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澄 《船山学刊》2005,(2):41-43
<中华儒藏>编纂工程,作为一项填补我国典藏空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已由北京大学牵头正式启动.在儒、释、道三家中,佛学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佛藏>,道学在唐代也有了我国最早的道教总集<开元道藏>,而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学,两千多年来却一直没有一部文献典籍汇编大全--<儒藏>.自明清以降,许多学人都引以为憾.据考证,纂修<中华儒藏>之事,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湖湘学人孙羽候,乃纂修<中华儒藏>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藏外道书》20巨册,已由巴蜀书社出版,收录数百种道书,内含不少孤本、珍本及古佚道书,配合《道藏》,为道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其中尚有不少问题,尤其是该书对《永乐大典道经勾沉》,辑佚之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为了避免以讹传讹,特予揭示。《藏外道书》第一册辑录《永乐大典》道书26种,其中20种有问题。1.本是佛经误认为道书者一种:《生经》,也称《佛说生经》,内容为《佛说那赖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从哲学角度研究<老子>之"道"的几类说法,指出以"反向格义"的方式来研究"道",虽然加深了我们对于"道"的认识,但是存在各有其理的问题,而且"道"的言说这个意义也难以贯通于其中.其最大的弱点是将<老子>中"道"的诸种含义视为一个共时性的思想对象,以求贯通,但是<老子>的作者未必有这种想法.如果从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角度探讨与"道"相关的"精"、"一"、"德"、"言说"、"道路"等概念,则可以发现"道精"、"道一"、"道德"、"道说"、"道路"之间存在思想关联,但"道"的这几个维度是历时发展而出的.然而<老子>中"道"的诸种意涵之间的思想联系早已被今人所遗忘,人们反而乞求从诸种意涵之间寻求一个共时性的可以通约的解释,这恐怕是一种不适当的想法;应该从哲学史的路径,从历时性的角度去把握<老子>中"道"的各种意涵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豳风》说     
清人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有《<豳风>说》,略谓: 鲁无风,《豳风》犹鲁风也。周公治鲁,尊尊而亲亲,故鲁虽弱,有先王遗风。他日,夫子曰:“鲁一变至于道。”又曰:“吾舍鲁何适矣?”盖此志也。以《周南》始,以《豳风》终,始终以周公也。解放前,徐中舒先生也主此说。他曾有《<豳风>说》一文,其副题为《兼论<诗经>为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文中广列论据以证。我不同意张、徐二人之说。《诗经》之有风、雅,据我看,《诗大序》的说法是对的:“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也即,风诗是一个地方政权统治  相似文献   

5.
罗松涛 《北方论丛》2005,(2):123-127
海德格尔对诗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其后期论著中(20世纪30年代以后),诗总是能成为他所要表达之思想的传神之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的几篇演讲或论文中海德格尔关于诗之"语言"乃至全部语言(道说)的沉思,我们将发现,海德格尔不仅洞见到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人们语言观上的烙印:将语言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工具来使用,而且,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语言是自行道说的,它揭示出了那自身遮蔽着的"存在"(sein).实际上,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相似文献   

6.
诚是周濂溪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为了重塑儒学以人伦为本位的人学,建构儒学的思辨哲学,以应对佛、道的挑战,周濂溪以<周易>经传思想重新诠释了诚作为人伦之本的哲学依据,以<易>理赋予诚多方面的含义,并以之建构了诚的修养论.周濂溪诚说的理论建构,体现了鲜明的<易>理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说参请作为宋元说话的重要一支,其内容及形式俱无法考实.而从<水浒传>源头之一的<花和尚>话本中,可以大体推断"说参请"艺术的情形.<水浒传>中的参禅对话与机锋接引的描写,还有禅宗预言偈、禅宗下火文及禅宗辞世颂等语录文体的存留,都是"说参请"面貌具体而鲜活的纪录.  相似文献   

8.
圆测作为唯识学大师,在此方面著述甚多,但其流传至今的唯有<解深密经疏>.在此著中,圆测对唯识学的根本经典之一<解深密经>予以了较有特色的诠释.他虽以玄奘唯识新学的立场为主,但能以合理的方式对待真谛唯识旧学,反映到此注疏中是对后者常有正面引述.在对<解深密经>的有无说的诠释中,也是如此.不过,具体到对三自性说的诠释,则基本采用唯识新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师说>一文的开头即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于其中的"道",人们向来将其单纯解释为儒家学说、孔孟之道.认为"传道"中的"道"含有"孔孟之道"之义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若将其单纯解释为孔孟之道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评周相录的"逻辑"与"利刃"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是否舍乎逻辑,要考察最终推出的结论是否更合理或更接近真实的面貌.周相录认为"<(长恨)歌>是一把解剖封建制度的利刃",提出了耸人听闻的"利刃"说,无视公元9世纪的社会环境与白居易忠于皇室的主观因素及<长恨歌>"婉丽多情"的文本特征,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艺术逻辑.周相录指责<白居易<长恨歌>研究>提出"有情"婉讽主题不合"逻辑",主要指责是,把"<长恨歌传>版本考略"放在综述部分讽谕说后面有问题,综述部分分类不合"逻辑",在介绍讽谕说、爱情说的时候涉及到双重、多重主题说等,本文针时这些指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1.
张永刚 《兰州学刊》2005,1(5):304-305,296
<搜神记>通常是以"志怪小说"的名目为人们所接受,但事实上在<晋书>、<隋书>、<旧唐书>中都被列为史部"杂传"一类.由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出发追溯其为"杂传"之因由,并通过探讨干宝之经史观,认为<搜神记>足可为当时社会世相的实录.  相似文献   

