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普通话古入声字归调的分期及相关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新第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要讨论普通话古入声字归调的分期,必须首先知道现代北京语音从何时开始。遗憾的是,至今没有看到有人作明确的论断。但如果把古入声字归调不是归入平(阳平)、上、去三声而是系统地归入阴(阴平)、阳(阳平)、上、去四声作为一个标志,那就可以说,现代北京语音在产生《李氏音鉴》(1810)以前即已奠定,而《李氏音鉴》便是第一部比较全面地记录古入声字在现代北京语音中归调情况的专著。五十年前,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白滌洲氏作《北音入声演变考》,就以《李氏音悭鉴》为上限。确认了北音入声演变的现代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全清、全浊 相似文献
2.
杨曼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54-57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原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寿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古入声字在河南话与普通话中的调类分派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4):102-106
河南话较之普通话字的调类存在不同 ,主要就是古入声字在二者中的调类分派不同。根据有关资料和语音实际统计 ,全部常用 80 0来个古入声字 ,分派不同的约占 50 .2 %。这主要是前者阴平居多 ,约占总数的 56.2 % ,而去声仅占 13 .0 % ;后者去声居多 ,约占总数的 4 3 .6% ,而阴平仅占 19.4 % ;当然二者其它各个调类所含古入声字也均有不同。从多种角度进行的比较研究 ,可以给人较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据此掌握住每一个古入声字的普通话声调 ,对河南人学好普通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赵学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正确地辨识中古入声字对于古代汉语学习及方言调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入声字已消失的鲁西人来说,可以利用鲁西方言与北京话的比较,利用北京话声韵调的特点以及形声字声符等办法辨识古入声字。从鲁西人学习普通话的角度看,尚需记忆一些古代入声字,这又可以利用背诵押入声韵的古代诗词的办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李星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3):394-397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各大方言中的分化情况异常复杂,湘语的入声是所谓的"假入声",古入声字在湘语中的发展演变有着显著的特点.从湘语区选取了47个方言点,对今湘语入声的具体调值、调类情况,以及古入声字在今湘语中的分化做了一番探索性的调查研究,认为湘语的古入声字有三种分化形式:坚守型、中间型、四散型,并且以声母的清浊、古韵摄和今元音的长短为演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金小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
古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官话人声的消失是其声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官话人声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人声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逐渐普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越来越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官话人声发展中的上述规律,在重庆方言的发展演变中有其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7.
团风方言的入声是以 2 13的调值形成的一个调类。古入声字在团风方言中 80 %以上念入声 ,近 2 0 %出现归类异变即派入其他五声或存在涉及声调的异读。这些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内因有浊音清化等 ,而外因则主要是不同时期武汉方言的影响。文中对各类古入声字归类异变的大致时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团风方言入声的范围受权威方言的影响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8.
李慎行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39-46
通过对<诗韵新编>1293个古入声字的调查,参照<中华大字典>、<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注音释义和组词进行修补.结果表明旧入声字派入九道辙的四辙中,且平声字仅604个,其余689个仍为仄声.从而论证新诗韵九道辙亦适于今人作旧诗讲求平仄的需要,更拓宽了押平声韵的用字范围. 相似文献
9.
10.
王海燕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5):101-103
现今有些方言的古入声调类已经消失,古入声字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等调类中,这种变化对人们学习、掌握语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母语出发,借助与普通话的对比探求几条较为可行的判断方法,是快速掌握古入声字的捷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对自己方言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长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9,(2)
把平仄应用于诗歌中,早在格律谨严的近体诗形成以前就开始了,只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更加严格,更趋于固定罢了。古代诗人把中古汉语的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仄就成了汉字的不同声调在诗词格律中的专用名称。平,指的是中古汉语的平声(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仄,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个声调。中古诗人把平仄作为构成声律的对立要素,通过平与仄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获得抑 相似文献
12.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13.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3-18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也是特点):一是重视德治外交,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14.
陈淑静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关于入声韵与入声字韵母的关系,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试看近年来出版的两种著作的有关论述: 《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绥江、水富、陆良、云龙、剑川、洱源六县有五个调类,除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外,大多数古入声字自成体系,构成一个独立的调类——入声。不过,这些方言读入声的字,都不再有以塞辅音p、t、k(或p)作尾音的入声韵母,而是读作单元音或复合元音韵母。 相似文献
15.
朱东根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24-128
日本语对汉语入声字的转读和中古汉语语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语音读单个入声汉字时有两个特点:一,读成双音拍;二,第二音拍通常是くつきち与四个假名之一,带有入声汉字的标识性质,并和中古汉语入声字[-p][-t][-k]三种语音韵尾之间有对应转读之关系。两个日本汉字组成一个单词时,如果前一个汉字是汉语入声字,那么,该汉字的第二音拍有时候读成促音。入声字转读也存在一字多音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付新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17.
杜书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Z1)
艺术形象作为情感与认识的统一上面我们分析了艺术形象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指出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艺术形象内在要素所作的考察。但是,艺术虽然包含着认识(这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却又不仅仅是认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认识同时也是情感。因此,艺术形象不仅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据《唐律疏议》探讨了唐代礼制中几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唐礼与唐律的关系以及有关丧服的问题,并就古礼与相关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时贤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20.
王光东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近代文学史上的王国维虽然看到了传统封建文化的腐朽性和现实生活中“人”的悲剧性命运,但他并没有能够把个性生命的自由精神充分地在社会中爆发出来。在新文学运动的初期,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与王国维不同的是他们在腐朽的社会环境中,以人的个性自由和社会的科学民主为行动目标,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启蒙运动,他们以对封建传统精神决绝的否定态度,打开了中华民族通往世界文化的大门,在这一文化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所有内容,几乎同时涌进了中国这块古老的区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那种反叛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