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邓小平人生价值观的主体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多次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求完成。[1]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贸工农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源于他们的利益追求不断充分地得到实现。邓小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实现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下放自主权,激发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创造性,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广泛的人民性是邓小平思想的一个突出优点。这种人民性主要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邓小平同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科学概括,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完整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邓小平同志全面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牢固地树立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顽强信念。本文还将邓小平思想的人民性与毛泽东晚期思想中的人民性作了概略的比较,意在说明邓小平思想的人民性是对毛泽东思想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体理论郭秀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体的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对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回答我们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之一。他最先提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始终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新时期人的自身建设.邓小平同志抓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这就是人的理想、信念,也即人的革命精神问题。如同所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邓小平同志尊重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全体作用,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认为人民群众是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民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主义本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现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本质展现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其“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自发性的消除”过程。最后提出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鲜明的色彩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展现在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使其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开拓进取同在。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群众观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人民创造历史是邓小平群众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邓小平群众观的核心内容。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同改善群众生活、物质利益相结合,是邓小平群众观的一大特色。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始终把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放在首位而给予充分重视。邓小平同志调动群众积极性思想的价值在于把人民群众身上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中埋藏的创造力开放出来,让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巨大社会生产力爆发出来,才能振兴中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群众中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一贯注重坚持群众路线.反复要求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思想.一、什么是群众路线?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呢?邓小平同志根据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深刻理解,在党的八大上作出了全面而又具体的河答:“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历史实践活动的主体。群众观点在邓小平哲学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最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根本上说,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一贯性,而在不同的时代又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战争年代、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后以及十二大之后,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思想有不同的侧重,从唤起民众、团结和教育群众、为国家独立和民族独立而斗争,到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帮助群众自己动手创造幸福生活,再到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人民主体性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来自于人民,又植根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其人民主体思想的共同内核;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而且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创造和发展了使人民主体性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从而使人民主体性在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深入学习、全面把握和贯彻落实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鲜明的时代气息。(1)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党的工作成败的标准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提出的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标准,就是一切了为群众这种观点的体现。正如江泽民指出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讲求实效、强调目的和效果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思想,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邓小平的价值观中,价值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个人,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不是与他人无关的个人私欲,而是人民群众的幸福。这种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的思想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对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民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主义本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本质的展现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本质展现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其“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自发性的消除”过程。最后提出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鲜明的色彩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展现在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使其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开拓进取同在。  相似文献   

17.
论邓小平领导哲学的理论风格及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领导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元哲学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化应用,是对毛泽东领导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其理论风格主要体现在以民为本的利益观、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开拓创新的运动观、统揽大局的战略观和尊重人民首创的群众史观上。邓小平领导哲学对当代领导活动中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以及效能评价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实现"共同富裕",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局限性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新形势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20年来的实践,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上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结构升级优化、体制创新加快;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利益是促进人民创造历史的主要动力。任何一个执政党想要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要注重满足人民尊重的利益需求。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思想战略正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党的富民思想战略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进和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但在新时期也遭遇了诸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和其他社会矛盾的挑战。因此,必须注重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对构建富裕社会的价值能量,坚持构建和谐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行,打造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格局,三方面解析党的富民战略思想的困境和实现有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合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根据,即“真”的根据,而且还具有合乎人类自身利益的价值根据,即“善”的根据。邓小平不仅从“真”的根据之角度来阐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而且更加重视从“善”的根据之角度研究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完全彻底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和党性原则,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无比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