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最终消费率低于适度消费率下限,我国消费率水平明显偏低,依靠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仍不明显。为此,我国需要积极制定中长期政策,鼓励和促进居民消费;适度控制投资规模,改变大量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深化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和世界未来.纵观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从带领人民求解放,改善生存环境到"求美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与世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反映了党不断增进"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思想的结合、传承与创新,其实践探索展现出特有的实践逻辑,即人民性是其实践基点与目标,公平性是其实践基础,时代性是其实践特征,共生性是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生存条件的改善及生活样态的变化(1949—1977);从温饱到小康(1978—2002);全面小康的逐渐实现(2002年以后)。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人民生活状况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中共治国理政的政策相关。以各时期主流媒体的视角来展现这种变化并揭示其原因,有助于理解一个长时期的社会变迁,有助于理解中共的政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可揭示推动中共自身变革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现代性建构历程是社会主义民生观的重要发育期。它不但矫正了文革时期民生观念的异化,而且实现了对民生主义的接续与转型,揭示出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民生观塑造的进程具有双向互动性,进而形成了具有建构性、重叠性、社会历史性特质的,以经济民生、权益民生、文化民生为内涵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民生观。  相似文献   

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农村消费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发生着变迁。本文在对大众消费文化进行简单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分别论述了改革开放起来我国农村大众消费文化的变迁历史,并以目前我国农村大众消费文化的发展现状为基础,为我国农村大众消费文化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瞿晓琳 《理论界》2013,(6):10-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和边防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彰显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民生价值取向的政治高度论述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根本道路、理论前提、发展动力、根本途径、基本原则等方面构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与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方面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多层次、全方位发生了变化。旧的、一元的社会价值观念已不复存在。古今中外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互相渗透、冲突、吸收和融合。现阶段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还只是初步的,新的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已成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媒介消费在1980年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村地区的媒介消费水平整体较低,但媒介消费观念在悄然变化;城镇媒介消费则与传统发生断裂,城镇居民对西方媒介消费文化有着较为强烈的向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媒介消费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传媒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形态,对民众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传媒消费主义的泛滥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明确提出了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确立以“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并通过 2 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系列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领导下,在现代化、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三大主题的牵引下,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引人瞩目,"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也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变迁。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认真总结社会建设取得进步的原因,进而才能积极地为当前社会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法律社会学在我国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为大量学术著作的出版,多项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在法律社会学的学科定位、法律与文化、法律运行、国家与市民社会部门法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今后,法律社会学应在加强学科建设和交流、创建理论、扩展研究领域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在文化建设领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就必须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以文化民生来检验文化发展成效;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对各地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可加验证的量化评价,具体检验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真实效应,保证纵向年度之间和横向地区之间在同一标准下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经历了逐步恢复、体系初步确立和完善创新三个阶段,呈现出科技人才外延逐步扩大、政策对象不断调整、政策与实践紧密结合、科技人才政策类型多样四个特点.经济发展需要始终是推动科技人才政策演进的核心动力.在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方面,需要让企业人才需求、区域人才需求等多重因素成为科技人才政策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可分为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丰富和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拓展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三个阶段,其时代主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思路从不破不立、"破"字当头转向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从封闭、排斥转向开放、宽容,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主导与非主导、一元与多元矛盾的处理原则,从有"一"无"多"、以"一"盖"多"转向以"一"导"多",以"多"促"一","一""多"共荣;对外策略从"泛化"、"对立"转化为"淡化"、"坚守".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中国的民生事业,党的几代领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衡量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江泽民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胡锦涛提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提出,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这些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的基本思想和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贡献,并为新中国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生的法治保障,是指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等环节,来确保公民的民生权利获得最终实现.加强民生法治保障的途径包括:通过健全立法保障民生,通过严格执法保障民生,通过公正司法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这场经济改革还远未完善,因而社会结构处在急剧变化的过程之中,是典型的“混合体制”,所以两种体制并存是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