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在中西方两种诗学传统的交汇处,提出了一个新的诗学范畴--"情象",文中不但论证了其概念内涵和交感化生的精神运演及存在形态诸问题,而且还把其视为跨文化语境中的诗学互为转换的机枢.同时还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具体文体的创作中,都需要经过意象--情象--意境(本体)这样三个首尾相连的艺术环节,从而打通了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隔阂,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建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罗贵榕 《天府新论》2016,(5):145-152
中国传统的革命叙事,在真实性问题、暴力问题、国共关系问题及先进性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悖反现象,其根源在于:政治合法性要求对革命叙事的过度期望;阶级斗争思维模式对革命叙事的过度侵蚀;文化激进主义思潮对传统革命叙事的潜在影响。重构中国革命叙事,应当以和平统一为宗旨,重构国共关系革命叙事;应当坚持真实性原则与人性原则,摒弃任意改写历史、过度夸张等叙事手法;应当卸下革命叙事为政治合法性辩护的沉重负担,恢复其传承优秀传统、塑造现代文明、开创时代精神的叙事宗旨。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的1990年代诗坛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诗学话语,以抵抗新诗自身所依傍的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话语惰性,以及重新思索如何在边缘的立场之中重新建立新诗的自信.新诗在1990年代重新开启了叙事的探索,"叙事性"应运而生,它本质上倡导一种综合与包容的诗学,打破诗与非诗之间的"二元对立"逻辑惯性,寻求新的对话与关联.文章聚焦于1990年代诗歌叙事诗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围绕文体互渗及美学风格方面进行阐析,并探讨"叙事性"如何实现了诗歌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诗学话语形态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罗宗宇 《云梦学刊》2008,29(6):155-156
中国现代诗学是一种与中国古代诗学具有断裂关系的话语,它以白话自由体诗作为主要阐述对象,以理论性的抽象概括为其表述方式.突破了传统诗学在表达方式与思维上的局限性.是与世界文学接轨的一种诗学体系.它使中国诗学真正完整地实现了内涵与形式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描述了史传"作为古代历史散文总称及史学理论归纳"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传统文章分类学下小说文体的分类问题;而刘知几<史通·叙事>的"四体说"阐述了史传作为"文章叙事模式和由此显露的叙事诗学",对史传所含"春秋笔法"的叙事规定则完成了文章分类学意义下对"史传传统"的最终指认,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小说与史传传统间的文章学渊源关系,并为当代文学中的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文学资源的逆向回溯可能.  相似文献   

