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贡献给人类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唯物主义受到直接的挑战,遭到来自两方面的歪曲。一方面,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作“经济唯物主义”、“技术经济史观”,把承认历史必然性同机械决定论、社会宿命论混为一谈,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只承认经济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否认一切观念和人的力量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常被理解为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将"经济因素"看作唯一真实的实在,它决定其他社会因素的产生,是社会存在的最终根源.科西克针对这种庸俗化的理解,他提出了"经济结构"的概念对之进行批判."经济结构"概念要回答的是"经济本身的起源问题",认为社会实在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过程中生成的.而经济之所以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据首要地位,并不是因为人的这种造物比其他造物更真实,而是因为实践与劳作构成经济的本质.因而经济就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而是以劳动和实践为本质的社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第二国际时期,作为正统派考茨基和梅林从方法论的维度上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考茨基立足于"唯物主义",将之解释为考察一切事物的唯物主义辩证方法;梅林则立足于"历史",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以现实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解释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以此为基础,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适应范围及其与旧哲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也不尽相同。两种阐释方式虽各有不足,但在当时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解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对当今学界重新思考与评价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和正确理解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他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的。虽然在研究中他也从现实的经验基础出发,但是他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处理这种经验材料。他用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方法来叙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劳动的分析来探讨历史发展过程,而劳动的分析最终又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入口。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体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又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5.
刘元根 《江淮论坛》2006,40(1):101-104
马克思新世界观立脚点确立的"开始"是<神圣家族>的写作.这个开始阶段的理路是将存在决定意识的原则植根于"外部的感性斗争",从而唯物主义地初步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把唯物主义地初步解决了的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结论,运用于社会生活的研究,从而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于群众的"历史活动"之上,从而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突破前人的勇气,要有理论创新的精神和永远贴近生活、贴近最基本群众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引发四个问题在生产力中如何划分、比较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多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观点是矛盾还是一致;劳动者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决定因素是何关系.结论是把生产力划分成科学技术和单纯的人力、物力各种情况的全部具体要素,再进行比较,在生产力中划分、比较出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自有科学技术起至以后永远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劳动者决定因素与科学技术决定因素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劳动者决定科学技术,不被科学技术决定,科学技术不能决定劳动者,被劳动者决定.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所写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书信,对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证,并有了新的发展。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已经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党内外也出现了一股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逆流。唯心主义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在1890年柏林出版的《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一书,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心主义”和“社会静力学”,胡说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的唯一作用。同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出现了一个半无政府主义的反对派,也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承认经济条件的单方面的作用,否认其他因素的反作用。恩格斯在1890年至1894年期间陆续用通信的方式批驳了他们的歪曲,重点是谈经济与政治(包括意识形态的政治)的关系,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一、正确理解历史规律的关键在于是否懂得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站在历史的高度 ,纵观世界的风云 ,以极其锐利的眼光 ,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众所周知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历史观 ,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按照列宁说法“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 ,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  相似文献   

9.
考察普列汉诺夫的文学史观,不能不先简单地提及他的思想来源。我认为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坚信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声称“我对于艺术,就象对于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是从唯物史观的观点来观察的”①。他指出唯心史观(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逻辑的规律、思维的发展进程决定社会关系和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唯物主义则正好与之相反,是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研究思维的进程。其次是泰纳文学史观的影响,尤其是泰纳的社会环境决定时代精神进而  相似文献   

10.
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或根本动力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明确的科学回答,始终认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并把这一基本理论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志和基石。恩格斯还认为马克思正是由此而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1883年,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