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是全面的。遗山的那些描写登山临水、表现隐逸之趣的词作,疏快超旷,清丽淡雅,颇得杜诗高旷清婉之致;遗山词还有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一面,既体现了他重言外意、倡韵外致的词学观念,又可与杜诗婉厚深远之神韵相颉颃。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堪称“词中老杜”。其词之学杜,与宋代周邦彦词的学杜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金词融会北宋词风的过程中,遗山以其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词和北宋词的交融是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业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文化的交融,遗山以其极高的词创作成就而成为这两种文化交叉点上的佼佼者。遗山推崇苏、辛,词风豪放,对元词的发展走向很有影响。在沟通宋、金词以及在金、元词的延续上,遗山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遗山还是在具体词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词创作的金代最重要的词人,其词体制完备;词中尊杜,极善融化唐诗;其词又有明显的“史”意识影响的痕迹;金、元之际文人歌酒狎妓之风在其词中时有反映;清代词论对其词毁誉不一。凡此种种,都体现了遗山词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金词之集大成,遗山词继承了宋词之言情传统,然又不为宋词所囿,其抒情豪迈苍凉.慷慨率直,情辞恳切,具有元氏自我面目。在体制上,元好问推尊“东坡体”而成金词之“正体”,改造“宫体”而为新体宫词。在风格上,元氏既有本于苏、辛的“遗山壮词”,又“不尽为苏氏余波”。究其成因,多民族文化融合不仅是金词发生的背景,更是其发展的动力,遗山词充分体现了金词对宋词“有偏斜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杜甫,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情感,精辟的修辞为大家所知.近年来.研究学者不仅着手于杜诗的内容,更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杜诗中特殊的修辞.本文从杜诗修辞中的藏词艺术着手,一改前人对其修辞手法的批判,提出藏词的正面艺术效果,以杜诗为例,说明藏词的艺术特色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而以味论词,则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这三首词经过详细分析后,就不难看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要细心玩味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7.
稼轩熔铸经史,驱遣前代诗人佳作如己出,其熔铸杜诗以入词,极大地提升了辛词的品味,增强了辛词的感染力。稼轩之所以能够成功摄用杜诗,一方面得益于宋人对杜诗下大力量整理的外部机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辛杜二公的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二人遭际有类似处,这可以看做辛词摄用杜诗的必然性。对杜诗的取用构成了稼轩词风构成的一大强劲助力,也是两人诗词风貌具有相似性之来源。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察词学批评范畴"婉约"的语源学意义和在词学理论中的发展,"婉约"并提,至少有3种涵义:其一是"婉"和"约"都解释为和顺美好,用以形容女性化的柔美委曲;其二是"婉"和"约"都解释为俭约、隐约,用以表达含蓄幽微的艺术风貌;其三是前述两者的融合,即形式的婉转和美,情意的俭约隐微,曲折蕴藉.在词学理想中,"约"的最高境界就是淖约缠绵的女性风致与隐约委曲的风雅气度的双美绾合.词之尊体的终极理想是:既坚持了词体独有之淖约美,又达到了词学批评向隐约蕴藉、温柔敦厚的诗学回归.  相似文献   

9.
