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的发展轨迹清楚地彰显了改良社会秩序的实践意向。面对19世纪中后期法国和欧洲社会的严重危机,迪尔凯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剖了现代工业社会常态运行的机理和条件,发现社会危机的症结是整合社会秩序的法制和道德纽带出现了断裂。以此为基础,迪尔凯姆提出了改良社会秩序的原则性方案:国家监督下的职业规范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列举了四种感性的先行概念,它们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感性论。但康德没有直接说明这四种概念的排列原则,以及为何是这四种概念。借助范畴表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论,可以对理解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些启发。四种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出范畴的秩序:道德情感、良知、人类之爱和敬重分别是从量、质、关系和模态的范畴来展示人在意识到道德法则之后的心灵活动。同时,《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感性论与《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论在内容与论述的逻辑顺序上都是一致的。后者的论述提示了康德为何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恰好提出这四种概念。不过,《道德形而上学》是从道德禀赋的角度论述这些心灵活动,《实践理性批判》是从动机的角度论述这些心灵活动。然而,由于敬重体现了理性与意志本质的关系,因而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诸动机”中实际上只强调了敬重这一种动机。这种理解也对敬重能否直接驱动道德行动的问题带来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3.
迪尔凯姆论法律的道德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哲学、法理学和法社会学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也是迪尔凯姆法社会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迪尔凯姆将社会团结视为以社会集体意识为基础的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而法律则是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是体现社会道德的"看得见的符号".社会集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变迁必将引起法律制度的相应变化.把握迪尔凯姆法社会学思想的精髓,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法律与社会道德的紧密关系,厘清当今中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力理论主要由分工论、交换论、市场论和运输论组成,这些论断之间存在缜密的逻辑联系,即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是分工,引起分工的原因是交换,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受交通运输的限制.斯密劳动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说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是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分工,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5.
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对个人的整合,成为了时代命题。涂尔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失范"等经典性概念。他的早期理论一直聚焦在团结这一主题,一方面从社会分工角度,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从团结的反面,用社会失范视角来分析如何重塑集体意识,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最后,面对转型期道德缺乏的困境,他认为需要通过职业团体和民族国家的路径来建立普遍性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参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组织光复会,主办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和思想理论建设。他的伦理思想在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一切道德皆始自利”的道德起源论在道德起源问题上,章太炎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道德,皆始自利。”(《菌说》)这个观点是从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的“自爱说”演变而来的。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7.
迪尔凯姆强调分工在彼此依赖的个人之间创造出一种社会整合的力量,法律发挥着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思想,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用集体意识维系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科学分工、注重利益整合和价值导向并举、以动态平衡的新理念解决社会矛盾、建立社会宏观调控机制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是贯穿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工业革命和思想启蒙在现代社会的双重展开催生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所催生的现代分工使个人越来越成为机器的附庸,思想启蒙所唤起的人本精神则使个人自由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和政治的目标.如何实现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成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反思和重建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秉承这一问题,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生产力、劳动异化和阶级斗争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无产阶级运动来消灭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建立生产力高度发展与职业选择高度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涂尔干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团结、社会失范和社会道德对接在一起,力图通过普遍社会道德来克服社会失范,建立个人主义与社会整合相结合的有机团结社会;韦伯则把劳动分工与理性化、祛魅和工具理性支配对接在一起,通过勾勒价值伦理迷失、工具理性支配和诸神之争的社会景象来表明个人自由的灰暗前景.通过对劳动分工的深刻分析,三大思想家展示了个人自由的三种前景:通过消除外部强制来实现个人自由;通过重构个人认知结构来实现个人自由;个人自由的暗淡前景.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与著作对后来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和作用。特别应指出的是“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及其从物质利益揭露阶级对立的根源,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所以,研究和挖掘亚当·斯密社会历史观和其经济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对于深刻认识唯物史观创立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亚当·斯密的社会历史观集中反映在他的两部代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由于受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亚当·斯密的社会历史观和这一时期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同样是以理性主义为其基础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说:“人不论一般认为如何自私自利,在他的本性中总明显存在某些因素,这些本性的因素使他关怀别人的福祸,使别人的幸福成为对他本人的必需,即使他在这别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这幸福而引起的快慰以外,并无丝毫利得。怜悯,或是同情,便是属于这一类性质。”而在《国富论》中,他又指出,“人类的社会是一种交换的联  相似文献   

