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树     
2010年11月摄于新疆博物馆《人与生命》展厅古代西域曾盛行生命树崇拜这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与自然,犹如孩子与母亲、民族与祖国,永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有时还有牢骚),也没有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他们只是平静地生活在高高的野山上,多少有几分孤寂。但是,仅凭在荒野中度过的17年,仅凭他们为儿孙留下的大片青山,就足以使我钦佩、感激……我进了山,找到他们。那时已是8月。“老人家,您多大年纪了?”“你猜猜。”“看样子,有80了吧?”“81岁啰,”老人搬过废木头当凳子让我坐,又指着旁边两位坐在门坎上的老人,说:“他们也77啰。”这就是林场的三位主人。年纪最大的叫杨全弟,另两位名叫吴志良、李平军。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17年间,山上山下的行程相当于攀登了6900多座珠穆朗玛峰。  相似文献   

3.
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人类出现了多少万年?这个世界是否有过被水火毁灭的历史?是否存在过肢体再生的现实?谁曾见证这一切?文化的传承在前行中出现让人类遗憾的断层,犹如脱离母体的我们对自己在母体的那十个月一样茫然无知。为此,人类在“很久很久以前”便有了艰辛的跋涉与丰富的释解——一、沉溺化生《山海经》中有“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和“有女子方浴月”之说。何谓“浴”呢?有人说浴就是洗澡,日月运行十分疲惫,晚上洗个澡,明天才精神抖擞;或者说浴是女子在阳光或者月光照耀下的水里沐浴。然乎?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  相似文献   

4.
马颂华  马骥  韩韬 《回族研究》2015,(1):115-123
回医药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回族中本土化的医药学科。回医药学通过参悟天地万物的造化,对生命渊源进行追溯性推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以气、火、水、土为四元,以金、木、活类为三子的七行思维体系。表现在对人类生命的认知上,回医药学既关注人的形而下的器质性病变,又关注人的形而上的生命动态。回医药学的七行气化说和七行纲维说,引导回医通过察有形而知无形,察大世界而知小世界,从而认知生命的奥秘,是医学上的一种宏观、动态型的理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都承载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发自内心的,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也是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反映.而油画作品思想感情的流露可以通过油画特殊技法和画面色调等各种形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形式展现在画面上,使观者产生共鸣,从而感粢到大家,这便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魅力.没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作品,是不会被多数人认可的,而能真正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方能与世界对话.  相似文献   

6.
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格萨尔》史诗,不但在藏族群众中家喻户晓,而且流传范围也比较广。通过浅析《格萨尔》史诗及其在甘南地区的传播来解读史诗传播所依据的内在生命力;《格萨尔》史诗以佛教文化价值和苯教文化价值的优异面在民间融合后,形成具有普世价值思想的一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且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它不但是藏民族对于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而且也是向往在一种由强力保障的公平社会下,可以自由的生活在以信仰慈悲为怀的佛教为终极目标的极乐世界,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佛教以慈悲为道德榜样,逆来顺受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流传下来许多经典的剧目,它们是二人转独特的喜剧精神的表现形式.本文以《西厢》这一经典剧目为切入点,研究二人转在故事的内容、故事的叙述及故事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阐释二人转所具有的独特的喜剧精神内涵,即追求生命欲望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在创造性思维的多种特征中,通过实践总结出放生的创作形式,探讨在不同语境和时代,以及回到中国学的角度进行的当代艺术创作.从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同时,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寻找自己的语境区同,不刻意地去探讨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韩伟  庞泽华 《中国藏学》2008,1(2):121-126
沉潜在《格萨尔》史诗底层的生命美学思想,是其博大精深、意蕴宏富的不朽源流。史诗以生命美学的观点,艺术地再现了丰富的生活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幅藏民族对人类生存热忱讴歌之图。人类生命的全部——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了史诗三维强势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是史诗的美学基调和价值尺度。满足人的生命的自然创造的勾勒,构成了史诗对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美好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多样性     
《中国民族》2008,(11):24-24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一种存在。但是,它一直沉潜在人类认识的盲处——直到20世纪末,当经济全球化如同一只巨手,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原来面貌时,它才浮现于历史的光亮之处。  相似文献   

