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与高丽国王王颛互遣使臣,开始了两国使臣频繁往来。在明代,朝鲜派往中国使臣1252次,平均每年4.6次;中国派往朝鲜使臣153次,平均每年0.6次。使臣的相互往来,沟通着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发展,两国关系出现与明朝以前不同的特点:政治上联系愈加密切,形成了政治上的“一体化”;经济上,朝鲜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朝鲜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成为朝鲜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历来是中国与中印半岛各国间交往的通道和桥梁。本文概述十三世纪以前,云南与中印半岛上的剽国、掸国、蒲甘、女王国、真腊、八百媳妇国以及在汉唐帝国统辖下的交趾郡、安南都护府的友好交往。在这种友好交往中,云南各少数民族一直在中间起联系的纽带作用,使中国各族人民与中印半岛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友好关系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3.
论明初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京畿地区农业状况,是涉及明朝政治、军事、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明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诸如移民垦荒、军事屯田、兴办水利、提倡种植经济作物和减免赋役,实施赈济等一系列措施,使遭受长期战乱而残破的京畿地区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在耕地面积、人口数目和赋税额数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增加。这为明朝建都北京和北部边境的防御,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明代中后期及整个清代环渤海地区经济的振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 黑龙江上游鄂嫩河和尼布楚河下游一带,这里居住着我国蒙古族的茂明安,布利亚特、喀尔喀等部。他们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和中原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明朝政府管辖这里蒙古族主要通过在鄂嫩河流域设立的斡难河卫,管辖鄂嫩河流域一带的喀尔喀等部。随着明朝对故元残余的征服,明成祖永乐帝四次远征的成功,在鄂嫩河地区击败本雅失比,蒙古汗阿鲁台遣使至明献马,并亲自来北京入贡,明政府封他为和宁王,每年向明朝贡,从而使明朝政府在该地区的统治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中朝两国的宗藩关系是东北亚地区最牢固的国际关系。在两国间频繁的政治与经贸往来中,朝鲜的贡使与明朝的"天使"一直发挥着相对独特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作为代表各自国家的使者通聘对方国家,完成政治或经贸往来上的任务,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是李朝还是明朝的使臣,他们在完成自己使命的同时,大多借出使之机私带货物与对方进行贸易,对两国间正常的经贸关系又构成了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陶明选 《兰州学刊》2007,(11):173-175
通观有明一代,明朝统治者对宗教采取宽容性的政策.其原因在于其政治上的笼络目的;其结果不仅影响了明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而且还影响了包括士人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进而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 明朝对西藏的统治是对元朝在西藏近百年统治的历史继承。但由于明朝本身的政治条件以及民族关系方面的背景与元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对元朝政治遗产加以继承的基础上,在统治西藏的政策和方式上作了许多新的调整。本文着重对明初在西藏政治统治权的确立、明朝对西藏的行政与宗教管理以及西藏地方的朝贡制度诸问题,作一浅略的叙述和分析,从而说明明朝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明朝是中国古代立国最久的封建王朝之一.朱元璋称帝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针对的不仅是元朝的弊政,而且还有自秦以来的积弊.在此基础上,朱棣再行变革,完善了洪武体制,夯实了立国基础.在经过一百年的运行后,嘉靖至万历前期又进行了持续六十年的改革,激发了新的统治活力,再度有效地延续了明朝的统治命运.洪武、永乐和嘉靖、隆庆、万历不同时期的改革模式构成了明朝独有的政治现象,是明朝政治的显著特点.面对不同时代要求而从事针对性变革是明朝立国久远的根本原因,也是解读明朝政治走向的锁钥.  相似文献   

9.
渤海国城市经历了初期以军事职能为主向后期兼具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多种职能的转变。其中的佼佼者是五京。这一进程与渤海国军事起家、经济守业的发展历史有很大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渤海国打造了五京,而五京也助推了渤海国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部边郡与西南边郡,由于地理环境、居民族属以及战略地位不同,汉王朝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政策和开发措施。北部边郡突出战略防御,在经济开发上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以突发式方式运作,投资规模大,短期效益明显,但持续性不强,衰落得很快;西南边郡重在政治治理,在经济开发上,为渐进式发展,投资规模小,发展也很缓慢,但稳定而持久。  相似文献   

