四种形式,简要分析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发展问题。通过论证,要求播音主体要清醒地摆放自我定位,认清"自我"角色,充分调动"话语意识",最终目的是让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选择适合的播报形式,让不同类型的主持人驾驭适合自己的新闻栏目,提高新闻的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公共新闻由民生新闻发展而来,在电视节目、报刊栏目、活动策划等方面已有体现。现阶段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障碍包括公众对政治事务缺乏热情、传媒环境的诸多限制、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问题延续性的矛盾。发展公共新闻,应营造社区文化,提高公众对政治的热情;加强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解决好"3W"问题;媒体及时跟进观点的报道和后续进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新闻文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文风一直备受重视.在新时期的媒介实践活动中,新闻文风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样,对新闻文风的研究也经历了变革.在已有的新闻文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时期新闻文风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探讨不同阶段新闻文风研究的重点、其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分析其现存的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江淮论坛》2003,54(6):19-23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渠道,是政府公关的重要形式。它是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行这一在现代社会广泛通行的制度,对于促进政府的政务公开、信息透明,规范信息发布渠道、扩大民众的知情权、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有着积极的国内、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建构:从收受主体出发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受主体对于新闻的建构作用,是基于人们对收受者在收受活动中主体性的发现和承认。在新闻传播过程不同环节的建构行为中,收受建构带有终极性的意义,对于新闻传播的最终结果是至关重要的。但以往人们主要是从传播者角度讨论新闻建构问题,因而收受者的角度便有了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编辑和记者是新闻机构划分的不同“工种”,在新闻流程中肩负着各自不同的职责。编辑和记者都是新闻机构的业务骨干,组成新闻运作的核心,新闻媒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记者队伍,犹如人拥有了一颗健康的心脏。这里所说的“高素质”含义很广,其中就包括编辑、记者应具备处理好彼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类型,在构成要件上尤其特殊性。对其构成要件的分析探讨,对如何处理此类侵权纠纷、合理的平衡新闻自由与受害者的一般民事权利的关系,意义甚大。基于此目的,本文从民法中的一般侵权构成要件理论出发,针对新闻侵权这一特殊类型,分别探讨其在侵权损害事实、新闻侵权行为违法性、新闻侵权因果关系以及新闻侵权中的主观过错等要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创办于1865年的《中外新闻七日录》,对广州地方新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报道。长期以来,新闻史、地方史研究者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忽略了早期中文报刊在研究地方新闻和社会变迁方面的作用。本文系统归纳了该报地方新闻的基本类型,就其新闻特色和传播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该报在研究近代社会史、新闻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有一些新闻因传播工具不同而延缓了新闻时间 ;而有一些新闻则纯粹由于如写作、投递等出现障碍 ,迟滞了事件内容与读者见面的时间。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延缓性新闻 ,而后者则是新闻延缓。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新话语概念,其基本本意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语境和一套的语音规划,为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变革搭建一个意义平台.新闻转型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新闻转型只具有整体性变迁的性质.新闻转型的类型主要有新闻理念转型,新闻体制转型,新闻媒体转型等五种.与此同时,新闻学也需要转型.  相似文献   

14.
肖朝利 《兰州学刊》2003,(5):205-205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 ,社会新闻迎来“黄金时代” ,社会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新闻不再局限于生活小事、奇闻异事 ,更注重突出反映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社会事件 ,报道范围更广 ,深度更深 ,题材更丰富 ,形式更多彩。一些好的社会新闻题材 ,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的读者已不满足于获悉简单的社会新闻事实 ,而希望能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相关背景事件 ,必须在其他方面深入挖掘 ,从新闻事件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切入 ,挖掘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不同常…  相似文献   

15.
齐蓉晖 《兰州学刊》2003,(5):194-194
新闻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新闻策划以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目的 ,服务于社会公众 ,决不允许任何造假和欺骗。新闻策划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基础 ,决不能以假象或者被扭曲了、肢解了的事物为策划依据。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策划者对报道内容的选择、表现、评价等方面 ,所有这些行为必须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以新闻传媒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事态向有利于社会公众、有利于大局、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方向转变 ,争取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策划与策划新闻是两个不同性质、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的动机、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观、新闻源与新闻眼,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经常谈论的话题,经常碰到的术语。新闻观属于宏观新闻学的范围,新闻源属于微观新闻学的体系,前者是有明显主观思维活动的思想态势,后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新闻眼则是介于宏观新闻学与微观新闻学之问的新闻发现、新闻智慧、新闻技能。三者本来属于不同的新闻界面,但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实践中,三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构成了新闻作品产生过程三环相扣的现象。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记者、编辑来说,有着重要的认识意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信息传播环节出发 ,讨论了不同媒介中新闻语言符号信息在各传播环节中表现出的规律及非语言符号信息对传播的影响。认为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同 ,负载的是不同质的语义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 ;信道干扰带来信息歧解 ,影响信息量的大小 ;信源事实编码为信息结构 ,形成不同的信息位 ,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信宿定位决定了信息冗余的大小 ,是形成适切信息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上发表的新闻大致要经历信息采访、撰稿、发表、转载、转播等若干个环节。由于新闻活动是一个由多主体参与的连续性过程,因此在新闻侵权案件的审理中,法院不仅在信息提供者、作者、原载新闻机构、重复传播者之间难以确定侵权的责任主体,而且也难以在不同的责任主体之间进行责任分配。针对这个困扰司法界和新闻界的难题,本文就《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中新闻侵权的责任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检讨,笔者认为学者建议稿中的法律用语、制度设计、责任主体范围等方面尚有改进之空间,在分析检讨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9.
董清 《云梦学刊》2013,(4):147-150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是重要的公共文化中心。与之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摄影,不仅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地位不断增强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繁荣复兴的珍贵缩影。同时,新闻事件发生场域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博物馆新闻摄影的独特意义与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于凤静 《理论界》2006,(7):187-189
传统媒体新闻和网络媒体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话语机会,而二者的话语机会实则取决于说话者和接受者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接受效果等诸多方面。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两种媒体的话语机会,进一步探明两种媒体新闻的公信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