黄裳《书乐章集后》是宋人中唯一为柳永词集所写之《跋》,该《跋》高度评价柳词歌咏“太平气象”的“词史”价值,提出“词人盛世之黼藻”的词学功能观,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杜诗柳词”相提并论。黄氏所作之《演山居士新词序》“以词附诗”、“以诗衡词”,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词的创作与《诗经》“六义”直接联系起来进行理论阐述的词序。此二篇具有筚路蓝缕之功的序跋,沾丐后人甚多,其对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贡献难以漠视。然目前似未引起词学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故有拂去覆盖在黄裳身上的历史尘埃,还原黄氏原作价值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词这种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唐五代时文人参与创作,极盛于宋,但却一直为人所轻视,文学地位不高.从某种角度来说,词的发展始终是一条正名、尊体的道路."词史"观念的最终形成,标志着"尊体"观念的成熟,体现了词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拆词,是"把多音节的词语临时拆开来用,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又称"析词".庾信诗中已有成功的用例,杜甫、黄庭坚运用得更为纯熟,胡震亨对其予以总结.对这一轨迹进行整理、揭示,以期对认识古诗的优秀创作经验、理解古诗独特的表现力提供一个有效的观照角度.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姜夔词价评毁誉不一,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风格的把握不同.本文就姜词"清空"风格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历史地位作了评说.笔者认为姜词意在追求一种遗貌取神,深发淡出,重融情于景,剥落文彩,自然平淡却又"澹而腴"的美,而这一追求产生于历史与现实、继承与革新的交汇、冲突中;姜词独树一帜,但也反映了词的没落,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陈师道提出苏轼"以诗为词"说,体现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在当时有一定代表性,是词学史上"尊体"之论的开端.苏轼"以诗为词",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觉.从客观上说,根本原因是传统深厚的诗歌所给予的巨大的影响力."以诗为词"的精义,主要体现于格律、题材、体性这三个层面.对苏轼"以诗为词"应当重新评价不是"销蚀词美",而是丰富词美;不能以"士大夫化"取代"以诗为词"说;"以诗为词"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创造高雅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无遗山词题材广泛,其言情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爱情词、悼亡词和闺情词,且又各具特色:写爱情而不拘限于个人的私生活范围之内,有反封建礼教色彩;抒悼亡之情,则承继苏武,既有独特之处,又有对这方面题材掘进之意念;其闺情词具有托喻性质,更能体现遗山词刚柔相济、豪放婉约兼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说导向"风格"论,引领新的词学批评潮流。此后,龙榆生的词风流变论,对于词派乃至词的时代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使现代词学风格论渐趋成熟。詹安泰立足于文学本位,以修辞学的视域划分词体风格的多样形态,丰富了词学风格论体系的内涵。"风格"一词在词学批评中的流衍,足可视为词学发展史的缩影,是观照词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引发八国联军之役.硝烟密布,战火四起,北京遭受到空前未有之浩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困居于北京城中,将战争之感慨写入词中,几人相互唱和,辑成<庚子秋词>上下二卷.<庚子秋词>不仅反映了时事,也响应了时代对于"词史"的呼唤.周济、谢章铤鼓吹"词史"之作,认为反映时代乱离的词作可与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杜甫诗因安史之乱,号为"诗史",晚清词人连遭内忧外患,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形成"词史".然而词之为体,与诗不同,"词史"与"诗史"的写作手法、反映动荡乱离的方式、观察历史社会的角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论冯延巳词"深美闳约"艺术风格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美闳约"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冯延巳词的评语,但王先生本人及以后的引用者并没有详细分析这种艺术风格的构成.本文试图立足于冯词文本自身,结合词史之发展,从性别视角与意蕴空间,时间状态与生命体验,意象选择与意境拓展三个方面阐释冯延巳词"深美闳约"艺术风格的构成,并指出其在词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七宝楼台"是人们对梦窗词的流行看法.而清末词学大家况周颐却从其炫目的形式美之外,看到梦窗词具有的内在"魄力",并从"重、拙、大"的词学思想出发,肯定了梦窗词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词体是中国古代各种文体形式中最具特色,也是最为复杂和精巧的.词的体式,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词的创制、功能、艺术风格以及内在艺术特质的重大理论问题,故对词体的探讨和研究,应该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词学研究中的词体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对词体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和认真的梳理,提出了"原词"与"变词"两个重要的词体概念,进而提出建立词体学的理论任务,并对词体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构拟.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汉诗文中常常可以看到"江云渭树"这个诗语.这个诗语在南北朝时期(1334~1393)的五山文学中就已经非常流行."江云渭树"出自于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诗(<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原本表达的是杜甫(712~700)对李白(701~762)的思念,后来成为一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的成语.不仅在中国是这样,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也是这样.拙文意在通过对日本南北朝时期的五山文学中的代表诗人义堂周信(1325~1388)诗文中的"江云渭树"的分析,了解日本五山文学杜甫受容的一个侧面,即杜甫重朋友之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