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作为新中国首位出国表演刺绣的艺人,致力于苏绣艺术在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郝浪 《百姓生活》2014,(1):46-47
昔日绣娘,如今成了创业明星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自古拥有苏绣之乡之称的江苏苏州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镇湖刺绣的兴起,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盛产蚕桑有关。镇湖地处太湖一隅,交通不便,农闲时,心灵手巧的镇湖女人纷纷拿起银针、丝线,刺花修被,贴补家用。镇湖刺绣来自民间,源于生活,历史上的镇湖刺绣,大都以日用绣品为主。  相似文献   

3.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以精妙绝伦的绣工、活泼多变的针法、丰富多彩的形象著称。苏州号称拥有10万名绣女,其中刺绣技艺出色的3万名绣女集中在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刺绣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刺绣被称为“做生活”,“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一带农家的真实写照。我走进绣女们多彩的内心世界,记录下她们痴情于苏绣艺术、不懈跋涉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沈寿绣举隅     
沈寿(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人,是近代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她一生从事刺绣技艺研究与刺绣艺术教育工作,对苏绣以至对我国刺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她一生创作了不少刺绣作品,除流失到国外的,国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馆都有收藏,作为一级文物加以保管。遗憾的是她后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她的成名之作,如《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苏像》、等,都作为礼展品和商品流出海外,对我们全面研究她的技艺特色和演变过程,增加了困难。本文仅就苏州博物馆藏的六幅沈寿绣,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匕用于服饰到宋代,苏绣趋于成熟阶段,生产已具相当规模,机房林立,品种繁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及至明清,苏绣发展步人全盛时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以“精、细、雅、洁”著称。清代官中享用的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州,苏州因此被誉为“绣市”。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大师沈云芝创新了“仿真绣”,把刺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慈僖70寿辰时,沈云芝所绣的8幅祝寿作品深得慈禧青睐,放手书“寿…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例如:刺绣、戏曲、古代建筑……中国有精美的刺绣,中国的刺绣分为湘绣和苏绣。先讲湘绣吧!湖南的湘绣很有名,在益阳湘绣店里有许多精美的作品。有的绣着可爱的小猫,有的绣着年轻的姑娘,还有的绣着撑开的大伞、一面面五颜六色的彩旗……江苏的苏绣也很有名哦!那店铺里也有让人入迷的苏绣。比如:一块块美丽的彩石、一片片翠绿的叶子……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其中的赵州桥很有名气。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  相似文献   

7.
康宁是重庆第一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刺绣作品既有蜀绣的传统,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文对康宁刺绣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并从构图、造型、用色、技法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康宁刺绣题材丰富;在构图上主要以“中心式”为主;人物题材刺绣多以“美女”造型为主;用色上除了追求仿真外,喜好用红、橙、绿等颜色;在刺绣针法上,她不拘泥于传统针法,不断开发新的刺绣针法,在原有的蜀绣针法基础上,又独创了“双扣针”技法,使其呈现出更为独特美妙的视觉效果。这些艺术特色体现着康宁刺绣特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其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蜀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出自宋徽宗笔下的国宝级千古名画《腊梅山禽图》被静静地珍藏。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要想看到这幅价值连城的作品要远要重洋,跋山涉水。而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术家"以针作画",巧夺天工般的制作了《腊梅山禽》的苏绣作品,其细密的运针、层层的加色,将宋徽宗笔下笔调老道、结构严谨的鸟儿绣制出毛羽柔顺而丰满、树干浑厚而极富质感的感觉。在"天工雅清—苏州刺绣研究所刺绣作品晋京展"上,由苏州刺绣研究所携带的这幅苏绣作品来到北京爱慕美术馆,将宋徽宗的千古名画"以假乱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明清以后,各地生产的刺绣品,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以其独特的面貌著称于世。此时刺绣工艺已发展成熟形成了苏、湘、粤、蜀四大著名地方绣种派别,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巴渝民间刺绣是优美纯朴的乡土刺绣艺术的代表,巴渝民间刺绣艺术民俗特征突出的表现在:一、刺绣存在表现的方式上——是伴随着生活实用而存在的,刺绣制作主要是在服装、被面、床单、帐幔、枕套、鞋帽、背娃带、背包等之上;二、刺绣图形纹样造型上——有明显的环境地域性、寓意体现出纯净的乡土平民性、象征中的世俗生活理想性、造型风格的自然真实性、布局结构的雅俗共谐性。  相似文献   