11.
贵州高原苗岭山区是苗族和侗族的聚居地,那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森林。被誉为“苗族村寨博物馆”的雷山县郎德寨,森林覆盖率高达75%;一些偏远村寨的森林覆盖率甚至比郎德还高。这一方面要庆幸苗侗民族慧眼识珠,选中了这样一方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生息之所;另一方面又得益于苗侗民族古已有之的环保意识——这种意识,经过多年的积淀已形成为一种文化,我们不妨称它为“树文化”。事实上,苗侗民族的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在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龙莹 《民族论坛》2006,(4):26-27
他有一个梦想,修通进出全县的每一个村塞的公路。为这个梦想,他工作了11年。由他组织相伴修筑的通村公路长达400多公里。工作的最后一天,离去世仅40天。放下手上的工作,他被送往医院,诊断为肝癌晚期。2005年9月10日,在癌细胞扩散吞噬下,他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2岁。身后遗下与他相依相伴的妻子、尚未成年的一对儿女和一段未完工的通村公路。他叫尚爱国,生前为古丈县交通局工程股股长。一句话与他的11年1994年10月,尚爱国进入古丈县交通局工作。这个平时喜怒不形于色的男人,竟因此激动得难以入睡。“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公路早日通到村村寨寨,…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灵树     
一天,我上班时无意间翻开《参考消息》,西方记者写的一篇反映中国面临沙漠化的新闻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谈到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首都北京亦不无沙漠化之虞……这样的文字让我沉重。蓦然间,一种生命对绿色本能的渴望冲荡  相似文献   

14.
张华 《民族论坛》2007,(7):35-36
从土地孕育生命到生命的挽歌,端木蕻良的小说展示了生命从生到死的一个轮回,呈现出浓郁的生命意识。顽强的生命活力,大胆的反抗精神,强烈的求生意志,悲壮的流浪情怀,浓郁的悲剧意味,构成了端木小说生命意识的内涵,凸现出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作为知识总汇的南方史诗蕴含着天人合一与天下同源的传统生态伦理,指导地域文化持有人的生态行为,影响地域文化持有人的生态观念。纵然理性是道德萌生的基本前提,是道德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判断善恶的最终决策,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理性与道德的统一始终是常态抑或追求,南方史诗呈现的生态伦理观兼具社会和谐发展与个体自我调适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6.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凌鸿 《民族论坛》2001,(2):34-34
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把那几只玩耍的猴子和那个拉胡琴的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施娟 《中国民族》2008,(9):75-76
“我叫沈利萍,是宁夏书画院的职业画家。像所有幸福的母亲一样,我也曾经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大起,我就对他寄予了无限的期望。然而,一场意外的灾难改变了我和全家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牛颂 《中国民族》2014,(12):76-76
北京民族电影展从第三届起,特邀著名电影艺术家娜仁花作为形象大使。从那时起,我们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推广,多次进行了长谈。正是在对娜仁花有更多了解后,我们决定推出"娜仁花电影周"。题目是突然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守望生命的草原。这个题目娜仁花很喜欢。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生命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官受了剌激。随着这种观点的蔓延滋长 ,当时在古印度崛起了一个万物有灵论的唯心主义学派。此学派将物质的繁殖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等本能作为理论依据 ,试图把自然的一切归为一个词“生命” ,提出“土、水、树木、火、风、昆虫、蚂蚁、蜜蜂和人九种类别均有生命的观点”④ 。这一立说与藏传佛教生命观之间自古以来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争论 ,其观点很早以前就遭到藏传佛教高僧学者们的一概否定。在他们看来 ,耆那派所提出的理论依据丝毫证明不了其物是有生命的东西 ,将该派所说的植物的“感官反应”或畸变等应视为物理现象或化学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