10.
《管子》认为职业分工是"天道"和"人情"所决定的,实质是把职业分工看作是不同道德禀赋的结果,赋予职业分工以道德上的因果联系,体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天道人情"既承认职业之间的差别,又强调各种职业的不可或缺性,是一种有机的职业分工伦理。在职业劳动上,《管子》不仅强调道德的作用,还强调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命令以及经济手段等多种方式,促使人们履行职责。《管子》注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体现了对人性和道德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当代的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恕(道原)是我国北宋时期的第一流史学家,但是长时期学界仅仅把他当成《通鉴》的同编修,司马光的助手来看,也只是论到司马光或《通鉴》时,才附带提到他;即使有为他做专论的文章,也多是论他在《通鉴》书局中的地位、分工而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  相似文献   

12.
1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对精神生产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在它的指导下对精神生产作出了许多经典性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精神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写道:“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出现在统治阶级中间。”接着在《共产党宣言》中,则完全把精神生产看作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生产形式,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无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已成为世界性生产。  相似文献   

13.
货币·货币五种形态演替变化·货币数量论张明劳动分工产生货币货币始于产品交换,产品交换始于劳动分工。一旦人类社会发现,劳动分工能够取得更高的生产率,带来更大的利益,使社会成员获得更多的幸福,那么,货币作为产品交换的媒介而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论的标志。而异化劳动论的创立则是马克思最初研究经济理论的重要成果。因此,《巴黎手稿》所阐明的异化劳动论,无疑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异化劳动论在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上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认 为,无论是审美还是道德赞同,效用都不是主要的原则。我们对物的赞美、对道德的赞同,不是因为它 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们是合宜的、符合事实的。合宜性是审美赞同和道德赞同的最主要原则。审美与 道德美的合宜性的标准来源于无偏的、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的同情。在效用论这个问题上,合宜性不完 全是经验的观察,还体现了一种“确定的意图”。它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我们对美和道德的 赞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和逻辑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论题之一,传统的意义理论往往带有心理主义的特征。普特南和克里普克等人的新意义理论反对传统意义理论的内在主义观点,他的"语言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意义对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依赖性,从而走向了外在主义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揭示正当观念的起源与伦理学道义论的生成。第一部分,古代民族的正当观念。正当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评价用语。语言中出现正当或不当这样的字眼,表明使用者在以正当观念为工具实施道德判断。正当观念在荷马时代处于萌芽状态,而应当、合宜、合法、合理这些观念已经产生。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使用过一些表示正当观念的语词,但没有深入阐发正当的伦理意义。第二部分,义务概念和义务论的诞生。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提出了义务概念,创建了义务论学说。古罗马共和国哲学家西塞罗撰写《论义务》。他借鉴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帕奈提乌的思想,讨论道德生活的基本准则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履行的各种义务。第三部分,西塞罗道义论思想的理论特征。西塞罗在《论义务》中建构了一种道义理论。西塞罗在义利相融或义利冲突的语境中阐释义务,强调义务先于利益,肯定在道德选择上要舍利取义。这正是道义论伦理学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论似乎早已有定论。这个定论是指:人们通常以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是多元的、不一贯的、充满着相互抵触观点的理论。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相当流行①。围绕着价值源泉问题,人们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初版,以下简称《国富论》)中阐述其价值论时,混同了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提出了互不一致的各种论点,诸如耗费劳动论,支配和购买劳动论,生产三要素成本论即三收入论以及供求论等。还有人认为,亚当·斯密从《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1762—1763,以下简称《演讲》)到《国富论》(1776),在价值论方面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即从效用论转到了劳动论,于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两部著作在价值论上的对照也成了一个问题。对于流行已久的这些观念,近些年来在国外的一些文献中已经受到怀疑和挑战②,我国著名学者陈岱孙在其《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一书中已提出了他的极富启发性的不同见解③。本文试图重评斯密的价值——价格论。  相似文献   

20.
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亚当·斯密问题”争论至今,推动了学界对斯密体系准确和深入的认识。关于自爱与同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扮演的角色,已经达成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各种新的斯密问题仍不断从新的角度和层次提出,其中近期引起较多关注的是《道德情操论》第一版和第六版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虚荣出发的解释进路,为新旧斯密问题的解答展现了新的前景。作为自爱与同情的辩证运动的结果,虚荣不仅连接着《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改善自身境遇的动机,还是《道德情操论》第一版至第六版的神奇跳跃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