12.
从宇宙演化论或生成论的角度来理解<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实际上,<老子>的"道统有无"说及"道论"主要是一种存在论而不是宇宙论,<老子>的"道"也主要是由人的思维对存在作出本原性思考而得到的一种认识,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最终根据;而这种本原和根据又体现为多层次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伪史《汉法本内传》与佛道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法本内传>是一部成书于佛道论争异常激烈的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伪史著作.它不但完善了汉明求法这一传说,而且融入了另一部佛教伪史著作<周书异记>的主要内容;既继承了这一为时人信服的佛教来华传说,又突破了其原有的主题,增加了佛陀先于老子、佛教优于道教的信息.在叙述佛道斗法时,<汉法本内传>借鉴了佛经中佛陀与六师外道斗法的叙事框架和结构.<汉法本内传>中还有明显的佛道论争和佛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部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整体.相互独立指五个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不能相互代替.互成整体指五个单元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如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寻求"理想之文".  相似文献   

15.
文本建设在明末清初的基督宗教传播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清初张星曜、洪济的护教著作<辟略说条驳>为个例,讨论其言说风格与身份意识,旨在说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以及基督宗教传教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郭店简《尊德义》等相关文献为我们理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本真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方向.近年的相关研究,略偏重和纠结于“知”与“强”的对应关系,多从单纯治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古汉语中为一典型的兼语句式.这两个使令动词后加兼语、加谓词性词组构成的兼语句子所表示出的,乃是两种不同的教化方式.“知”与“强”二字亦并非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民可使由之”之“之”,既非指“民”,亦非指“王”,而是指“王教”、礼乐或“道”.此道、礼乐,是统治者和天下百姓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而王与民当共由之.旧注理解“民可使由之”的“王教”论域,更接近于问题的本真.《尊德义》通过“道”的本体义与随从、引导诸义间的内在意义关联性,揭示出了其德教原则的形上学根据.“使由之”或“使道之”这种为政、教化的方式,其精神本质就是要把“民”先天所本有的“道”在民自身中实现出来,而其实现的途径,则是“德教”.儒家反对使民“知之”,此“知”应读如字;其所拒斥的正是人主以强力推行其政令那种愚民的暴政.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英藏Or.12380-3197号西夏文献存留4个残叶,前两叶为佛教版画,后两叶<英藏黑水城文献>拟题为"佛经".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证出其版画残叶为西夏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某个刻本前面的一幅说法图,后两叶为乾祜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仁宗为施印<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所作发愿文的残留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件刻本.  相似文献   

18.
毛宣国 《云梦学刊》2008,29(4):73-78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祚唐 《天府新论》2009,(5):122-125
现存<四库全书>整体文本中,只有<文溯阁四库全书>尚未启动全部影印.这种状况继续存在,会造成:一、全面公正评价它和四库学研究的不便.它在四库整体文本中最劣的评价仅基于片面、局部的证据;它相对其他阁本的优与劣,对四库学研究都具有其他阁本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二、妥善保存的担忧.三、它的藏馆与其他阁本藏馆的尴尬.甘肃省图书馆难免它研究冷落的尴尬,而甘肃购齐他阁影印本,建成世间唯一四库整体文本齐全的研究中心,他阁本藏馆又难免尴尬.<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中华民族中热心传统文化的机构、人士(文题中以☆☆指代)的支持,我们期盼这种有效的支持早日出现,上述的不便、担心和尴尬早日转化为方便、放心与和谐顺畅.  相似文献   

20.
细勘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与刊本的异同,参照其<文学小言>、<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等写作时间和内容,可以寻绎出"境界"说从发生到成型的运思轨迹和学理机制.从<词话>手稿看,"境界"说的形成经历了前30则的灵光乍现和第31则后的自觉立论两个阶段;从内涵看,"境界"说藉由综合求通式"探本"思路,融合了<文学小言>"阶级"说和<人间词乙稿序>"意境"说要义,集"阶级"说的评价功能与"意境"说的描述功能于一体,克服了"意"与"境"主客二分的局限.作为"作品中的世界","境界"概念的广阔外延和丰富内涵使静安自然实现了词学、学术、事业、文化和人生境界的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