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年独妖妖凭其三寸不烂之舌闯入了黑黑三人帮,硬要当黑黑帮的经纪人,黑黑帮仅有的三位成员兼帮主经商议,望着独妖妖楚楚可怜的模样,咬咬牙答应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浪漫及其末流勺公孔子虽心知其道难行,却死守善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逆境中仍然积极用世,这种刚健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呢?在适宋而有性命之忧时,他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在匡被拘时,他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  相似文献   

3.
<正>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七岁时曾说过:“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它,如果为了识破它需要整个一生,也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我要探索这个秘密……”后来他以毕生的创作实践了这一誓言。因此,当他晚年总结自己创作历程时曾自豪地宣称:“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这话道出了作家一生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的宗旨,即探索人的秘密。鲁迅曾称他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  相似文献   

4.
九六冬至,竟如此残酷,相继传来匡亚明、佟冬二位前辈的噩耗。他们是我在吉林大学读书时的正、副校长。毕业后,他们又是我研究古文古史的引路人,楷模之光,及于永远;恩泽所惠,山高水长。 1961年,正当全国处于批判“厚古薄今”的氛围中,在周恩来总理指出“东北文风不盛”的情况下,匡、佟二位大胆提出了创办一个专门学习和研究古文古史的学院的想法,得到了陈毅、宋任穷、关山复等负责同志的支持。不久,挂靠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之下的东北文史研究所正式成立了。我们这些在大学被列为“走白专道路”的学生,有幸竟被匡、佟二校长选中,成为最早的一些学员。佟冬即为第一任所长。  相似文献   

5.
鲁迅生活的经济背景(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算清了鲁迅一生挣的钱 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习鲁迅。老师说:“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他身着朴素的中式长衫,再冷的冬天也不戴手套、围巾,一年四季穿一双黑帆布面胶底鞋。乱蓬蓬头发很长也不剃。听老师说,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邀请鲁迅在大饭店赴宴,西崽竟然看鲁迅衣衫朴素而不准他进门。许多回忆录记载:鲁迅虽然生活简朴,却节省很多钱支援革命。 “史无前例”时代,25岁的我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劳改农场。身披无产者的劳动服、头戴资修反的“帽子”人拉犁、扛石料,干牛马活、吃猎狗食之余,还是改不…  相似文献   

6.
7月31日,乡下一位朋友送来半张剪报,没有报头,他说是浙江余杭的堂哥寄来的。剪报上文章的标题“胡雪岩是杭州人不是安徽人又多一条论据”。还配有胡雪岩戴官帽、穿官服的半身像。我上网一查,原来是2009年7月22日的《杭州日报》。所谓“论据”,该文作者说:“从今天起,如果你去杭州胡雪岩故居,会看到一个新辟的‘胡雪岩杭州人生平陈列室’。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在追寻着快乐,渴望着幸福,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快乐,感受到幸福。 有一个故事,大意是三个人去一个小岛寻找幸福。第一个人找到了一个装有“权力”的盒子,他认为找到了幸福,就欣喜若狂地回去了。第二个人找到了装有“金钱”的盒子,同样十分高兴地回去了。第三个人找到的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但他也把这个空盒子拿了回去。过了二十年,三个人又见面了,第一个人一脸憔悴地说:“我有了权力,很多人找我办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嚎啕大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看到一篇署名依旭的文章,写1985年的事。当时,该文作者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杂志社工作,有幸采访了沈从文老人。那时,沈从文住在西交民巷附近社科院的一座高层公寓里。采访时老人一直坐在一个老式藤椅上,气色不错,很平和,总是笑眯眯的。沈老说话有点惜墨如金的风格,话很少但很精炼,话里话外却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他和马思聪是很好的朋友,但提起来也就是那么淡淡的一句:“可惜后来他走了。”沈老说了好几回:“我一直是乡下人。”他说:“从湖南到北京我还是乡下人,想变,人家也变了,总也赶不上,到今天我还是乡下人。”“我不是聪明人,不会变。…  相似文献   

