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价值本体论”是价值哲学研究中学者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二种用法;一是把价值作为本体;二是关于价值本质的理论;事实上,“价值本体论”只能在价值最终根据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而不能在别的意义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用本体论方法认识事物的本原和本性,将从诉诸事物本身的终极存在的意义上廓清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本体价值.本体论方法对文学研究的有效性表现在在"思"的层面上聚焦本体的方法论指归,在"言"的层面上把握文本结构谱系的技术设定,在"诗"的层面上思辨文学存在方式背后的本质意义与价值,解答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和儒家都通过抽象的否定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但是,基督教的本体论区分本体与现象,它以神的人格化完成了彼岸对此岸的关照.在儒家的本体论中,本体不离现象,彼岸与此岸不分.基督教的本体论方便救世,儒家的本体论则更加圆融.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佛教宇宙本体论“缘起性空”的意义。指出:“缘起性空”否定了一切神格或理性的本体,把佛教推上重义理、倡内省的道路;使佛教与中国本上思想融为一体,从而使佛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扎根开花。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把无限区分为真的无限性和坏的无限性。坏的无限性是单纯的否定,而真的无限性是否定之否定。他认为真的无限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坏的无限是知性思维的产物。黑格尔的无限观包含有内在矛盾即真的无限在本质上的过程性和其在绝对精神中的终结。无限观的内在矛盾根源于黑格尔的本体论哲学,其思维方式仍然是一种本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都经历了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跨越。卢卡奇把社会存在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从这种本体论出发讨论了审美(艺术)特性,但他的本体论没有给自然留下应有的位置,因而没有对自然美,对美的感性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李泽厚把他的本体论叫做人类学本体论,并把审美与艺术置于人类本体之上。但是有关“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二元设定,使它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并最终导致了美与美学本身的解体。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内在地结为一体的哲学体系,绝对精神是本体,具有先在性、统一性、自由性和否定性的维度。在这里,头足是倒置的,形式是思辨的。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本体“绝对精神”的批判与否定,确立起以劳动为本体的哲学理论,并恢复了辩证法的现实性,即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充分展现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实践本体论     
哲学史上关于本体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而言,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目的在探求存在的最普遍、最高的本质.所谓最普遍、最高的本质也有种种不同说法.但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第一,存在的本原问题,即世界从何产生形成,或什么是始初的,第一性的东西问题,第二,相对无限众多的现象,存在的最一般的根据、实质问题.唯心主义哲学曾对本体作了种种神秘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取消本体论问题.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不能不回答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而且这是只有哲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本体论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争论的热点问题。但是,至今对于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本体论的比较研究却明显不足。对于这两者而言,不能用世界观的研究来遮蔽其本体论研究。两者在世界观上一致,但在本体论上,前者是阶级斗争本体,后者是生产力本体,后者的本体论是对前者本体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真理有自己的本体 ,我们可以探讨真理的本体论问题 ;真理没有本体论意义 ,赋予真理以本体论意义将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联系认识定义才能合理解决真理的定义 ,真理不可能是客观真理和具体真理的统一 ,真理只能被定义为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13.
实体的本质包含了存在,实体决定样式,是样式的基础.实体作为绝对的对象,不仅是认识的本体,也是伦理的终极目的.实体就是神、能动的自然.作为神的永恒属性的样式(人、生活)本身是限制和否定,它们只有通过神才能被理解并获得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要对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理论取得共识,需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辩证法学说史和现实世界的辩证本性两个方面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肯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具有普适性,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普效性,同时明确这一规律在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客观真理性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15.
兰色姆的本体论是“新批评”理论的核心。目前学者们对其本体论有不同的理解。从其理论生成的历史语境出发可以发现,与传统本体论不同,兰色姆的本体论对世界本体的探寻不是指向普遍的、实体性的概念化的绝对存在,或抽象的形而上的真理,而是将艺术的存在规定为世界的本体。他的本体论关注的是以异质性、生成性、偶然性为特征的本体存在。兰色姆反对预设实体存在,认为由此在感知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兰色姆所提出的本体论是属现代本体论范畴,是对实体本体论和逻辑本体论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16.
普芬道夫自然法与国际法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普芬道夫在其代表作枟自然法与国际法枠中构建了一个普遍的、庞大的自然法体系,具体涵盖了自然法的普遍性以及自然法的主体、起源及其与实在法的关系、自然法上某些权利义务的转换、条约与契约的一般规则、财产权的规则、争端解决的规则、国家理论、自然法基本原则等内容。尽管普芬道夫的自然法与国际法理论侧重于探讨自然国际法,但并未刻意忽视实在法在构建国际法中的作用,故而并不是一个'极端的'体系。普芬道夫的自然法与国际法理论远远超前于其所处的时代,并对后世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引起所有在法哲学和国际法领域从事研究的学者的持续关注,并可以作为新世纪自然法与国际法否定之否定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王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注》和《周易注》两部著作中,尽管从内容看后者的成书明显晚于前者,但它们在思想上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前者主要从较高层次的本体立论,偏重讲"无",但是由于立论过于宏观,对"无"在具体人事上的价值并没讲清楚。后者虽然立足现象层次,阐发各种具体情景中所蕴涵的必然之理,偏重于讲"有"。正是由于对"有"的重视,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无"在具体人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哲学界对于本体论问题的误解可以说是普遍性的。想当然的认为本体论就是关于本体的学问。"实践本体论"就是基于以上观点,同时借助实践范畴在人化世界的功能性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实践本体论"。本文针对这种对本体论问题望文生义的理解,将尝试着从本体与本体论,以及经典著作文本出发,来澄清本体论的画像,提供一个共同的本体论话语境域。并将对于"实践本体论"所走入的误区予以剖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不可能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美学所以可能,因为实践与存在具有一种本体论上的共属性和同一性,实践揭示出来的本体与存在揭示出来的本体,乃是同一个本体.实践与存在相关共属于人生在世的源域,二者都是对人生在世的本体论陈述和本体论确证.实践哲学和存在哲学为实践存在的本体融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存在论也是实践美学展示出来的本体论发展方向.同时,只有实践存在论,才能真正为美学建立本体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