6.
朗诵诗理论探索与中国现代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新诗史上 ,朗诵诗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新诗大众化诗学将朗诵诗作为新诗发展最重要的方向加以提倡 ,并逐步泛化为一种主要的新诗艺术的衡量标准。一些纯诗诗学的追求者如沈从文、梁宗岱等则对此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围绕着朗诵诗展开的诗学探求和论争 ,反映了两种诗学的长期对立与竞争、交错与纠缠 ,也体现了二者对于中国新诗前途的不同理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从柏拉图开始一直到现在,学术界对身体的研究与探讨从未间断,在20世纪又形成了新的高潮.但综观国内外的文论与批评,身体在叙事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美国学者丹尼儿·潘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对此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试图把身体与叙事学结合起来以构建所谓的"身体叙事学",但其研究却存在重大的缺陷,忽视了身体与叙事之间最为紧要的环节--身份.本文重点探讨身体与身份、身份与叙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文化诗学的角度探讨身体与身份在叙述中的作用,并结合西方和我国最新的叙事研究成果,以建构全新的中国式身体叙事诗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所突显现出来的文学艺术合法性命题出发 ,认为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来 ,真理性一直被指认为文学艺术成为可能的精神本质。然而 ,无论是从这一命题的普适性 (是否适合中国古典诗学 )上 ,还是从真理这一概念使用的含混性上都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其为正当。实际上 ,真理自身也是被建构出来的 ,艺术合法性依赖于真理的辩护。因此 ,建议对文学艺术的合法性引入权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叙事诗滥觞于五四时期,而叙事诗艺术的成熟却是以四十年代中后期解放区叙事长诗的繁荣为标志的。从1946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短短三年中,长篇叙事诗在解放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田间的《赶车传》、李冰的《赵巧儿》等一大批作品。这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本文试对此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创作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隐含作者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叙事诗的视角变化和叙事表层结构并不清晰,其原因在于个人化叙事特点和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关于培养国家合格公民和社会合格成员的育人观 ,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他从年轻时代起 ,就十分注重培养新人 ;后来无论从事编辑工作还是出版工作 ,都始终不忘育人 ;担任教育界重要领导职务后 ,更是大力提倡、大声疾呼要端正教育思想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他在如何进行语文的读写教学和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等方面都有诸多精辟的论述。叶圣陶的语文育人观对推进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剑兵 《学术探索》2004,(11):110-114
本文试图从叙述结构和叙事意识入手 ,论述了《废都》叙述上与人物上的三维空间结构 (包括三大意象系统 ) ,结合文本、社会文化背景和叙述主体 ,指出了创作者与《废都》文本透露出来的颓废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试论作为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叙事模式--"主题-并置叙事".主题-并置叙事有四个特征:(1)主题是此类叙事作品的灵魂或联系纽带;(2)在文本的形式或结构上,往往是多个故事或多条情节线索的并置;(3)构成文本的故事或情节线索之间既没有特定的因果关联,也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4)构成文本的各条情节线索或各个"子叙事"之间的顺序可以互换,互换后的文本与原文本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由于"主题"(topic)概念是由"场所"(topos)概念发展而来的,而"场所"是一种"空间",因此,主题-并置叙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4.
论消费社会的叙事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功胜 《江淮论坛》2009,(6):161-167
消费社会是当下文学所面对的文化语境。在现代文化工业的整合下,传统的小说叙事开始转型,面向市场写作成为文学边缘化时代的价值反拨,转型后的小说叙事以日常性和平面化为叙事特征,以欲望与趣味作为迎合消费阅读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读者互动参与创作,这是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趋势.西西的小说召唤读者积极参与幻想,形成了想象增殖文体.她在卡尔维诺基础上创新,共同之处在于组接故事片断,故事增殖发展;不同之处有三:一是"蝉联"主位推进和"递归性"增殖的差异,二是艺文互涉与文本互涉的差异,三是读者主动和与被动参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臧克家在驻扎在湖北老河口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担任长官秘书,期间他数次奔赴前线,积累了宝贵的战地生活素材,创作了《走上火线》等12部长篇叙事诗。这些战火中淬炼出的作品在艺术上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从报告式、记录式叙事,逐渐转向讲述完整、生动故事的叙事,故事性逐渐加强,叙事逻辑性逐渐走向严谨、合理,叙事结构也更加精炼,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则从群像式描写逐渐发展为对个体形象的精雕细琢,长诗的人物塑造艺术渐趋成熟。这一嬗变过程清晰地映照出抗战时期臧克家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之路上留下的探索足迹,也给后来的长诗创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赋与中国叙事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赋以"极声貌以穷文"的铺叙方式、"遂客主以首引"的问答结构和"卒章显志"的述志讽喻,对后世叙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赋之根深扎在通过俗赋反映出来的古老韵诵传统之中,只有懂得了这种源远流长的韵诵传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叙事的演进历程。在以声音传播为主的故事消费时代,使用骈辞韵语的赋具有较大的传播优势,即使在散文体的叙事崛起之后,古老的韵诵传统仍然潜伏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叙事思维之中。叙事文学由韵诵转换到无韵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直到明清小说这种过渡还未真正结束。  相似文献   

18.
空间理论的兴起与完善,让文学叙事走出时间的桎梏,让创作的空间性尝试与叙事的空间化表达得以实现。空间的身体化与空间叙事的身体性成为空间重构与叙事转向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空间叙事的根本在于,它可以通过恰当的文字为身体建构存在的空间,运用独特的叙事为空间唤回身体的本源。空间叙事的身体性营构预示着文学空间已经进入身体的时代,它不仅让空间与身体在文学叙事中实现融通,而且让文学回归自身更加自然、更为原始的起点即空间与身体上来。  相似文献   

19.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