9.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又问:“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这个酒店的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请客时他是不会给自己丢面子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事,这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已被鲜明地提出来了。这当然要首推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的“仁”就是用于表征人的社会性的一个范畴。我只指出两点;其一,“仁”是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性的内积。《论语·阳货》载宰我问孔子关于三年之丧的事,孔子问他说:当你的父母去世你为他们守丧时,“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说:“安!”子曰:“女安则为之”。孔子并说:“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种“礼”原来并不是一种单…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元月8日是北大教代会。我一早赶到会场,坐在边上浏览周其凤校长的报告,心里正想着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要给学校多提几条意见。吴志攀教授默默走过来,送给我一本书,是他的《闻道与问道》。扉页上题道:“春节好!请孔庆东学长雅正。弟志攀。”无论从年龄还是学术造诣上,他都应该是我的学长。如此谦逊的称谓,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跟费孝通先生学的,费孝通给晚辈签书时,都写上“请指教”。吴志攀说:“真正的大家,尊重所有普通的人。”  相似文献   

12.
就在听到他被医疗事故夺去生命的前三天,我与他通了约半个小时电话。他说,因校庆太累,感冒,要“翘辫子”了。我说,听你这声音,电话筒都要震破了,再活十几年没问题——以前在一起的时候,他也常说“翘辫子”的话,这大概是老年人对自己生命力既大度又不放心的表现,就像毛主席晚年总爱说“七十三、八十四”之类的话。我是很清楚他的身体状况的,除了气管炎,心肝肺肾胃都好着呢;皮肤光滑,我常跟他比胳膊比腿,他的皮肤就不像老年人的。这次通话,主要是他说,一是要我回去,“一年多了,没人聊天,烦透了,你说我再活十几年,你得跟…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续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当然,陶行知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因为他的名字已超越了国界,他的教育思想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是怎样成名成家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我认为他的成功之路就是志、爱、勤、创、行五个字。 志,就是志向、理想。这是陶行知先生成功的灵魂。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一条真理。陶先生所以能成才,与他从小就立志是分不开的。他16岁时,母亲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县城的崇一学堂做炊事、勤杂工。在陶母多次恳求下,校长唐进贤(英国人)才破例批  相似文献   

14.
“四人帮”粉碎后不久,黄逸峰旧志还在干校九连时,曾多次约我去他家谈他的宿愿,即写一部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电影剧本。过去有几位电影编导找过他,笔记记了一厚本、一厚本,说是要搞但都没有搞起来。“可惜我是干理论的”,他说,“我肚里有的是材料,如果有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位校长就代表着一所学校,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影响着学校,校长的形象就是学校的形象。现代教育环境为校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天地.也向校长提出了更高境界的要求,校长要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新的世纪。那么,现代教育中的中学校长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我认为,校长的形象应该是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调控有力的管理者形象、大胆创新的改革者形象、积极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形象。治学严谨、治校有方的学者形象。学校…  相似文献   

17.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着拉手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副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张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动物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这话本没错,但是售票员没说完,她接着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外地小伙儿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相似文献   

18.
去秋(2003年),戏剧家张庚先生①病逝,终年92岁。我先是他的学生,后为他的下属。住医院期间,我没有去问病;撒手人寰时,我没有去告别;连戏剧界召开的追思会,我也是缺席的。“人去愁千迭,心伤恨万端”。我不是不想去,而是怕去。怕去了自己也倒下,再也爬不起来。我打电话告诉先生家人,说:我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他。这个方式就是要写一篇记述他的文字。其实,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就想写,内容也是早想好了的———一个涉及人的底色的话题。有人言:张庚是延安牌的老革命,是“跟着毛泽东在陕北窑洞‘落草’,是‘秧歌王朝’的文人”②;和北大教授、社科院…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名叫王交的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制止后,叫王交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交早已等着挨训了。可陶先生却笑着掏出一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交惊疑地接过糖。  相似文献   

20.
简单是智慧     
程刚 《快乐青春》2014,(8):42-43
古时候,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员,好向朝廷举荐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开会,开完会对三位官员说:“我需要一根针,你们回去准备一下。”说完,便走出了正堂。“知府新上任,只要一根针,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位官员都有点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三人都没来办公,知府便差人询问三人去了何处。不一会儿,差人回来向知府报告说:“大人,李官员昨天买了一根杵,正在家里光着膀子磨针呢,他要告假一段时间。”知府听后,点了点头。又问:“那刘官员呢?”“刘官员昨晚已经启程,不知去哪儿买针线去了,估计得两天后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