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建立后,“中兴”问题便是朝廷及士人争论不已的焦点问题.南宋“中兴”始于何时,迄今未能统一,有持“高宗中兴”论者,有认为“孝宗中兴”论者,亦有称“高孝光宁四朝中兴”论者.通过分析高宗和孝宗两朝的社会状况可知,高宗一朝长期面临“外患内忧”的尴尬处境,孝宗即位后“内修外攘”之策造就了“乾淳盛世”,南宋方渐现“中兴”局面.  相似文献   

2.
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太学正、国子博士、建王府教授等,孝宗朝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拜右丞相,有《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相似文献   

3.
辽圣宗耶律隆绪(971年—1031年,983年即位)之能诗,明确载于《辽史》和《契丹国志》诸书中。《辽史》所载颇为简略,卷十《圣宗纪》云: 帝幼喜书翰,十岁能诗。《契丹国志》所载则比较详细,卷七云:  相似文献   

4.
《卷八·和帝纪》(中兴元年秋七月)丁卯,鲁山城主孙乐祖以城降。(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113页,下同)按:是月癸巳朔,无丁卯。考上文出辛亥,为月之十九日,下文出己未,为月之二十七日。辛亥与己未之间有丁巳,为月之二十五日,此“丁卯”,或“丁巳”之讹。《通鉴》卷一四四记此事于丁巳日,是也。《卷八·和帝纪》(中兴二年)夏四月……丁卯,梁王奉帝为巴陵王,宫于姑熟,行齐正朔,一如故事。(第114页)按:据《梁书·武帝纪中》、《通鉴》卷一四五、《南史·梁本纪》,萧衍于是月丙寅已即皇帝位。是月己未朔,丙寅月之初八日,丁卯月之初九日。此仍…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36-140
宋孝宗之有作为堪称南宋诸帝之首,他即位后为彻底扭转高宗时期对金屈辱的投降路线及文弱苟安的政治风尚,积极展开了一系列拨乱反正、重整朝纲的改作,使孝宗朝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积极进取的"新气象"。此种"新气象"对于重振南宋士气和政风、重塑宋金关系及造就孝宗朝"乾淳之治"的局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芾佚诗一首 宋林表民编《赤城集》收吴芾《朱氏旌表门闾碑》一文记载,淳熙二年(1175)孝宗以太上皇高宗寿登七秩,赦告天下,旌表孝行节义著于乡闾者,台州守臣尤袤奏临海县贡士朱伯履妻陈氏之节行于朝,次年诏陈氏特封安人,旌表门闾.  相似文献   

7.
在南宋孝宗时期,《新安志》的编纂历经罗愿复得《祥符图经》之前、之后及赵不悔知徽州三个阶段。而罗愿的修志准备,最迟从乾道五年(1169)作《附汪王庙考实》已经开始,至乾道九年赵不悔知徽州后,全面展开,并于淳熙二年(1175)修成。因此,《新安志》的编纂历时数年,甚至更长一些,淳熙二年只是个修成的年代,而不是开撰的时间,更不是在这一年内完成的。这有助于反映《新安志》编纂的完整历史,并且透露出罗愿修志的观念和目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以谋逆罪逼高宗废太子李贤,高宗命宰相薜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审理此案,想宽宥这个家国之寄的太子,但已无能为力,太子最终被废,事实上,唐高宗的皇位这时已经引起了大臣的担忧.开耀元年(681年),少府监裴匪舒造镜殿成,“上(高宗)与仁轨观之,仁轨惊趋下殿.上问其故,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适视四壁有数天子,不详孰甚焉!上遽令剔去.”(《资治通鉴》卷202)从刘仁轨这番借题发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唐高宗当时的处境.人们往往根据高宗遗诏来证明高宗对武则天至死不渝的信任,这种看法大可怀疑.高宗病危之机,武则天  相似文献   

9.
《竹书纪年》非伪书辨吴晋生,吴薇薇《竹书纪年》(又称《竹书》、《纪年》、《今本》等)是春秋战国晋、魏史官所记之史书,是我国古代唯一留存的一部编年通史。此书第1卷开篇追记黄帝、颛顼、帝喾三帝之史事,但无确切的纪年;第2卷记帝尧、帝舜二帝之史事,自帝尧元...  相似文献   