10.
濒江临海的江苏南通,人杰地灵,享有"近代第一城"的称号。近几年文化大发展,从苏绣基础上传承与创新的沈绣艺术,有效地提升了南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钓鱼台国宾馆招待首次来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晚宴上,向奥巴马赠送了一幅精美的中国沈绣《奥巴马总统合家欢》,这份出自南通沈寿艺术馆刺绣艺术大师之手的特殊国礼,让奥巴马总统惊叹不已;同样,2012年3月,当现任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接到沈绣《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的国礼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1.
陕北佳县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巧老太,她就是63岁的郭佩珍。 这位不识一字的老太太,却对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受母亲影响,从8岁开始她就开始剪窗花、捏泥人、学刺绣。学一样,成一样。尤其对剪纸艺术,更是精益求精,苦学五十来年,功底深厚。她的作品有大有小,风格独特,大到长10米,宽1米;小到0.25平方厘米;其人物、动物、花鸟虫鱼皆栩栩如生。代表作有《清明图》、《百猫图》等。1990年她的作品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剪纸大奖赛,深受好评。同年9月她将17件剪纸作品  相似文献   

12.
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粹,它是华夏古老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国刺绣历史进行考证,梳理出刺绣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刺绣的传承、衍生、变异加以分析,旨在让年轻一代了解刺绣的传承脉搏,把握刺绣发展的方向,以史为鉴,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思辨的眼光来探寻刺绣的未来走向,继续焕发出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发绣是苏绣中别具一格的绣品,它以发代线,利用其本身黑、白、灰、黄、棕等自然的色体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不同针法刺绣作品,图像生动、活泼、雅致,针迹细密,对比鲜明。东台发绣用材奇妙,工艺精湛,古朴典雅,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具有浓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中国女装一直与刺绣艺术有着不解之缘,而当代旗袍的设计,更是将乱针绣艺术元素得到充分的应用。本文在对乱针绣艺术及旗袍礼服刺绣装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乱针绣艺术元素在旗袍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贵州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当代人称为明代“活化石”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传统服饰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从屯堡妇女服饰的领口、大襟、袖口到鞋子、袜底、鞋垫、帽子,以及供小孩用的背扇、肚兜和口水兜都布满了独特的刺绣,这些刺绣构图完美,内容寓意深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来了解、研究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让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这一枝服饰艺术奇葩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16.
周丽 《老友》2015,(4):47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和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一、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具有古色古香而又华美精致、经久耐用且具有较强的浮雕感的视觉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尾绣只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通过原始而古老传统的方式代代相传与发展着。现今,电脑绘图、刺绣等高科技在刺绣中的应用,新材料的出现,使马尾绣刺绣技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特色刺绣品的出现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马尾绣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必须要解决新技术、新材料使马尾绣的民间艺人减弱原始创作的天然进取性、马尾绣艺术品易失去纯朴、雅致的特点等问题,使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8.
刘宇浩 《源流》2023,(11):34-35
<正>纳雍县猪场乡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纳雍县猪场乡湾子村。该合作社负责人黄梅从小就在湾子村长大,八九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习蜡染刺绣,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实践,使她成长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传承人。推动苗绣产业发展初见黄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率真。她所居住的湾子村属于歪梳苗支系,蜡染制作和苗绣加工的历史悠久,当地人尽皆知。  相似文献   

19.
杨守玉女士既有深厚的传统刺绣功底,又有绘画基础,她也在思考着刺绣改革。吕先生的点拨,使心有灵犀的杨守玉茅塞顿开,她接过先生手中的针,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使乱针绣技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930年,她的乱针绣作品《儿童》、《少女》、《美女与鹅》等在正则女校展出。画面上看似紊乱,全无传统刺绣的工细,但真  相似文献   

20.
细说瓯绣     
温州瓯绣源远流长,据瑞安出土的北宋文物,可以考证瓯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瓯绣是浙南一带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瓯绣还有浙江“三雕一绣”之称,温州“四瓯”之誉,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宋时期,温州地区的刺绣只用来美化服饰。咸丰三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