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系统剖析中国企业对企业伦理建设的态度以及企业伦理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内容及方式方法,提出(1)企业伦理建设是中国企业适应21世纪日益开放和经济一体化要求的必然选择;(2)企业伦理建设应宜早不宜晚,宜真不宜假;(3)企业伦理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服从和服务于“成人达己,共生共存,多样协调”的企业发展终极目标;(4)企业伦理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和发展起一整套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终极目标的、适应当前企业生存环境、植根于民族文化、并为员工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价值体系;(5)企业伦理建设要强调社会公义与集体利益;(6)企业伦理建设的方式方法选择要坚持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围绕企业的战略与企业伦理建设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来论证企业应该如何协调企业伦理建设与企业战略二者关系,提出企业伦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朱金瑞 《中州学刊》2007,(1):144-148
企业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探索基本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同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失德现象的大量出现,引发了学者从伦理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野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对我国企业伦理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既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管理与企业伦理建设唐能赋现代企业既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伦理实体。企业管理和企业伦理,是我国现代企业建设中的两个突出问题。在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企业管理模式?怎样进行企业伦理建设?既是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中的...  相似文献   

5.
孙建中  王胜洲 《河北学刊》2004,24(5):205-208
中国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的伦理问题 ,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转轨、法制建设滞后、企业伦理教育薄弱。因而 ,推进中国企业伦理进步 ,就必须构建完整的企业伦理制度和规范体系 ,树立良好的企业伦理观念 ,强化市场经济法制规范 ,注重企业家的人格塑造 ,吸收借鉴中国传统伦理精髓 ,从而实现中国企业伦理的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雷 《兰州学刊》2008,(7):15-18,147
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家族主义分别对其所属的企业伦理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形成了相应的企业伦理模式。从处理群己关系的价值观角度看,三国的企业或者强调个人利益,或者强调集团的利益,或者强调家族的利益,不一而论。克服家族主义企业伦理模式所固有的消极因素,借鉴美国的个人主义企业伦理模式与日本的集团主义企业伦理模式的积极因素,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企业伦理模式,是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的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企业实践对企业伦理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企业伦理本质上就是企业行为道德和企业实践精神。因此有理由把企业行为、企业实践看作是企业伦理的历史源头和逻辑起点。研究企业行为和企业实践,剖析追求赢利作为企业行为的实质内容和竞争、协作作为企业行为的主要形式,揭示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从而才能展开对企业伦理的分析,沟通哲学家、伦理学家与企业家对话的渠道,促进企业伦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伦理道德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力  齐善鸿 《学术界》2005,4(2):245-248
本文从企业竞争的性质、商誉、道德投资、道德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伦理道德的特殊效用和价值等角度 ,剖析了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内在机理 ,指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在于卓越的企业伦理理念和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企业伦理的理论基础企业伦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经济伦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道德行为的学科。企业的伦理意识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实践和表现,所以不同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都可以作为企业伦理建构的资源。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古代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直至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人都把研究道德诸问题视作己任,这些思想是今天我们建构企业伦理的宝贵文化资源。西方学者也非常关注伦理问题。19世纪以洛克为代表提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紧扣时代的脉动,经历了自发起步、自觉丰富和深入创新三个阶段。在新时代,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体现着更为鲜明的特点。对我国企业道德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新型政商关系中政府的伦理作为、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企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及企业道德实力评价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企业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术界对企业伦理的研究应着力彰显中国特色、拓展研究内容、加强实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12.
刘淑芳 《学术界》2007,(1):146-150
公司融资结构的变动决定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间的分配,决定着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经营者约束和激励的强度,这必然会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激励效应、信息传递效应、控制效应;并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接管市场以及代理权竞争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法人所有权的内容,理论界有多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权分立”,即对于国有企业的资产“国家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这一观点通过国务院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产生了法律效力。该立法的实施在企业改革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阶段曾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却与法人所有权理论相悖。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法人所有权,即法人对其财产享有所有权,而非经营权,才能真正保障企业法人对其财产的自主支配权。  相似文献   

14.
根据76篇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文献的研究结果,运用元分析技术,再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克服单一研究中存在的样本代表性不够或样本量不足等问题.首先汇总估计企业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在结构、关系、认知三个维度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而运用回归分析,在控制社会资本不同维度的相关性后,检验不同维度的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对强度,结果表明: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在内部社会资本中,认知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明显大于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论企业的理念性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被视为知识的实体,是知识的仓库和源泉。以知识为基础的公司理论认为企业是个人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运用以达到商业目的的一种组织。企业作为知识库应该包含哪些种类或内容的知识,就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企业知识的初步探索性研究,在将企业知识划分为操作性知识、协调性知识和理念性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企业的理念性知识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企业的理念成为知识的可能、企业理念性知识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企业理念性知识的内容和构成维度以及在企业中理念性知识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因为现阶段公司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履行普遍缺失,这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目前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必须在公司治理中加强社会责任法制建设,增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7.
控制权市场微观结构视角的公司治理理论作为对传统企业理论研究的深化,借助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工具对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进行了拓展,针对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配置和调整的过程细节,准确描述了股份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情形下股东内部控制、要约收购、接管竞标等不同控制和治理机制的实际运作,对信息不完全和存在交易成本条件下的控制权市场交易展开分析,从控制权市场微观结构视角阐明了股东对管理者实施有效控制的机制、策略和条件。股权控制权市场的行为金融问题、股权控制权市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和股权控制权市场中的法律保护与管制政策设计问题将是未来该领域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十分必要。针对我国企业风险意识差、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人才匮乏等问题,应采取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健全风险管理系统,培养高素质风险审计人员,做到使企业风险管理经常化、制度化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管理在具体实施后其效果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产生“企业文化效应”。内指向的企业文化效应属于反馈效应,外指向的企业文化效应可以看做市场效应。企业文化的演化与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都有直接关系。企业文化的内生性,可以通过管理思维、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四个不同范畴做具体分析。企业文化的外生性,可以通过社会环境、自合闭体、历史影响三个不同范畴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小溪 《河北学刊》2007,27(4):179-181
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已被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公司法》明确规定下来。该制度虽被称为"公司人格否认",但却是以无视公司人格的方法,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因此,它实际上是《公司法》的一项补充性制度。本文在对公司法理论及国外司法实践进行考察后认为,在中国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公司人格否认需要得到相当谨慎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