10.
前言南宋政治史在宋代政治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人们对南宋政治史的研究多集中在高宗、孝宗两朝、宋金和战以及南宋后期宋元战争方面。而光宗一朝,因时间较短,常为人们所忽视,故对其研究比较少,对该朝宰相留正的研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隋代年祚不永,38年而亡,然却两修隋律。《隋书》卷33《经籍志·刑法篇》载,“《隋律》十二卷,隋《大业律》十一卷”,其十二卷之《隋律》修之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史论有别于其子隋炀帝杨广大业初更修之隋律而称之为《开皇律》。 从开皇初(581)到大业初(605),隋律更修时间之隔不过二十余年。那么,隋炀帝于“祖法”更化何以如此之速呢?《旧唐书》卷50《刑法志》载:“隋文帝参用周齐旧政以定  相似文献   

12.
卷二二《王昙首传》帝示僧虔古迹十一卷,就求能书人名。僧虔得人间所有,卷中所无者,吴大皇帝、景帝、归命侯书,桓玄书,及王丞相导、领军洽、中书令珉,张芝、索靖、卫伯儒、张翼十一卷,奏之。又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602~603页)按:十一卷,《宋书》作十二卷,中华书局校点本  相似文献   

13.
《卷一·宋本纪上》玄复挟天子至江陵 ,因走南郡 ,太守王腾之、荆州别驾王康产奉天子入南郡府。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8页 )按 :《通鉴》卷一一三云 :“(元兴三年五月 )玄挟帝单轲西走……己卯 ,玄与帝入江陵。冯该劝使更下战 ,玄不从 ,欲奔汉中就桓希 ,而人情离沮 ,号令不行。庚辰 ,夜中处分欲发 ,城内已乱 ,乃与亲近腹心百余人乘马出城西走。……辛巳 ,荆州别驾王康产奉帝入南郡府舍 ,太守王腾之帅文武为侍卫。”乃详记上事始末。《建康实录》卷一一亦载是时事云 :“己卯 ,桓玄自江陵逃汉中。荆州别驾王康产、南郡相王腾之奉…  相似文献   

14.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15.
正《明世宗实录》凡566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讫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始修于隆庆元年四月,由徐阶任总裁。神宗即位,改命张居正等续修。万历五年八月修成。是书记载了嘉靖一朝的诏敕、律令、礼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大事,是后世人们了解和研究此段历史最为系统、最为重要的基本史料。并且该书也得到了后世史家极高的评价。清代学者徐乾学曾对明诸朝实录给予概论,认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  相似文献   

16.
袁枢字机仲,南宋前期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终年七十五岁。他编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对历史学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大约在魏晋“五胡乱华”之时,袁枢的祖先由河南汝南一带避乱南迁,至南宋时已定居福建建安了。由于受到先进文化南移的影响,建安地区已是“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康熙建宁府志》卷五),文化已很发达。袁枢从小受到文化熏陶,据说,八岁时就在屏间题了一首诗:“泰山一叶轻,沦浪一滴  相似文献   

17.
《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以下简称“长兴讲经文”)原卷编号伯3808。由文中“适来都讲所唱经题,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序品”,卷末题“仁王般若经抄”知,此文叙讲之经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和《敦煌变文集》均视为变文之一种。“长兴讲经文”开首即由法师以一段骈文与一段韵文“颂圣”,并表明讲经的目的:“愿赞金言资呈寿,永固金石唱将  相似文献   

18.
范成大,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生于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六月,卒于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四年九月(1126——1193),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  相似文献   

19.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正> 就船山《说文广义》之特色、成就及地位,抽作《试论〈说文广义〉》(载1984年第二期《船山学报》)曾有所评论,至于其局限不足,因限于篇幅,只得留作今日小议。就书论书,《说文广义》之缺陷与不足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片面性卷二释“莱,”“本义为荒草,与蓬并生于芜秽之地,唐人乃以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