11.
一、国内外渤海文化研究现状 渤海国是7世纪末至10世纪初建立于中国东北及相邻地区的从属于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全盛时期疆域包括中国东北大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和朝鲜北部地区,人口达300余万,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被誉为“海东盛国”。由于渤海国所在地区特殊的地理地位,关于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政权性质、历史归属等问题始终是韩、朝、日、俄等国学者研究和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宦官是人们不断诟病的对象,宦官及领导的东厂给明朝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对社会的干扰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主要讨论研究其对政治、经济、军事的严重破坏作用,以此来表现他们给官民、社会发展等造成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云泽生明月彤管溢春芳──评张薇《明代的监控体制》吴量恺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日益成熟,可以说是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之大成的关键时期。明嘉靖、万历年间正是明朝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之时,封建自然经济趋向分解,商品经济日益发...  相似文献   

14.
七国争雄,以秦的大一统而告终。近人研究其原因,大都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秦国政治上的比较进步。这些当然都是成立的,然而还不够。从军事角度考察,秦如果战略部署失当,则鹿死谁手殊难逆断。当然,一国的战略部署又与一国的政治甚至社会经济状况有制约关系,但这种制约关系终究不能简单替代直接的战略部署。研究秦在该历史时期的战略及其特点,实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政党活动与政党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它制约和影响其他方面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一些国家的动荡和剧变终极原因是经济问题,但首先与政党活动和政党制度有关。对无产阶级执政党来说,党兴则国兴;党衰则国衰。要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就必须研究、分析、比较、辨别各类政党制度,努力建设好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明中叶吴中士人的生活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江南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吴中文人形成了特殊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性格.他们不再是奋不顾身投入政治生活,而是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萦绕心际的不再是抽象的家国天下,而是自己的具体生活;最能牵动情怀的不是功名富贵,而是日常生命的流逝;不是所谓抽象的人生价值,而是自己世俗的生活情趣和享受.促使中国社会由古代走向近代的内在驱动力,正来自于这里.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间铸造的非法铜钱,"私钱"在明代前期影响不大,至中叶后则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私钱"的特点在于种类多、质量差、价值低.明低私铸、私贩铜钱以谋利的人很多,人们对"私钱"的态度也与今人不同.明朝为禁止"私钱"采取了多种措施,但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这些措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陈尚胜 《文史哲》2007,24(1):103-112
海外穆斯林商人与明朝前期(1368-1505)的海外交通政策曾相互影响。洪武时期,由于明太祖在海外交通政策上推行勘合制度,曾促使海外穆斯林商人借助官方使节的身份开展对华贸易活动;永乐时期,海外穆斯林商人则把明成祖的“通四夷”政策引向西洋(印度洋)地区,郑和正是凭借了海外穆斯林的商业网络而使下西洋活动获得成功;宣德以后,明朝停止主动派遣使节下西洋,海外华人穆斯林则在中外海上交往活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与海外穆斯林的交往,明朝社会也形成了一个诚信守规、扶贫济苦、清洁卫生的的伊斯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中朝传统贸易规模较大、贸易关系发展比较稳定的一个时期.朝贡、使行、边市、海上四种贸易形态,构成了明清时期中朝贸易的基本结构.其中朝贡贸易是主导的贸易形态,边市贸易和海上民间贸易自由度较高,海上民间贸易在晚清时期取代朝贡贸易成为中朝贸易的主要形态.明清时期中朝贸易的发展,有政治上求稳定与经济上求利益的双重动力因素,推动着中朝贸易在宗藩封贡体制下缓慢发展.明清时期的中朝贸易虽然表现出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它维护了双方各自的政治地位和领土安全,有利于中朝关系的和谐稳定,在推动两国经贸交流良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20.
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明廷震恐,堂堂京师几于沦陷,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不仅反映了当时明朝政治、军事上的腐败无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战争,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定居民族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深刻地暴露了明朝奉行的对蒙政策的严重错误性,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里,民族之间的和平,是要经过怎样的剑与火的洗礼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