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村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制度安排影响农村改革进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滞后却阻碍了农村改革。因此,只有加强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注重非正式制度的改造与培育,促进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地区社会经济良性互动,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实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会的相容,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才能获得积极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荣刚 《唐都学刊》2005,21(5):112-115
中国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下金融控股制度演进的主体动因是追求垄断利润、创新空间、规模经济和资产弱专用性,金融机构利益先占和战略布局、管理机关有限默许共同形成了需求诱致型与中间型制度变迁的全面综合的制度变迁逻辑,提出金融控股应通过外在制度移植式变迁与核心制度创设式变迁的全面综合,实现金融控股的重生。  相似文献   

3.
叶国平 《社科纵横》2007,22(5):10-12
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构成,非正式制度因素对于制度的实施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推进非正式制度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演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累积的过程,因此加强非正式制度建设,应该考虑意识形态变迁的特点,注重用和谐社会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引导社会思想意识,重视正式制度变迁对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强制性推动作用,积极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融合,循序渐进地推进非正式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是大国且土地市场不完善,为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流转,俄罗斯法大幅缩限了终生继承占有权、土地永久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适用范围,建立了以土地租赁权为中心的土地使用新制度。土地租赁的优点是能够在土地市场中以非正式的交易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流转,较少受到复杂的土地交易规则和登记程序的影响,特别适合俄罗斯国情。比较中俄土地使用制度的立法现状,俄罗斯经验有助于改进我国土地使用立法工作,具体包括:设计和构筑以土地租赁权为中心的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摒弃土地使用权利非债权即物权的传统思维,土地承租人可以自由处分全部或部分租赁权,只须告知土地出租人而无须征得其同意,站在"大国"国情的认识基础上创新我国土地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国家的抵押制度相比,俄罗斯的抵押制度在形成过程和演化形态上独具特色,是了解俄罗斯民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抵押制度跨越物权法和债权法两大领域,自其形成以来一直是俄罗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俄罗斯抵押制度形成和形态的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俄罗斯社会经济变革中抵押权和各阶段相应的立法演变过程,进而总结各个历史阶段抵押权的基本特征,以展示俄罗斯民商法中一个具体领域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其他国家抵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东北振兴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西  和军 《求是学刊》2006,33(6):50-55
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东北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产权制度、市场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正式制度变迁相对落后,这与东北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相对不支持正式制度变迁有关。通过比较东北与国内发达地区正式制度变迁、东北与浙江文化及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差异,可以证实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创新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论外在制度创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外在制度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 ,不同利益集团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强势利益集团主导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重新界定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博弈乃至斗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更适合于分析外在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引起外在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初始条件、核心决策层的偏好与利益、利益集团的构成结构与力量对比、利益集团博弈方式、公共决策形式、形成公共社会决策力的共识与共有理念等六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民主建设主要是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制度转型。政治学借鉴经济学和医学研究将这种制度转型称为"制度进口"或"制度移植"。目前西方制度移植研究主要聚焦在被移植国的制度构建上。西方学者不仅关注移植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可能性,而且研究制度移入对象国的具体形式。现有西方研究多数指出民主和宪政是冲突后国家建设的核心,不仅有利于民族国家重建,也有利于与邻国建立和平关系。不过,部分西方学者指出,小布什政府强行推进西方民主践踏了全世界人民对民主的信任,损害了美国作为民主"推进者"的形象。美国应该反躬自省,加强国内民主建设。原苏东地区国家的民主建设面临三重挑战,现有研究对这些挑战的论述过于简化。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转型必须考虑"接受国"的自身特征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9.
体制变迁、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是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三大因素。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应处理好制度变迁、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其中政府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正确界定政府的角色,并相应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新观念,改变体制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错位和缺位问题。俄罗斯政府部门要以优化创新环境和弥补市场缺陷为己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在俄罗斯未来的技术创新中发挥战略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与绩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伟尧 《社科纵横》2004,19(1):24-25
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中外对比以及过程分析 ,本文以为我国的经济体制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滞后已成为束缚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率的重要原因。因此 ,加速市场化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在经典的制度变迁理论中,由制度均衡推不出内生的相对价格变化;在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循环流转的静态经济不可能产生企业家.然而,这两种理论的融合能够逻辑地得出如下结论,即制度变迁是企业家有目的行为的无意识的结果,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交织在一起的,技术创新能够实现须以制度创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由于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缺失,使得非正规金融异常重要。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在本文中,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变迁的原因、主体、动力和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亮 《社科纵横》2007,22(6):6-7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的改造与更新,也包括非正式制度的扬弃与重建。从创新的角度分析研究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制度障碍,并且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甘肃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制度均衡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市场化过程实质是制度变迁过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在此变迁中,劳动关系制度均衡是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平衡,劳动关系行为均衡是指劳资双方博弈力量均衡,均衡才能真正保证劳资利益和谐。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是劳资关系失衡,因此政府应该依据弱势劳动者的现实需要,增加与倾斜对弱势劳动者的制度供给,转变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制度变迁方式,构建政府嵌入型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以达到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焕红 《浙江学刊》2003,(2):153-157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具有生存特质和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制度非均衡状态和潜在利润希冀所形成的制度需求,将诱致制度主体进行制度变迁,从产权结构一元化到多元化、内部产权边界混沌到清晰化、流量产权虚置到动态化、产权封闭性到开放性;但由于制度变迁主体、非正式制度安排、传统家庭制度、信任制度缺乏的制约,其变迁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本文结合浙江省家族企业发展的实践,根据对乐清的实地调查,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需求诱致与供给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度变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发以来的20年 ,是浙江走向市场经济的20年 ,概括浙江制度变迁已经取得的进展 ,其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在制度创新需求与实际制度供给均衡点的区间选择产权制度的安排 ;(二)制度变迁是在创新成本最小的地方开始突破和实施 ;(三)以混合型的制度变迁路径为模式特征 ;(四)制度变迁围绕塑造新的市场主体展开 ;(五)以诱致性创新为主动力的创新动力结构。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农地私有化改革确立了农地私有产权的合法地位,但是就农地能否买卖一直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就使原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职工所获得的只是写于"纸"上的土地所有权.土地的不可交易性使俄罗斯农地资源在改革初期并未得到合理的配置.2002年颁布的<饿罗斯农地流转法>为农地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农地流转数量在<俄罗斯农地流转法>颁布后不断增加.而后,俄罗斯又制定了与农地流转相关的地籍管理的法规,使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降低.上述法规的制定促进了俄罗斯农地流转,为俄罗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依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及创新思路,提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我国应该构建由"三核心"构成的正式制度支持系统和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组成的非正式制度支持系统,强调农村人力资源、政府等各个制度创新主体在制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次序与层次上逐步推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创新。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包括:在思想意识层面上中央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在法律政策层面上要完善法律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司法援助保障体系;在发展战略高度上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在资金筹措机制上形成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重视农村土地转让的收益。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制性创新,另一种是诱致性制度创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定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中国的经济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非正式制度安排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包括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俗、文化传统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影响了中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选择,强化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性,它在一些方面延长了改革的时滞,另一些方面又促进了改革方针政策的顺利推行,有些非正式制度促进了经济绩效的提高,有些则干扰和降低了改革的绩效。说明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既要加强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创新,也要注重非正式制度的改造与培育,必须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创新与我国国情与优秀传统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改革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